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关于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在市场转型以后,我国的中间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由独立经营者构成的新中间阶层,而且新、老中间阶层的更替速度非常快,作为改革以前典型的中间阶层的由国有企业职工组成的群体出现整体性的衰落。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因此,中国要获得经济稳定的发展,就应尽快实现从经济分化时期向中间阶层兴起时期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对社会中间阶层进行角色定位是社会发展及其自身发展的共同要求.社会中间阶层扮演了多重角色:他们是定型现代化社会结构、稳定社会形势、引导社会消费、创建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3.
中间阶层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直接启示是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都相对缩小,整个社会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相对减弱,呈现出和谐社会的繁荣局面。同样,只有当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基本进入比较发达的现代化阶段,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的,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中间阶层才会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4.
扩大中间阶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间阶层实质上是一个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等各方面介于上层精英阶层和下层大众阶层之间的、具有中等社会经济地位的阶层和群体的集合.扩大中间阶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通过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鼓励创业,建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等方式壮大我国的中间阶层对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培育和扩大中间阶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结构优化合理的社会,社会结构优化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呈现中间阶层比重太小,底层大的不合理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以中间阶层为主体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必须大力培育中间阶层,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某些调整,战后发达国家阶级结构中,旧中间阶层减少,新中间阶层增加,整个中间阶层在数量上不断扩大。马克思所预言的中间阶层的两极分化只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长远趋势,并不意味着否认中间阶层的某些集团衰落而另一些集团兴起的现象。中间阶层的新变化也不表明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个取代其他阶级的"中产阶级",所谓"中产阶级"是资产阶级人为拼凑出来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7.
中间阶层作为我国新兴的阶层,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和相对独特的社会要求,因而是影响社会结构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当前我国中间阶层的界定出发,分析我国中间阶层的积极及其消极作用,最后探索出培育我国中间阶层的方法,扩大我国的中间阶层力量。  相似文献   

8.
社会分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分层的标准、阶层结构、阶层分化和中间阶层四个方面.要使社会学的研究走向深入,就必须加强中间阶层、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要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必须培育中间阶层。赖特基于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提出了“中间阶级”的理论,并把“中间阶级”定位于一种“阶级关系内矛盾的地位”,而且认为“中间阶级”的扩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也是中间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阶层的收入,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无疑对我国中间阶层的培育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由于新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个人数众多的中间阶层的存在,特别是新中间阶层的兴起,尤为引人注目。当代中间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怎样?它的政治态度如何?它的发展趋势怎样?它是否是一个单独的阶级?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研究西方国家中间阶层问题是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弄清楚当代中间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内部构成和政活态度,才能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才能分清敌、我友,制定正确的阶级路线和无产阶级的战略策略。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社会形成了诸多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与冲突日益明显。这种差距与冲突的根源不仅在于经济利益,更深刻地反映在精神文化层面,即各社会阶层呈现出生活方式、价值理念、阶层心理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各阶层形成相融互通的阶层文化是实现和谐辽宁建设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基础源于合理的社会结构,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而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实现又会进一步促进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执政党政治整合功能的最大特点是维系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促进整个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处于执政地位并推动社会力量整合的领导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重视发挥党的政治整合功能,逐步提高对社会各阶层利益要求的吸收、整合、融合的能力,有效地化解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社会矛盾。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质量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末被欧洲学者提出后,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积极响应。近年来,国内学者也纷纷对其展开了相关研究。当前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社会公众的主要需求也从传统的物质需要逐渐转变为对高质量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要满足这种新的社会需求,就需要加强对当前我国社会质量的研究,通过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促进社会质量的提升。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底层的需求及其对社会整体发展评价的标准与社会中上层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凝聚和社会赋权对中上层群体的社会整体评价有着显著影响,而社会经济保障和社会包容则对社会底层群体的社会整体评价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是处于转型中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研究发现,各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差异非常明显.其中,阶层辈出率最高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其子女的受高等教育机会水平,是阶层辈出率最低的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子女的40.12倍.这表明,现阶段我国社会各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获得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情况,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严重不公平状况必须得到尽快改善,否则只会加重转型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与社会不平等程度,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此进程中,中国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一个客观结果就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迁。新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形成,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处于剧烈的重新分化和重新整合过程中,对于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如何在一个阶层化的社会中保持社会的稳定,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国在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这一客观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的新的社会阶层,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力量。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是影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新的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是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而合理的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有助于这一转变。以乡村行业人数统计为基础,参照国外职业分层标准,依据享有经济权力、社会资本的差异把转型期农民分为8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农村社会处于分化的初级阶段,各阶层仍未真正脱离农村,阶层边界不固定,行业分化和区域分化不平衡,阶层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对转型期农民阶层分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有利于执政党对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科学认知和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的社会言情小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客观地反映出了各阶级、各阶层在那个时代的心灵史和社会的历史变迁。它们将言情与社会结合起来,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目,特别是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时代的镜子面前都客观的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态度:堕落、异化、苦闷、彷徨、追求。在这过渡时代的背后,走出了具有朦胧启蒙思想的觉醒者,开始了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而社会言情小说,以它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却又使社会公正面临新的挑战。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为金字塔型的社会阶层结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公平、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社会整合缺乏有效机制。要立足公平正义,以塑造信息对称环境、打破体制性壁垒、提高公共财政能力、培育中产阶层、加大转移支付、建立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依赖路径,构建良性运行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