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翥 《学术论坛》2001,1(5):135-137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以同马克思讨论社会发展问题为起点构建的,他运用知识中轴原理的范式,建立后工业社会的知识-技术决定论,试图总结与预测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后果.对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进行解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动态,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选择和未来计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项社会预测的探索,"后工业社会"在丹尼尔·贝尔那里成为一个焦点问题。这一概念本身承担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并与反决定论的"中轴原理"方法密切相关。上世纪80年代以后,"后工业"原有的理论色彩弱化,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渐成为一个被随意使用的术语。"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史包袱及其在全球化问题上的不足,提醒中国学者应审慎对待贝尔的这一特定概念。  相似文献   

3.
赵琴 《江汉论坛》2005,(8):139-141
本文对美国学者贝尔的社会理论,尤其是其文化保守主义倾向作了初步探讨。在笔者看来,他关于“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的理论分别从不同侧面深刻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重矛盾,而他本人之作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者”、“经济上的社会主义者”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的三位一体也正是这些矛盾的某种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正> 后工业社会理论,是近年来对我国思想意识领域冲击、影响很大的一股西方思潮。这一理论以新技术革命的名义,把知识、信息作为依据,试图通过对人类社会的预测,揭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不可否认,这一理论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它反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实质。目前,揭示和批判这一理论的实质,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搞好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许多著名的未来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从技术关系的角度,把社会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其中阿尔温·托夫勒把社会历史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超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当然,这种划分,并不一定十分科学,但他们从生产力的角度,划分不同质的社会历史阶段,试图说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我们深入研究社会形态理论却是有启发的。马克思也早就肯定过以生产力为标志划分社会历史阶段的历史方法。马克思说:“手推磨  相似文献   

6.
简析后现代主义城市社会学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场巨变 ,从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到甘哈曼的第四次浪潮 ,从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到博德里拉的后现代社会 ,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后现代社会状况。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 2 0世纪 70年代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后工业社会。他指出 :“后工业社会是一个广泛的概括。如果从五个方面 ,或五个组成部分来说明这个术语 ,它的意义就比较容易理解 :1 经济方面 :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2 职业分布 :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3 中轴原理 :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 ,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 ;4 …  相似文献   

7.
社会生物学是一九七五年以后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的社会行为理论.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引入系统方法,社会生物学在对基因——大脑(意识)——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成果.美国学者贝尔在《二次大战以来的社会科学》一书中,把社会生物学列为四大社会科学成果之首.这一理论的实质,在于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在现有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基因适应性为核心建立理论并将这些理论推而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8.
丹尼尔·贝尔是当今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未来问题专家。他当过记者和编辑,在政府机构中担任过各种智囊工作,从1969年起,任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是在美国社会科学界相当活跃的一位人物。在今日中国提起丹尼尔·贝尔,人们不免会想起他关于”后工业社会”的理论。①这是关于未来后工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设想。《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向世后三年,即1976年,丹尼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表述了他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在这个表述中,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阐明了这些范畴间的相互关系,从生产力一元论的历史观出发,勾划出了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系统。在这个范畴系统中我们将会看到,马克思给社会改革留下了位置。  相似文献   

10.
风险问题和现代性的反思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两大重要问题,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将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社会理论从风险的视角对现代社会的状况做了阐述和解释,并指出当代社会已超越工业社会,处于风险社会阶段.这一理论凸显了现代危机的紧迫性和严重性,对风险的原因和化解方法也做了较深入的探讨,从而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它避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过分强调风险的作用,因而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谱系学及其语境(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凡 《河北学刊》2005,25(1):36-42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描述。70年代后期,东欧国家以科拉柯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80年代初,阿兰·图雷纳从社会运动和行为理论的视域着力构筑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而琼·柯亨则通过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性解读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构想。这充分表明,在1985年拉克劳与莫菲宣称自己的理论规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之前,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已在西方学术界的一定范围内使用和流传了。可以说,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不同的理论论域中自有其复杂的"经验史",而后马克思主义话语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缓慢沉积过程。尽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各种运用在政治情境性及学术范围上不尽相同,其表义上也有诸多差异,然而,但作为一个共同的指符,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光怪陆离的运用中,毕竟有着一定的意义关联和某种共同指向;在营造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氛围及形成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城方面,这些运用和理论阐发自有其独特的话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描述。70年代后期,东欧国家以科拉柯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80年代初,阿兰·图雷纳从社会运动和行为理论的视域着力构筑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而琼·柯亨则通过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性解读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构想。这充分表明,在1985年拉克劳与莫菲宣称自己的理论规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之前,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已在西方学术界的一定范围内使用和流传了。可以说,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不同的理论论域中自有其复杂的“经验史”,而后马克思主义话话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缓慢沉积过程。尽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各种运用在政治情境性及学术范围上不尽相同,其表义上也有诸多差异,然而,作为一个共同的指符,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光怪陆离的运用中,毕竟有着一定的意义关联和某种共同指向;在营造后马克恩主义的学术氛围及形成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方面,这些运用和理论阐发自有其独特的话语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问题,以异常尖锐的形式摆到了觉醒了的一代青年面前,迫切要求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其实,个人和社会(集体)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家争论的重大难题。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的序言中概括这一争论说:“自从公元前600年直到今天这一部漫长的发展史上,哲学家可以分成希望加强社会约  相似文献   

14.
我们正处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伟大历史性社会转型过程中,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对公共行政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它要求公共行政的研究更多地去致力于理论创新,而不是满足于对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技术性方案的探讨.当然,理论创新是一项艰难的创造性任务,它需要从现实出发.但是,现实是多面相和多层面的,从哪些现实出发就需要公共行政研究者的学术自觉来提供支持.从理论自身来看,在整个工业社会的理论范式中,"经济人"概念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去承担理论创新的任务,应当从对"经济人"概念的反思入手.  相似文献   

15.
周凡 《河北学刊》2005,25(2):41-48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19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 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 进行了初步的描述。70年代后期,东欧国家以科拉柯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 80年代初,阿兰·图雷纳从社会运动和行为理论的视城着力构筑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而琼·柯亨则通过对马克思的 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性解读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构想。这充分表明,在1985年拉克劳与莫菲宣称自已的理论规划属 于后马克思主义之前,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已在西方学术界的一定范围内使用和流传。可以说,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 不同的理论论城中自有它复杂的"经验史",而后马克思主义话语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缓慢沉积过程。尽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 各种运用在政治情境性及学术范围上不尽相同,其表义上也有诸多差异,然而,作为一个共同的指符,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 光怪陆离的运用中,毕竟有着一定的意义关联和某种共同指向;在营造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氛围及形成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 方面,这些运用和理论阐发自有它独特的话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炎志作序 ,由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杨承训主编的《社会蓝皮书 :1 999~ 2 0 0 0年河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于 2 0 0 0年 1月在国内公开发行。该书是河南省第一本社会蓝皮书 ,它从人民生活、就业、教育、社会稳定和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描述了 1 999年河南省社会发展状况 ,并且对 2 0 0 0年河南省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如林炎志部长在书中的序言中所说 :“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契合 ,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 ,也是一个理论问题 ,它需要我们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理论是一套关于行动和结构的理论。但是,在现有的社会资本研究中,这两个层面的探讨却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对此,托马斯.福特.布朗(T hom as FortB row n)试图通过系统论的视角,即“行动、结构和环境”三个层面上将有关的研究整合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去。这一积极的努力,不仅使社会资本研究中层次混乱的问题得以梳理,进而解决了行动和结构谁先谁后的问题,而且使社会资本的本土化研究得以实现。但是布朗将学者的研究简单地“对号入座”于上述三个层面,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同时,作为一种系统指向,布朗只是为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真正意义上的系统论建构还需进一步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结构化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的再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琴 《晋阳学刊》2006,(2):40-46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中存在层次混乱的问题,对此,托马斯.福物.布朗提出了社会资本研究的系统论视角,即从“行动、结构和环境”三个层面上对社会资本问题进行研究。这一努力无疑是可行的、积极的。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沿着这一思路将社会资本理论问题深入下去。笔者认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可以为这一思路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在布朗的系统论视角的基础上,运用吉登斯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及其时空观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发端于对黑格尔头足倒置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唯物主义翻转。这种翻转是有得亦有失的。最为卓越的建树在于,在翻转中马克思以市民社会为切入点,建构了一套被称为唯物史观的崭新的历史观理论系统之基本框架,此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核心;然而,由于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所处的特殊历史语境和他本人的特殊理论诉求,马克思在这种翻转中难免会矫枉过正,致使市民社会这一重要范畴被消融于其他范畴,因而成了一个消失了的范畴。将市民社会范畴重新纳入马克思思想体系,需要对唯物史观理论系统之基本框架作重新阐述,将它理解为一个具有结构层次性和辩证逻辑的中介性的架构,使得市民社会范畴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经过重新认识的正确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理解和解决中国体制转轨下社会基础缺失这一现实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合作治理是社会治理变革的归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进入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人类在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建构起来的社会治理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要求.因而,理论上探讨改革的热潮兴起,而在实践上,也进入了一个全球性的改革季节.然而,综观所有的改革理论和实践,都一直是在工业社会的思维范式中去谋求改革的行动方案,这不仅使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反而把人类引入到一个风险社会之中,出现了更多、更大的危机.近些年来,在社会治理变革的追求中,参与治理是得到强力推荐的改革方向.实际上,参与治理的理论主张依然是在工业社会的治理框架下提出的行动方案,与后工业化的要求相去甚远.从现实来看,后工业化已经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在社会治理的意义上,已经呈现给我们多元治理主体并存的局面.从这一现实出发,我们需要建构的是一种合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