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庆周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5):23-27
拜伦《哀希腊》先后有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胡适等多种中文译本。诗中反问对比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韵律的巧妙安排等是其富于诗美感染力而广为传诵的本体原因。同时梁启超等译者的个性化翻译或曰“创造性的叛逆”对开发原诗所蕴含的巨大的革命鼓动力量也不容忽视:《哀希腊》对马君武《华族祖国歌》、胡适所谓“试验的态度更显明”的《自杀篇》及蒋光慈《哀中国》等诗作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春艾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86-88
图里提出文学翻译是一种受规范制约的活动,他将翻译规范大致分为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和起始规范,等等。《哀希腊》是拜伦的众多诗歌中在中国被译介最多的一首。文章对比了该诗在不同时期的六个译本,力图从中发现一些翻译规范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将拜伦的诗歌<哀希腊>引入中国,他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在当时都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利用操纵论,对梁译<哀希腊>进行分析,指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为了宣扬爱国精神和反抗意识,梁启超有意识有目的地超越当时主流封建意识形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文化潜能,对<哀希腊>进行改写、操纵,说明了文学翻译是对原文有目的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4.
刘小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113-118
创造性叛逆是翻译者在特定的历史视域中,从自身前理解出发,与本文进行对话所产生的对本文作者原意的背离。梁启超、马君武和苏曼殊分别以不同的前理解参与了同拜伦《哀希腊》的对话,在翻译中,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导致了各异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将拜伦的诗歌《哀希腊》引入中国,他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在当时都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利用操纵论,对梁译《哀希腊》进行分析,指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为了宣扬爱国精神和反抗意识,梁启超有意识有目的地超越当时主流封建意识形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文化潜能,对《哀希腊》进行改写、操纵,说明了文学翻译是对原文有目的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6.
《哀希腊》在中国的百年接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拜伦及其经典诗篇<哀希腊>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百年的接受历程,特别是<哀希腊>的接受史已成为拜伦研究成就在中国的标志性象征.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背景及随历史潮流而动的大众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是<哀希腊>受到如此礼遇的基本原因.但目前<哀希腊>的研究有存在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和有待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周红民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116-120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绝不会被动地充当语言转换者的角色,而是在呼应集体语言审美定势的同时,渗入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强烈的个体差异,以此推动翻译语言的发展和演进。通过对《哀希腊》五四前后不同译本及其语言背景的分析,揭示出翻译语言由译入语范式向原作语风格的转化,反映出整个翻译语言的变化发展,折射出语言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方亚婷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49-151
诗歌作为一种具有表情功能的文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文字上的信息,还要重视诗体的表情功能,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诗体的选择尤为重要,不仅要满足对原诗表情功能的传递,还要承载着译者赋予译诗本身的表情功能,文章将以胡适留美期间仿骚体译本《哀希腊》为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红梅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5-47
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产生对原作的叛逆。这种创造性叛逆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双重制约。马君武与苏曼殊翻译的《哀希腊》风格各异,但都与原著有不同程度的背离。本文在对比两译本的基础上,试探究造成这种叛逆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0.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产生译文的结果。作为中国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翻译的白话新诗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胡适翻译的《哀希腊》,描述译者在三个方面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从而显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苏曼殊的<哀希腊>译本是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把异国文化内涵经过本国文化传统因素过滤所得的呕心沥血之作,译本在形式、内容、意象方面都受到了本国民族传统文化精心的过滤,这也是近代翻译家们处理外国作品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自己的译作更符合自己时代和民族的口味,译作的思想内容更易为国人所接受.这为人们重新审视晚清和近代翻译家们翻译的外国作品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元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是中国航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后世虽不乏研究者,但关注该书版本流传者却寥寥。文章对《岛夷志略》成书始末略加考辨,提出《岛夷志》与《岛夷志略》皆指一书,作者确为汪大渊,并着重考察了该书历代的版本、注本及海外传播情况,以此观照《岛夷志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晋阳仁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1):116-118
十年前,宋洁人教授以亚里士多德为向导,便开始了漫游哲学、探寻哲学源流的旅程。经过艰辛地探索,他终于写出了《亚里士多德与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亚》书)这部探寻哲学源流的力著。为了寻找哲学的源流,宋先生把该书的主要任务,放在研究宇宙论时期的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方面。由于宋先生的专著极为全面而详尽,现只能择其要者加以评述。毕达戈拉斯认为“爱智慧的人”就是“哲学家”,而哲学家就是把自己的时间用来思考自然。比如西方哲学的开山祖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就是一位天文学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哈撒儿研究》一书的史料、内容、结构与写作特点,全面介绍并评述了该书的基本观点、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同时,提出了哈撒儿与成吉思汗的历史及其相关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立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6):60-63
现代化特征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现代化概念、现代化内容、现代化指标的问题。现代化特征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特征,而是整个世界的现代化的特征。现代化的特征应该具有如下几点:整个社会对传统的远离,经济上的快速扩张,政治上人权的实现,社会财富的均衡化。 相似文献
16.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事态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桂生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3):39-41
本文透过最近发生的"博士生炒导师鱿鱼事件",以社会角色视角,分析我国高等学校中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新事态和关于师生关系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旨在说明按规范运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刘仲秋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4):563-566
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指出了后现代主义法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并对后现代主义法学作了合理的评析。了解和认真研究后现代主义法学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完善和推进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桂荣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48-52
墨白长篇小说是一种迥异于目前商业化叙事的先锋文本。他以探索中国那场荒诞而真实的文革岁月和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一些人精神的匮乏和压抑见长。其魅力主要来自主题意蕴上对历史荒诞与人性沉落的尖锐刺痛感的把握 ,以及文本形式上以神秘与独白呓语为特征的梦幻式结构和诗性叙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