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考取武汉工程大学后,巴玉浩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琢磨PPT (演示文稿软件)。他先从网上搜索与PPT相关的书籍,然后用生活费大量购买,很快就买了200多本书。他在课余时间看得津津有味。看到巴玉浩买了那么多的书,有同学就说他是无用的傻瓜,每天只会买书看书。巴玉浩向同学解释,看书是他的兴趣,他特别喜欢和书打交道。他将课余时间用来学习、提高PPT技巧,刻苦训练,往往熬到凌晨两点左右才睡觉。他对自己要求相当严格,总是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希望自己早日成为  相似文献   

2.
诚实勿妄语     
司马光曾经住在洛阳编纂《资治通鉴》。有一天,司马光叫来老仆吕直,让他把自己骑了多年的老马牵到集市上卖掉。司马光叮嘱老仆吕直道:“你一定要告诉买主,这匹马毛色纯正,身高体壮,性情温顺,力气很大,就是夏季有肺病,请他一定要注意。这话必须告诉人家。”  相似文献   

3.
司马光学风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漫 《南都学坛》2007,27(3):29-33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在历史上享誉甚高,这些成就的取得均与司马光踏实严谨的治学风格,即不取《春秋》笔法、立足“参考群书”、不语神怪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斋缉 《山西老年》2012,(10):24-24
中国共产党内一直有着读书的良好风气,热爱读书乃至成为藏书家的"读书种子"大有人在。胡乔木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书迷"。据他的女儿胡木英回忆,胡乔木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他把看书当做了最大的乐趣,读书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即"父亲的生活很简单,不工作的时候就看书,各方面的书都看,历史、自然、哲学、文学,古今中外的书都看,还有政治方面的书也看。”至于读书方法,胡木英说,她父亲看书很快,挺厚的书没两天就看完了;也有看得慢的,比如思想史、哲学方面的;“有时候父亲是几本书同时看,比如在床头、桌头扣下来,折起来的,就是看到半截的。”  相似文献   

5.
儿子总不能静下,心来看书,就是强迫他看,他也只是看诸如画报、漫画之类多少带有直观色彩的书,而对于我买的大百科全书、童话选、简易历史读本、地理书籍等则是“不屑一读”,更不要提唐诗、宋词之类的书了,任凭我磨破嘴皮子,甚至是严格限制每天必读一些唐诗宋词百科类,否则“家法伺候”,他也是我行我素,继续搭他的积木、看他的《猫和老鼠》、玩他的奥特曼,对此我是恨铁不成铜,有好几次还真的“家法伺候”,但几天过后一切照旧,真是拿这小子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6.
读书人大多惜书。鲁迅早在少年时代就养成了护书的习惯。每次看书,总要先洗手,一旦发现书脏了,就小心地把它擦干净。他备有  相似文献   

7.
程应峰 《社区》2009,(14):11-11
读书人大多惜书。鲁迅早在少年时代就养成了护书的习惯。每次看书.总要先洗手.一旦发现书脏了,就小心地把它擦干净。他备有一套工具.如发现书有破损,便及时细心地整理、修补,使之面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正漫漫长夜无处消遣,走进书店选上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籍,看倦了就爬进书架间的床铺,在知识的"包裹中"打盹睡去。这样的场景并非文艺片里的剧情,在日本,一家叫做"东京书与床"的书店就能满足你"阅读+睡觉"心愿。这一新型住宿设施是一家地产中介的社长浅井佳创办的。浅井佳年少时就养成了睡前看书的习惯,工作后,每次出差住酒店都要带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否则就无法入睡。一次,浅井佳去一朋友家借宿,最让他感到兴奋的是朋友家的卧室里就放着一个书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由于撰写编年体一书《资治通鉴》的卓著功勋,长期以来被人们所称道.但在评价司马光的史学思想时.多有不公正之论,许多人笼统地评价其《资治通鉴》全书贯穿了封建史学的正统观念,认为“司马光对于正统论非常重视”,似乎“正统”观念成了他全书的突出特点.事实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表现出的历史观,已脱离了史学传统思想中正统论的藩篱,体现了他不重视正统,同时具有违背正统论的非正统思想的进步特点.对此,在史学界,至今提及甚少.那么,司马光在史学方面表现出的非正统思想主要表现在哪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正统,即正统思想有哪些表现形式和内容.其次是要了解司马光的史学思  相似文献   

10.
<正>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李嘉诚,从早年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跟公司的业务有关,就算再难看,他也会把它看完。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不仅要看,还要跟着电视大声说,因为"怕落伍"。关于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李嘉诚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  相似文献   

11.
逛书店,选好书,是读书人的特有之乐。茶余饭后,节假日里,逛逛书店,跑跑书摊,即使没有买到自己需要的书,也是一种乐趣;如果能淘到心仪已久的书,则意外之喜不可言表。我平常无甚嗜好,爱买书、好读书占去了大半的业余时间。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不单有淘书之乐,常常又会淘出无奈之叹息。  相似文献   

12.
特别的老师     
我们班有一位特别的老师,他姓何,叫何捷,他和其他老师不同的地方数不胜数。举些例子吧:他作文写得特好,他的硬笔字、毛笔字、板书都写得非常棒,还很特别的是他酷爱看书。同学们都知道何老师每天都要带课外书到学校,只要一有空余的时间,便会拿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办公室、操场、走廊、甚至男生在厕所都会看到何老师看书的身影。奇怪的是看了这么多书,他的眼睛居然不会坏,真有些特别。因为同学们对何老师看书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所以现在大家也都喜欢上看书了,全班很多同学都看过许多名著呢。再给你们说一下何老师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幽默吧…  相似文献   

13.
我最早读书是在十岁。读的第一本小说是《林海雪原》。书是借来的,尽管残破得没有封页,后半部分也脱了线,但我被书里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那时,作为姊妹当中的老大,放学回家是要做全家六口人的饭菜的。于是,我搬个小凳子,就坐在红彤彤的煤火前,一边熬玉米糊一边看书。  相似文献   

14.
书是你的谁     
很多人看书,把书比作挚友,总含着那么点功利心。也许是希望结交的这些“挚友”在危急时刻能够雪中送炭,在火烧眉毛之时能够慷慨解囊,救己于水火之中。也有敬之如上宾,尊之如导师的,未免太看低了自己的身份。当了书的佣人奴才,倒为他老人家奉茶倒水,色恭礼至。自然也有把书看轻的,翻书时好比数钞票——一页页都是红底毛主席人头,毫无差别。待到翻得手生出了老茧,对外便有夸耀钱数得多的资本了。  相似文献   

15.
阿忆 《社区》2008,(8):15-15
不知从何时起,养成枕上读书的习惯。每晚睡前非要在枕上看会儿书不可,哪怕是凌晨上床,也要先看上十来分钟书,方可安心入睡。因为有睡前读书的习惯,因此我的床头总是堆满了书籍,小到杂志,大到砖块厚的名著,什么都有,而且摆放得毫无规则,或者歪歪斜斜拥挤在床头柜上,或者零零散散地落在枕边。再加上看书时,我又喜欢在书上随手加上自己的看法,或是随手记下自己的评论感想之类的,因此,床头还杂乱地搁着一些纸笔,用老婆的话来说,这床实在像个狗窝。  相似文献   

16.
<正> 马克思非常喜欢书,他一生收藏了一千多部书,而他读过的书更是不计其数。对于马克思来说,书籍不是装饰品,而是工具。他常常说:“书籍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马克思的学习态度是很惊人的,他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常常情不禁地在座位下用脚来回擦地。经过长年累月之后,在他的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竟被磨去了一层,因此,在那里留下了马克思的足迹。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美妙的中午,我带着马第兹来到公园游玩,他是一个三岁的男孩。当我坐在椅子上看书的时候,他在草坪上玩他的玩具熊。马第兹很快厌烦了他的玩具,站起来向我的身边靠近,让我把书里的故事告诉他。  相似文献   

18.
《社区》2009,(2):6-6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相似文献   

19.
司马光作为史学巨匠,其成就是举世公认的。然而,司马光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历史学家,在北宋中期的那场大变革——熙丰变法中,他是以反对派领袖的面目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因此人们常常把他匡定为拉历史车轮倒退的反面人物,这未免是一种失之公允的论断。本文并不准备全而地评价司马光,只想对王安石领导的变法进程及司马光  相似文献   

20.
资料整理     
马克思读书,总要做摘录或摘要,从青年时期,他就养成了这种习惯。他在柏林大学就学时,写给他父亲的信中说:“我不仅习惯于从所有我读过的书籍中作出摘要,例如对列辛的《拉奥孔》、索尔格的《伊尔文》、温克尔的《艺术史》和鲁登的《德国史》等书,都是这样做的,并且还附上自己的意见。”他写《资本论》读过一千五百多种书籍,他都做了摘要,甚至把自己的藏书,也作了摘要。他对所读的东西,归纳成一个系统,一旦形成了某种观念,便写成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