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20世纪初的苦难中,王国维着意于“人生之问题”的苦苦思索,为了寻求人生之“直接之慰籍”,王国维以叔本华、尼采等为参照,形成了“势力之欲为根柢”的文艺美学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意境”说,建构了“势力之悟”的审美价值图式;而“境界”说则是对“意境”说中“意与境浑”这一最高审美层级的审美规定,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
境界说,作为王国维诗学的核心内容,不断有学者为其辨析、阐释和界定。尽管界说者的切入视角和取用各有不同,但大都把境界等同成近似于意境,并从意境的本体构成讨论“情与景”、“意与象”、“心与物”等主客因素及相互关系。而较少论及作为自成系统的诗学理论,境界说从何种意义上对传统诗学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境界说对古典诗学的总结及其与兴的关联刘怀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为论词专书,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兼论诗、词的,故论者大多承认他所标举的“境界”说对传统的“境界”说或意境说作了系统的总结和进一步的发展、完善。由于王氏“境界”说在理论体系和某些术语的使...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境界”说之系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各种研究文章和论著已多不胜举,本文试图以确认其“境界”的实质是什么为前提,进而对“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造境”、“写境”的内涵及审美态势作出不违王氏本意的界定,最后则揭示此境界理论的体系结构,以期对它有一个较为明晰和完整的认识。是正是谬,愿聆教于海内外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相占 《文史哲》2003,1(3):70-74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不能混为一谈 :论述意境的文献是《人间词乙稿序》,而境界说则出自《人间词话》;意境可以分解为意、境、观三要素 ,而境界则主要指真情或心灵境界 ,无法分解 ;意境论受西方理论影响的痕迹较明显 ,而境界说则体现了回归中国传统诗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84-92
在王国维"境界"说的界定中,出现过"世界说"、"形象说"、"理念说"、"精神层次说"、"感受说"与"内美说",尽管各说体现了一定的解释力,但由于受"意境"界定的影响,使得"境界"与"意境"不分,导致不明"境界"说的生命论特征。同时,诸定义只能部分解释王国维的"境界"用法,未能达到通释目的,显见定义不当。其实,王国维的"境界"可释为"生命之敞亮",建构了一个"以生命为本"的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饶宗颐“形上词”说超拔高妙,对其研究多停留于知识描述、理论阐述层次,而于学术史意义和学术个性则论说不足.“形上词”论蕴含着哲理和精神超越两方面的要求.饶宗颐诗学研究重视理趣,诗词创作倡导形上旨意,其要义皆在于为中国诗学补充形上之维.饶宗颐借用“向上一路”表明其诗学创新的高度自觉.“向上一路”既关乎新词境的开拓,又具有提澌人心、救世之大用.作为学术界的共同财富,饶宗颐“形上词”说,与王国维“境界”说分属二十世纪中国诗学之一头一尾,是继“境界”说后的诗学理论新突破;不仅延续了古典体裁的生命,而且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丰富古典体裁表现力的同时,赋予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余颖 《阴山学刊》2009,22(1):40-43
王国维是一位融合中西的学术大家,这一特点突出体现在他的文学研究中。在各西方美学家中,王国维尤好叔本华,因而叔本华的观点也必然渗透于王国维的文学研究中。以《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为例,从“境界”的生成过程、“境界”的形态种类、以及“境界”的艺术表现方式三方面考察,可以见出王国维在中国诗学理论的建构上对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关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是“境界说”的集大成者,他所建构的以“境界”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植根于我国传统“境界说”,吸收“兴趣说”、“神韵说”、“情景说”之思想精华.同时,王国维的“境界说”较之传统“境界说”又有所发展.它深受康德“审美超功利”与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影响,尝试克服传统“境界说”没有解答“境界”产生过程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对“境界”的范畴、形态进行了论述,使“境界说”具有了现代美学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集宋代三位词人所作词中的句子为一体,运用词句中的某种意象,通过诗歌的兴发感动作用来抒发联想,次第展开境界层次,形成了他独特的文艺理论。作为王国维评论古诗词艺术品位高下优劣的美学标准的词学理论———“境界说”,是王国维诗学理论的最高成就,也是近现代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王力军 《齐鲁学刊》2002,1(3):57-62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两个必然”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概括,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决不会”理论,则强调了人的认识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因此它是对“两个必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两个必然”理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部著作的纲领,是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20世纪社会主义经历的已太多,从无到有,再到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而全面理解“两个必然”的理论,又该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历史可能步履蹒跚,但前进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止!“两个必然”是永放光芒的真理!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同志在《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一文中首次使用"两山"之喻,回应"如何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这一时代之问。"两山"理论萌发于生态省建设逐渐深入、抗击非典宣告成功之时。在绿色浙江、(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氛围中,浙江省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态文明建设优势条件等为"两山"理论研究破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习近平同志对"两山"关系的持续思考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同步,这样的思考创造出的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而不是企业家或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思想;是发展观,而不是经营技巧或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两种文化与"行动者网络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种文化之间的对峙局面一直在认识对象及认识方法的差异基础上沿续."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试图通过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作为建构的实践活动,来为两种文化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为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创造新的平台.如果这样,那么两种文化之间的区分就仅仅只是一种主题化的区别,而不再依据所谓本质主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两种尺度”理论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在对立统一基础上主体价值追求与客观平衡相符合的一种客观关系。和谐的本质是对立统一。其本质属性是人的主观能动的价值追求与客观平衡相一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两种尺度"蕴涵着深刻的和谐思想,那就是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完整统一———即美,即和谐。  相似文献   

16.
从“两种生产”理论透析“剩女”现象的窘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剩女”现象在国内已经被各方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窘境不可忽视。从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解读“剩女”现象以及所产生的窘境,剖析这一窘境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增长优先"(经济增长优先,延缓、弱化或压抑其他领域的发展)的发展路径。围绕"增长优先"的发展路径和"同步发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领域同步、协调发展)的路径问题,学者们展开了争辩。在这一争论中,麦克斯-尼夫的"以人为尺度的发展"理论因提供了第三种解决方案而独树一帜。本文对他的这一理论进行了述评,并揭示了该理论的局限性。文章认为,要克服"以人为尺度的发展"理论的局限,必须同时提出"以正义为尺度的发展"。"以正义为尺度的发展"不是对"以人为尺度的发展"的替代,而是对它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要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走出“二元经济”困境。而“两个趋向”理论不仅解释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即在工业现代化初期,普遍存在工业剥夺农业的趋向,造成农业发展严重失血,从而致使农业与农村严重落后于工业及城市的格局;同时也指出了摆脱二元经济困境的出路,即在工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后,普遍存在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向,给农业大力输血,使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农村实现城镇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两个趋向”理论的提出,是对国内外工业化进程规律的深刻认识、精确把握与高度概括,它已吹响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号角,为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两个趋向”理论,把握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脉搏,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在"两课"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理论提出的可行性、特点及要遵循的原则,重点探索了研究性教学理论在高校"两课"课教学实践中的尝试过程以及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0.
韦有多 《学术论坛》2003,2(3):20-23
邓小平的“两手抓”思想 ,从内涵上说 ,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从方法上说 ,是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两点论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三个文明一起抓 ,不仅符合邓小平的“两手抓”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也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