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贞虎 《社区》2012,(10):60
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兄妹四人都还小,母亲是全职妈妈,也是家中的财务大臣。父亲在一家国营工厂上班,每月工资也就一百多块。父亲领了薪水后,总是将工资全数交给母亲处理。这也难为母亲了,要用极有限的薪水,照顾一家大小,所以她非常节俭,把钱花在刀刃上,要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东西,这也就考验母亲的智  相似文献   

2.
包丽敏 《社区》2005,(22):46-48
这是一段个人家庭的灾难史,是一个小康家庭因丧失医疗保障坠入深渊的故事“我们都觉得已经小康啦!”这是中国亿万个普通家庭中的一个,居住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县城里,父亲,母亲,两个儿女。这个家庭1996年以前的记忆是惬意的。那时,马铸铭是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整天想着怎么玩”,骑着一辆七八百元的带减震的山地自行车,游荡在县城里,出入游戏厅。父亲马国林是一家货运公司的会计,并在一家日资小企业中谋了一份兼职。这个家庭就这样搭坐上这个国家前进的快车。父亲的两份薪水,加上马铸铭师范学校毕业后教书的几百元收入,以及母亲约30…  相似文献   

3.
弟弟因伤性无能,多情兄长准备捐睾丸 今年29岁的孔志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富裕的农村家庭,父亲是当地一家爆竹厂的负责人,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他下面还有个比他小3岁的弟弟孔明,一家四口过着幸福而富足的日子。然而,1990年年初,孔志父亲负责的爆竹厂发生爆炸,父亲当场被炸死。父亲死后,孔志的母亲也因伤心而落下一身的病,原本富足的家庭很快就穷得揭不开锅了!  相似文献   

4.
瑞典最近通过了一部新法—《父亲法》。该法将于1995年1月起正式生效。该法强迫父亲在新生婴儿出世后,必须请一个月假,以便自已能在家中帮助妻子照顾婴儿,若父亲不履行这一义务,他将不能享受政府所给予的一个月的薪水津贴。而那些只由父亲或母亲一人请假来照顾婴孩的夫妇。将只能得到11个月的政府津贴,即其中一个月为薪水的90%,另10个月为薪水的80%。如果父亲也请一个月假来照顾婴幼儿,他将能得到其薪水的90%的津贴。  相似文献   

5.
老实人     
吴树 《今日南国》2014,(9):31-32
一 父亲去世3年后,你来到了我家.50岁的母亲需要一个老伴. 你是一个老实人。见面时,你深知自己各方面都没有优势-房子小、工资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而且刚刚结婚的儿子一家还需要帮衬,你诚恳地留母亲在家吃口便饭。  相似文献   

6.
一把纸伞     
母亲年近古稀,她一生中经历了许多事,有很多故事讲给我们听,其中“一把纸伞”的故事令人感慨……20世纪50年代末,母亲在上海一家工厂做工,加上父亲的工资也不过百十元,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拮据。那年母亲把乡下的外婆接到城里小住,说来也巧,几天后,乡下一位当村干部的至亲就捎信说儿子要娶亲。母亲很要面子,尽管自己平时省吃俭用,但这次却倾其“家产”,备了一份丰厚的贺礼。  相似文献   

7.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不至于挨饿,但也常常捉襟见肘:他至今都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了句“杰斯,生日快乐”。所谓的生日礼物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钢笔。而在他生日来临的前一段日子,他有意无意地向父亲透露出想买条牛仔裤的愿望,并在各方面都尽力表现很好。  相似文献   

8.
何远光 《新天地》2016,(8):26-27
我祖籍广东,从小在成都长大,我是老大,下面有6个弟弟、1个妹妹。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长年在外,探亲假一年就15天。是母亲把我们拉扯大。母亲有小学五年级的文化程度,能看书、写信,在解放初是不多见的。因为孩子多,她无法到外面工作,家庭开支和我们读书全靠父亲工资维系。  相似文献   

9.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不至于挨饿,但也常常捉襟见肘。他至今都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了句“杰斯,生日快乐”,所谓的生日礼物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钢笔。而在他生日来临的前一段日子,他有意无意地向父亲透露出想买条牛仔裤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浓情巧克力     
《北方人》2008,(Z1)
高中毕业后,我在一家鞋店做售货员。这是一家品牌店,随便一双鞋子就够我一个月的工资。每天蹲在地上为那些富人脱鞋,穿鞋,我烦透了。这天,我匆匆赶到鞋店,打卡时发现迟到了两分钟,这回,一天的奖金全没了。想想生病住院的母亲,再想想因好赌欠债的父亲,我心里一阵阵地发堵。这时,一个70来岁的老者推门进来,他衣着普通,步履蹒跚。我装作没看到,懒得理他。这样年纪的人,如果不是富翁,很少能舍得买上千块的鞋子。而一旦上前搭腔,他们就会装模作样地试鞋。  相似文献   

11.
我的老家在农村。20世纪60年代,父亲虽在矿上工作,但那点工资很难维持一家10口人的生活。母亲吃苦受累,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偷偷地养了20多只母鸡,用鸡蛋换点粮食、换点盐,艰难地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那时候,读书不要多少钱,每个学期只要交三五元学杂费,可这区区三五元钱却常常愁煞了我的母亲。为了供我上初中,母亲卖了家里的布票,还卖掉了出嫁时外婆给她的惟一的陪嫁——一只银手镯。这些往事,我只要一想起,眼里就有泪。1974年,我高中毕业来到阳泉四矿当了一名煤矿工人。当时,每月工资70多元,除去伙食费,所剩无几。家里父亲常常生病,弟弟…  相似文献   

12.
正朋友禾是我们读书时公认的最幸福的公主。母亲是大学教授,父亲是一家公司老总,我们还在读研时,她的父亲就出50万元在北京给她买了一套单身公寓。禾是好客的女子,周末经常把我们这帮朋友召到房子里去,开一个热闹的Party。那  相似文献   

13.
人生如卖菜     
华凯 《社区》2004,(9):60-60
大学毕业后,我曾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后来那家公司倒闭,我失业了,只好重新去找工作,但一找半年没结果。父亲问我:“这半年里,难道就没有一家单位愿意录用你?”我说有倒是有,而且还不少,可是工资都低,月薪最多的也只有六七百元。父亲说这已经不少了,难道你还不满足?我说那怎么行,我原来一个月挣2000来块,总不能走下坡路吧?父亲劝我先干起来再说。我说不行,我一定要找个工资高的单位,至少不能低于原来那家公司。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我还没听说过人往低处走的。父亲不再劝我,想了想说:“明天跟我去卖一天菜吧。”我们卖的是茄子。…  相似文献   

14.
丁宁 《新天地》2012,(5):50
丁老师:您好!我母亲最近身体不太好,我心里有些着急。说起来我母亲可不容易了。父亲在我和弟弟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妈妈把我们抚养大。现在我弟弟已经博士毕业,在国外一家大公司做技术工作,买了房,也娶妻生子。他总想接我母亲到他那里去  相似文献   

15.
王忠 《新天地》2016,(5):16-17
不管单的还是棉的,不管单鞋还是棉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贪玩,衣服刮了个口子,可叫母亲没头没脸地打了一顿。事后母亲又非常心疼地问我:“还疼吗?”而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咱家困难,哪有那么多闲钱置衣服呀,衣服甭管新旧要爱惜着穿。”
  “我少吃一星半点儿,不碍事”
  我的母亲出生在北京离长辛店不远的一个叫李家峪的小山村。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束缚下,母亲一直就把带好孩子、过好日子当作女人该着该份的事。我小时,全家6口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养活。父亲住在单位宿舍,将近50块钱的工资自己要留下十来块,能给母亲过日子的也就不到40块钱了。4个孩子都要上学,吃的、用的哪样不得花钱。特别是9月份开学时,学杂费、书本费,虽然那时上学便宜,但4个人加起来也是个不小的数目。可母亲早就做好了安排,不仅学杂费给我们准备好了,而且还给大姐和哥哥置上了新衣服。我和二姐虽然穿的是他们穿剩的旧衣服,但母亲也都补染浆洗得像新的一样。母亲常说:“衣服不怕旧,就怕脏和破,破衣拉撒的叫人笑话”。我们姐弟四个平时穿的,  相似文献   

16.
她,1949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家制药公司的主管,喜欢弹钢琴,母亲是一名艺术家,喜欢演唱。在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她从小就显露出强烈的表现欲和良好的艺术天赋。 中学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耶鲁大学学习戏剧表演。大学期间,她一边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一边积极参加各类演出,尝试各种角色,这为她一生的演艺之路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周玉文 《老友》2011,(8):31-31
编辑同志:我家兄弟二人。我哥哥于1979年考进大学,毕业后进入省城一家大型国企,任工程师。而我一直在农村老家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居住在父母所有的5间房屋内。1988年。母亲因病去世;1990年初,父亲也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父亲死亡后,我一家三口一直居住在父母所有的5间房屋内。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母亲     
《社区》2007,(21)
父亲和母亲的脾气截然不同,母亲说父亲是高粱叶脾气,一点就着。父亲则戏称母亲是陀螺脾气,一百鞭子也打不惊。年轻时他们倒也生活得默契,这几年都上了年纪,倒变得像小孩子一样,两天一争,三天一吵,战事不断。吵到激烈时,竟荒唐地宣布要离婚,以至我常常怀疑他们之间的缘分是否真的到头了。  相似文献   

19.
父亲种希望     
石爱娟 《老友》2013,(5):39-39
周末,我和老公一起带着孩子去乡下,只见母亲一人在家,我就问父亲去哪里了。母亲说:"你爸去买树苗了。""又买树苗?爸这几年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喜欢种树了?"我疑惑着问道。因为印象中,我长这么大也没见父亲种过什么树,可这几年他却迷上了种树,而且种的全是果树。没等母亲回答,父亲就到家了,手里  相似文献   

20.
继母的账本     
一她对亲生母亲并没有印象,母亲离开家的那年,她还太小,两岁,是没有记忆的年龄。与父亲一起生活到5岁,便有了继母和一个大她3岁的哥哥。继母开了一家水果店,同父亲的感情似乎很好。那时,父亲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