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留守儿童是个沉重的话题。他们的生活状态让人揪心,"社区妈妈"的出现无疑是一剂温柔的良药,能从情感上、心理上润泽孩子们的心——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大山坪街道康华苑社区的留守儿童都有一个"社区妈妈",虽然不是亲妈妈却胜似亲妈妈。40岁的罗登莲既是大山坪街道康华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又是3个社区留  相似文献   

2.
史正华  佘记其 《社区》2013,(30):25-25
“妈妈,您最近好吗?我在家和爷爷奶奶生活得很好,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对我也十分关心,您不用担心啦!…一”这是在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水关路东社区“爱心港湾”青年志愿者周美君的帮助下,辖区12岁的留守儿童陈忻正在给远在日本打工、一年才见一次面的妈妈写信。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区营造-儿童发展”的框架,从社区共同体视角审视乡村教育贫困问题,尝试从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来理解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以国家级贫困县T村“图书导读试验”个案研究为例,分析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发展、社区营造和贫困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阐述贫困山区教育扶贫和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一方面,以社区共同体意识的重塑、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枢纽,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协同保障城乡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满足留守儿童的补偿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以形塑和谐共生的乡土社会成长模式为着力点,培育村民社会创新精神和贫困的社会化治理路径,构建“通过教育扶贫”与“扶教育之贫”的互助互益机制以及城乡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促进国家儿童福利政策和地方性社会福利供给有机结合,通过环境友好型社区建设促进留守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4.
结构视角缺失的留守儿童研究,没有辨别漫长的留守经历对于留守儿童和农村社会的真正影响。通过将结构的视角带回来,本文旨在勾勒行动者与结构之间的互为构建过程,以刻画这一历史场景下社会结构变动的轨迹。基于广西中部壮族留守儿童的田野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对于割裂性城乡关系的认知始于其父母在两地分离的状况下再造“家”的过程。家庭结构变动、“家”意义的丧失、乡村社区衰落以及制度性向上流动渠道的封闭,推动了留守儿童真正脱离乡村社会。留守经历塑造社会行动者心智结构的过程,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断裂和新劳工生成的双重结构后果。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权益维护的"三维一体"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政府与社区关注较少、学校教育和管理失控、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留守儿童自身进取心不强,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障碍较多。为此,应积极应用“三维”(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留守儿童自身)模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6.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而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突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因素,提出了培养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政府与社区关注较少、学校教育和管理失控、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留守儿童自身进取心不强,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障碍较多。为此,应积极应用“三维”(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留守儿童自身)模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8.
凌海市凌河村小学80%学生为留守儿童,校内外孩子们生活安全倍受关注。小学特设"安全校长"及"代理妈妈",对320名留守儿童进行监护与教育。增强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让留守儿童安全、快乐、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中大规模存在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其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成为“留守儿童”。这般年龄的孩子本该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而被迫长时间分离,这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性格培养等带来了种种不利的影响。以江宁区湖熟镇湖熟社区为例,该社区外出务工219人,现有留守儿童22名,其中小学阶段的占78%,中学阶段的占22%。这些“留守儿童”年龄偏小,大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管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由此而生。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在学习和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境。本文结合实际,客观、真实地分析了少数民族集居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及特点,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通过以家庭为切入点、学校为主导、教师积极参与、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等多样化的合作,形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村委会(社区)—家庭”一体化平台,以有效促进少数民族集居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减轻留守困境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吴光兵  钱伟 《社区》2011,(25):38-38
为了解决部分“留守儿童”放暑假无人管理的问题,使身在外地的打工父母无后顾之忧,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高台子街道办事处建设社区开设了“留守儿童”暑期小课堂,吸引了辖区40名“留守儿童”前来上课,同时也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假期间,建设社区把图书室作为儿童专区,并且充分利用社区图书室里的5000余册图书,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做作业、查资料、阅读。  相似文献   

12.
全永光 《社区》2008,(6):23-23
福建省建瓯市共有留守儿童1236名,为了让这群特殊的孩子有一个和谐温馨的活动场所,与同龄人共享同一片蓝天,建瓯市专门成立了15个社区留守儿童工作站。工作站派专人负责,为辖区内的留守儿童建立动态式档案和联系卡,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同关爱、管理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3.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工作做了专门性的规定,有力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在适用社区矫正的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在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应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方式,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社区动态     
《社区》2010,(9)
社区倾情关爱留守儿童近年来,随着社区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面临着生活、学业和心理等方面的诸多困惑。为此,河南省灵宝市富士路居委会采取多种形式,尽力关爱留守儿童。社区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工作人员及社区党员  相似文献   

15.
通用分析框架不足妨碍留守儿童问题的比较研究、学术对话及精准干预,文章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多层级留守负荷与留守保护的全息分析模型,并借助NVivo对137份访谈材料进行编码,据此建构留守负荷系列指数及留守保护系列指数并进行回溯分析。结果表明,留守类别及综合留守负荷对留守儿童发展结果具有局部影响,但留守保护发挥更关键作用;家庭因素具核心地位并决定人格发展,学校及社会因素则具补位作用并决定行为取向与学业成就。因此,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制订需规避按类施策的简化思维,基于留守负荷与留守保护的综合评估作出精准干预和支持。上述发现有助于后脱贫时代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优化,也对儿童主任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区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外部环境.农村社区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发挥着既积极又消极的影响.农村社区欠佳的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人际关系氛围及社区教育主体素质较低等因素均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前沿演进与热点领域,采用知识图谱分析中国知网CNKI上的541篇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结果显示:(1)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凸显关键词为“心理”始于2008年,并已持续两年;(2)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关系研究”、“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及相关变量研究”、“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及相关变量研究”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研究”等五大方面。  相似文献   

18.
“我一个人笑,一个人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享受孤独……”这首歌是“留守儿童”心灵的真实写照。爱的缺失,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最大痼疾。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得到的社会支持资源比较少,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父母、老师、同学和监护人。社会支持作为一种保护性因子,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影响,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互动,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凤坡 《新天地》2011,(6):40-40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的监护角色就缺失了,从而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引发了“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