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建构起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以有效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实践层面看,广西来宾市有着独特且卓有成效的做法与经验。研究以来宾市所辖象州县寺村镇为例,从需求、组织、创新等三个层面讨论了民族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机制问题,并就其今后应有的新常态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4.
乡村建设浪潮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在中国迅速蔓延,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逆转农村向城市资源流动格局,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居民自给自足型特色村寨。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以庞大的网络系统式样与众多人民群体及社会要素直接相关,在这其中文化认同的渗透力对乡村建设的影响不可小觑。本文以湘黔桂边区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为例,围绕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核心内容,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剖析上岩坪寨的民族文化认同现状,分析其构建背景与过程;从客位的角度审视上岩坪寨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认同构建阻碍,总结性探讨湘黔桂边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中央关心与全国支援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既是西藏发展的必然,也是西藏发展的根本内因.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是西藏永续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衡量西藏自我发展能力,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纯经济指标,也不能一味地采用内地的衡量指标,而应以涵盖多方面、宽领域的具有西藏特点的相关指标体系来衡量.增强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关键在于提升西藏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培育西藏特色优势产业.西藏产业发展应围绕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走出西藏特色,走出西藏优势,真正实现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从而促进西藏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存在高度关联与耦合关系。美丽乡村建设为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环境,乡村旅游扶贫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具有良好的带动效应,两者应坚持协同发展。湖南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协同发展需坚持可持续性、因地制宜和主体参与性原则。其协同发展路径可以从几方面入手:深化共识,形成联动;规划落地,强化操作;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规范管理,政策支持,使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7.
田钊平 《民族学刊》2018,9(6):24-33, 103-105
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差距缩小、协调发展的关键有赖于民族地区家庭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结合恩施州和湘西州2010-2015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民族地区家庭自我发展能力整体水平偏低,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初始条件的好坏跟家庭自我发展能力水平的高低成正向关系;提升民族地区的家庭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国家差别化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家针对民族地区家庭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差别化精准扶贫政策和差别化职业教育政策存在明显不足,应分别采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8.
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根植于民族情感与民族意识的宗教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民族成员的政治认知与政治评价,并成为乡村政治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乡村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关注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非优区,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可开发性。本文以云南省镇雄县彝族文化为例,就如何开发此种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沿边地区的有效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跨界互惠基于跨界边民之间的纽带关系,源于边民的内在需求,是一种跨越边界的特殊社会性表达,承载着跨越边界的人文关怀。广西河洲村边民通过互市立足沿边地区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发展条件等,重视“能力人”及其能力培育的自我能力建设实践,可为全国、区域乃至全球沿边地区有效治理及跨界互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我发展能力的构建是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着力点。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此,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首先要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分析自我发展能力的框架,基于这一分析框架,对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认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尽管已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发展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低,自生能力弱,依然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的内源性制约因素。在这一分析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战略措施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性基础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作为人的生命解释系统以及生产力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双重基本事实,使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二重性特征.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技术革新或每一次方向选择,都是“他者”与“我者”双重因素交互作用的一种存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是现代生产方式的...  相似文献   

13.
高永久  刘孝贤 《民族学刊》2022,13(1):58-65, 137
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突出短板之一。边疆民族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有着内外共洽的现实价值,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需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依托。在当前工作开展过程中,既面临着相对复杂的环境基础和后继乏力的资源条件,也存在着尚待完善的治理格局等主客观问题共存的现实挑战。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进一步优化,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共生、提升各方面支持供给积极性的资源共生和统筹政治性、生活性与技术性的行动共生,打造生态宜居、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现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乡村各族群众的共同发展、绿色发展、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学音乐欣赏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在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和鉴赏音乐的过程中 ,不仅能提高他们对音乐整体的感受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民族文化和国家共同文化的内涵,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对民族文化如何影响国家、国民认同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现实途径,新农村建设应当以保护耕地为土地政策的首选目标.新农村建设拒绝"盆景式"、"景观秀"和"豆腐渣"工程,民族自治地方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必须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必须坚持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 ,不仅要研究乡村的风俗习惯 ,也要研究都市的民俗事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与都市的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带来了都市民俗文化的变迁。新疆都市民族民俗文化具有民族与区域特色 ,对此进行研究更具学科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丹  田钊平 《民族学刊》2022,13(4):27-36, 134
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民族八省区的实证分析表明:民族地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整体水平比较弱,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内部比较而言,各省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水平层次不齐,未出现能力逐年提升、差距逐渐缩小的变化趋势;从企业的营运与盈利能力、创新与竞争能力、投资与融资能力来看,三项能力都比较弱,提升空间非常大。本文认为民族地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和提升,离不开国家差别化政策的支持,然而目前国家专门针对民族地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差别化税收政策和差别化金融政策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应分别采取措施加以改革和完善,以推动民族地区企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多元一体法文化:中华法系凝结少数民族的法律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是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它凝聚着少数民族的法律智慧,吸纳了少数民族优秀的法文化成果,是各民族的法律文化与法制经验相互交流与吸收的结果。各个少数民族在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少数民族的习惯法与民间法,同样构成并丰富了中华法系的内涵。在统一多民族的古代中国,经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推动,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法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城市哈萨克族的人口规模入手,探讨了城市哈萨克族宴请活动的目的、模式、共时性质、历时变化,由此得出结论城市哈萨克的宴请文化和其他民族宴请文化一起,共同构成新疆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研究它旨在努力将它转化为开发项目,以便在开发大西北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逐步将其转化为新疆人民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