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己巳之变中,明朝社会内流传着大量有关蓟辽督师袁崇焕的谣言,这些谣言或云袁崇焕通敌陷害满桂,或云袁崇焕勾结后金妄图议和而不与后金作战,动摇了明朝的军心民心,造成了上到崇祯皇帝下到普通百姓对袁崇焕的种种猜疑,最终导致了袁崇焕被处死的悲剧发生。  相似文献   

2.
(一) 《明史·袁祟焕传》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袁崇焕传》的《校勘记》注云: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东莞,《怀宗实录》卷三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条、《国榷》卷九一页五五四四、《明进士题名碑录》万历已末科都作‘藤县’。疑作‘藤县’是。”据广西《平南县志》载,袁崇焕为平南人。由上,袁崇焕籍贯的说法有三:其一为广东东莞县,其二为广西藤县,其三为广西平南县。袁崇焕在明季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三年(1630),袁崇焕因后金反间、阉党诬陷、崇祯昏庸,含冤被磔死。在北京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有袁  相似文献   

3.
<正>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朝边防大将、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袁崇焕被磔于市。此前,兵科给事钱家修等上书喊冤,“关外将吏士民日诣督辅孙承宗号哭代雪”(余大成《剖肝录》,见《袁督师事迹》);袁崇焕部下“念崇焕就执,将士惊惶,彻夜号啼莫知所处。”(程本直《矶声纪》)但袁崇焕终被处死。当时满州(女真)贵族集团势力日益强大,明王朝面临着严重威胁,为什么边防大将袁崇焕反被崇祯帝杀掉了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须从他的生平活动及其在明廷中的地位谈起。一、袁崇焕事略及其为天、崇两朝的重用袁崇焕(1584——1630年)广东东莞人,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他出生之际正是“北虏南倭”为患最烈之时,明末的腐朽政治和民族危难促使袁崇焕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他除了读书以求仕进外,还留意兵法,“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隘塞清形,以边才自许。”(《明史·袁崇焕传》,以下凡引本传者均不再注。)  相似文献   

4.
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被清顺治帝用反奸计杀害之后,明亡清兴,袁崇焕在历史上,成为十恶不赦的“卖国贼”,长期被人唾骂,后来清康熙帝从顺治《实录》中,得知袁崇焕是冤死的,但也  相似文献   

5.
关于毛文龙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崇焕为什么杀毛文龙,一直是一桩历史公案。明崇祯二年六月(1629)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后给崇祯皇帝上奏说,毛文龙专制一方不受节制、劳师縻饷、掩败为功、私通外番等,有十二大罪当斩。当时并未引起异议。但在同年十一月,后金汗皇太极率兵突入长城,围逼北京,明廷中了后金的反间计,诬陷袁崇焕阴主议和,勾结金兵入边,将  相似文献   

6.
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阎崇年等同志编纂的《袁崇焕资料集录》,最近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曾在关内外屡败后金(后改称清),后因崇祯误中皇太极反间计而被冤杀。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向为史学界所重视。《袁崇焕资料集录》博采明清以来官书、私人撰述、档案金石、方志谱乘、后人诵悼诗赋及杂录等约四十余万字,史料翔实、丰富。其中,如《满文老档》、《明实录》、《清实录》、《李朝实录》及私家著述《今史》、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了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袁崇焕资料集录》(下简称《集录》)一书,觉得很有益于对袁崇焕问题的研究。但可惜其中有些资料真伪并存。下面,就其中有关资料谈谈管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介绍其旧藏的一幅采绘本袁崇焕画像,并及历代记录有关为袁崇焕造像事。此文的后一部分,是引用康熙刻本屈大均《翁山文钞》卷十所载《王予安先生哀辞》一文,引发出王氏初为袁崇焕幕僚,袁氏卒后尝为其辩诬。后将袁氏疏稿及其幕僚程本直《矶声记》、余大成《剖肝录》等文稿传交给屈大均,使后世知袁氏之忠。清道光间伍崇曜刊本《袁督师事迹》所收袁氏疏稿及程、余二文,可能是出自屈大均传本。  相似文献   

9.
对于明朝帝国来说,明思宗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不啻是一个政治军事上的双重“灾年”。在这短短一年里,由于官僚集团内部的摩擦、内耗和举止失措,造成了二名重要军事将领的相继死亡,从而加速了明帝国的衰灭过程。这二位将领一为大名鼎鼎的袁崇焕,一为当时名震朝野的毛文龙。袁崇焕为崇祯皇帝所冤杀,史家早有共识;而为袁崇焕所诛杀的毛文龙却至今不能得到定论。说是该杀、属铁案者,有之;说是妄杀,应当翻案者,亦有之;议  相似文献   

10.
王荣湟 《学术研究》2022,(1):131-141
剧烈而持久的党争是晚明政局的突出特点。党争造成官员集团的分裂和内讧,辽东边臣也被卷入党争之中,其军事行动和个人命运深受党争影响。政治立场取代军事才能成为明朝选拔辽东边臣、评判将帅功罪的主要标准。天启前期袁崇焕守辽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东林党的支持。袁崇焕自视为清流官员,长期坚持同阉党作斗争,天启末年为顾全辽东抗金大局和躲避政治灾祸,又一度转而与阉党合作。明清战争是影响朝廷党争的重要政治因素。袁崇焕的个人命运是朝廷党争和明清战争相互作用关系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季镇守辽东的守边大吏,明督师袁崇焕实不愧为意欲逐鹿中原的后金的一个无法突破的坚固障碍,因袁调度有方,指挥得当,才使得后金几次大举寇明无功而返。努尔哈赤惨败宁远,忧愤而死;皇太极也折戟京师、铩羽而归。就是这么一位似乎能挽大厦于将倾的传奇人物,竟被崇祯皇帝磔杀于危难之际。崇祯这一决定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个中原委又是何如?史家对此论述颇多,在此谨据所掌握资料表一点管见。袁崇焕之死,祸根最早当源于崇祯元年的“平台召见”。当时,“(帝)召廷臣及尚书袁崇焕于平台,上慰劳甚;至问‘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应曰:‘臣期五年,为…  相似文献   

12.
袁崇焕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四月二十八日,卒于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终年四十有七,皇太极生于万历二十年(1592)十一月二十八日,卒于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二十一日,终年五十有二。袁长于皇太极八岁零七个月,而早死十三年。今年正好是袁的诞辰四百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学会与广西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联合召开纪念袁崇焕诞辰四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相邀参加。我觉得袁崇焕一生的孤忠自效,含冤而死,过去和现在,都曾引起过史学界的莫大同情和重视,撰写了不在少数有分量的论:  相似文献   

13.
宁远之战是明与后金关系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战役。努尔哈赤宁远战败 ,其根本原因在于政策上的失误导致民心的丧失。此外 ,在思想上努尔哈赤骄傲轻敌 ,以致在军事上打了一场兵家最忌的无准备之仗 ;而碰到的对手又是敢战敢胜、指挥有方的明朝杰出将领袁崇焕 ,这也是其战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藤州史话》编辑部作了一件有益的工作,第一次将袁崇焕遗诗汇集成七十五首,并加上注释,在1983年第3期《藤州史话》上登出,供内部参考。这对于读者和研究工作者都提供了方便。但是,(一)有些地名、人名及典故、词语失注,似应补充;(二)有些注释似乎根据不足,不免和原诗诗意不合,尚可商榷。  相似文献   

15.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史学研究中的二项重要课题。历来为广大史学工作者所重视。但对同时代两个对立人物的评价,过去论述较少,而分歧就更为突出。最近有几篇论文对此加此探讨,较有新见。现摘述如下: 王钟翰先生撰文《论袁崇焕和皇太极》认为,历史上兄弟民族间出现过的交恶或战争都是国内民  相似文献   

16.
1994年为耶稣会士在华以学术传教方式实施415周年,是利玛窦改穿儒服,俨然以“神学家与儒者”身分传教,公然以中国天主教适应儒家学说、礼仪中国化400周年;亦为代表中国天主教赴罗马谒教宗亚历山大六世陈情而获教廷颁谕“悉如所请”(juxta exposita)以息争端的功臣——卫匡国诞生380周年及中华首位西洋大炮推上战场作主导地位之军事家袁崇焕410周年纪念.今适逢政、教之见渐弥而中西文化交流机转之际,作本文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最早以近代学术方法研究袁督师,从而在袁崇焕研究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问家梁启超.梁启超的家乡广东新会县是南宋朝廷抵抗元兵,作最后一战之地.他在孩提时代就从祖父的讲述中了解亡宋、亡明史事.其《三十自述》载:“四五岁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书、《诗经》,夜则就睡王父榻,日与言古豪杰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举亡宋、亡明国难之事,津津道之.”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对广东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见解。他往往以广东为中国的个案或缩影,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立其理论学说。他不遗余力地宣传他所崇敬的陈献章、陈澧等乡贤大学,广泛关注广东历史、地理、民族、经济、文化、交通、社会等各方面问题,其佛教海路传入、袁崇焕等研究都是近代学术史上开创性的成果。梁启超从感情上、学理上充分肯定和殷殷期许广东和广东文化,以之为中国和中华文明的组成,自尊、自信而不自外,自觉承担起对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责任。其相关论述与他的爱国救国心、国家民族观念、全球视野密不可分,也是梁氏思想和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袁崇焕,字元素,又字自如,广西藤县白马圩人,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公元1584年(明万历12年4月28日)。他从小奋发读书。1597年(万历25年)应藤县试补弟子员,入学后,更加勤奋。1606年(万历34年)到桂林乡试,名列前茅。1619年(万历47年)去北京会试。当时辽东经略杨镐统兵二十四万抗清失败,(清当时的国号是“金”,史称“后金”,本文为了前后名称统一,故一律称清),朝廷急  相似文献   

20.
袁崇焕和他的上级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都是明末的爱国志士,卓越的明军统帅。袁是孙的学生,井得到孙的指导帮助,两人关系相当密切。本文着重论述两人在辽东军事活动中互相信赖支持和他们忠诚报国的高尚品质。一、孙、袁协力守辽东孙承宗(1564—1638年)字稚绳,北直高阳人。他在做秀才的时侯,曾在大同一带教书,仗剑游长城边塞要地,“从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于、清波故道南下,结纳其豪杰与戍将老卒,周行边垒,访问要害厄塞,相与解裘系马贳酒高歌,用是以晓畅虏情,通知边事本末”,大同士兵鼓噪索饷,围巡抚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