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通过文学文本创造了一个“鲁迅式‘艺术世界’”,呈现出一种理论构造 ,形成了特殊质地的“鲁迅诗学”。鲁迅学对鲁迅艺术世界——鲁迅诗学的研究包括 :“‘鲁迅艺术世界’的外在——外显世界”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接受世界”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语言——文化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生产方式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内在世界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鲁迅小说的深度模式方习文安徽巢湖师专中文系毫无疑问,在“启蒙”——“审美”的两极功能之间,鲁迅的小说较为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彼此往返无碍的语言道路。从形态的丰富。性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但是从整体美学风格而言,它们具有“鲁迅式”的独...  相似文献   

3.
魏晋文学研究中的鲁迅资源和"鲁迅神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荣  薛艳 《学术界》2006,6(1):132-136
鲁迅对魏晋文章十分钟爱,他的一些论述尽管是“杂文笔法”,却对后来的魏晋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今人动辄引用鲁迅的话以为依据,这在魏晋文学研究学术史上形成鲁迅资源的同时又几乎形成了“鲁迅神话”。但是,通过对鲁迅关于魏晋文学具体事例研究的分析,我们认为,鲁迅的“杂文笔法”不应该与严谨的学术研究混淆起来。何况,即使是鲁迅对魏晋文学的学术式研究,也仍然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需要将人为的“鲁迅神话”还原为现实中的“人话”,客观地分析其得失。  相似文献   

4.
今年——一九八一年,我们纪念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诞辰一百周年。 一九○一年,鲁迅二十一岁时,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誓言指导了鲁迅的终生实践。在鲁迅逝世后不久,民众代表献“民族魂”白地黑字旗一面复盖于棺上,葬于上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一九三一年十二月间复年青作家的信中,曾提出艺术创作“不必趋时”的重要见解。他说:“我的意思是:现在能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趋时,自然更不必硬造一个突变式的革命英雄,自称‘革命文学”。这里,鲁迅显然不赞成文学艺术的趋时倾向,反对某种意义上的趋时文学。但是,当我们全面地了解鲁迅的著述时,却发现,鲁迅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趋时文学辩护。他在《趋时和复古》中,反对林语堂讥笑进步文学为“趋时”,反对抬出刘半农作为打击“趋时”的神牌。鲁迅指出,刘半农在青年心目中所以有地位,并不在于他的“复古”,而在于他的“趋时”,他正是一个以“趋时”而出名的人。五四时期他作为一个“文学革命阵营中的战斗者”时,有一部分人“毁之为‘趋时’”,后来时代前进了,这谥号也随之消失,而他自己变成干干净净的名人,于  相似文献   

6.
鲁迅逝世已半个世纪。每到鲁迅诞辰与忌辰,我都要重读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借以重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伟大战友的音容笑貌。我之“都要重读”有没有例外?有!那就是“十年浩劫”时期,身不由己,只能心向往之。鲁迅逝世后,探讨鲁迅世界观的文章,无虑百十来篇。在“文革”之前,瞿秋白论述鲁迅世界观的发展与深化的观点,居于领先的权威地位,曾被喻为一座未能逾越的高峰。“文革”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与《水浒传》述写林冲故事的相关章节构成互文性关联,这一互文关系不仅建立在文本表层的环境描写和叙事结构上,也根植于文本深层吕纬甫、“我”、林冲以及鲁迅四人的内在联系上。通过《在酒楼上》隐藏的《水浒传》文本,一方面可以看到鲁迅个人伤痛的抒发,另一方面也能探寻到鲁迅对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水浒“游勇”的命运影射了革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酒楼上》的真正主人公“我”最终走上了继续抗争的道路,体现出鲁迅永远革命的斗志。  相似文献   

8.
鲁迅生前时人编选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鲁迅在广东》《鲁迅论》《转变后的鲁迅》这四本论集,分别塑造了“思想革命鲁迅”“国民革命鲁迅”“革命同路人鲁迅”“共产革命鲁迅”四种形象,反映了大革命时代鲁迅的复杂参与所引发的关于“鲁迅是谁”的不同理解。这个“一身四面”的现象,看起来是鲁迅个人影响力的上升,实则是知识阶级在革命时代的逐渐分化,但鲁迅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其“大革命”哲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鲁迅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新时代的著名诗人,他对我国新诗的发展贡献卓著,但他在《沸羹集·序我的诗》中却说:“我不大高兴别人称我是‘诗人’,但我却是喜欢诗。”郭沫若确是“喜欢诗”的,除创作之外,他还写过不少关于诗的评述,尤其对鲁迅的诗,推崇备至。在《鲁迅诗稿》序中,他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说来奇怪,鲁迅也不喜欢别人称赞他的诗。他说:  相似文献   

10.
青年鲁迅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表露了对于苦难深重的祖国的系念与眷爱,也剖示了自己以身许国的赤热心胸。这一成为千古绝唱的誓词,从开始一直主宰着鲁迅的思想与行动,仅就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来说,鲁迅终其一生也无愧于中国人民所奉献给他的“民族魂”的谥号。本文拟就鲁迅青年时代文学道路的伊始,检讨一下爱  相似文献   

11.
新版十六卷本《鲁迅全集》,对鲁迅的作品,都据手稿或初版作了认真的校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版本。虽如此,但亦偶有疏忽之处。如《南腔北调集》所收《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所引录柔石狱中致冯雪峰信中的三处称鲁迅为“大先生”,刊误作“周先生”,却未据鲁迅手稿校正,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疏漏。查1961年8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手稿选集》,三处“周先生”均作“大先生”。我又托上海鲁迅纪念馆杨志华同志,核对了柔石在狱中致冯雪峰信原件和鲁迅抄件的复制件,也都作“大先生”,可知鲁迅在撰写《为了忘却的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鲁迅学“内篇”的成熟和成就斐然,鲁迅学“外篇”取得的成绩大为逊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鲁研界”似乎形成一种鲁迅学知识生产的“等级制”和“鄙视链”,鲁迅学“外篇”大致处于其低端。鲁迅与新时期文学的关系是鲁迅学“外篇”的重要内容,它至少包含八个维度: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对新时期文学的多样化影响,鲁迅作品文学“原型”的当代书写,鲁迅创作文学母题的当代再现,鲁迅式文学类型、文体模式的当代承续,鲁迅作品艺术技巧的有机借鉴与发扬,新时期杂文对鲁迅批判精神的继承,鲁迅作品在新时期的创新性改编,鲁迅与新时期作家作品的个案性比较等。这些维度学界虽有或深或浅的关注,但表现出碎片化、数量不充分、标志性成果少等特征,相对于“内篇”研究而言,“外篇”研究在系统性、深入性、理论性、成果影响力等方面尚有差距,与“内篇”相比严重失衡,因此,鲁迅学“外篇”需要更加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老友许寿棠说:“我觉得他感到孤寂”。不错,鲁迅是孤独的。波特莱尔也是孤独的。他6岁时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波特莱尔觉得父亲被出卖了,母亲对他的爱校出卖了,他对母亲的眷恋被出卖了。他这样写道:“尽管有家,我还是自幼就感到孤独——感到命中注定永远孤独。”①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还写着:“如果有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议得忧郁和消极的滋味,那肯定就是我。”②然而孤独却远远包容不下这两颗敏感、深途的灵魂——在那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鲁迅“冷藏”着他的“清热”。他在《热风·题记》中这样写着:“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的确…  相似文献   

14.
鲁迅生活的经济背景(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算清了鲁迅一生挣的钱 从小就在语文课上学习鲁迅。老师说:“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在青少年的心目中,他身着朴素的中式长衫,再冷的冬天也不戴手套、围巾,一年四季穿一双黑帆布面胶底鞋。乱蓬蓬头发很长也不剃。听老师说,国际友人史沫特莱邀请鲁迅在大饭店赴宴,西崽竟然看鲁迅衣衫朴素而不准他进门。许多回忆录记载:鲁迅虽然生活简朴,却节省很多钱支援革命。 “史无前例”时代,25岁的我从中国科学院被押送到劳改农场。身披无产者的劳动服、头戴资修反的“帽子”人拉犁、扛石料,干牛马活、吃猎狗食之余,还是改不…  相似文献   

15.
认为吕纬甫是“落伍者”,是“颓唐的悲剧人物”,这在现代文学界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但鲁迅的好朋友曹聚仁先生认为,《在酒楼上》(以下简称《酒》)是鲁迅小说中“最成功的一篇”,因为“表现了中年人的情怀”。他认为《酒》是把真的鲁迅勾划出来了,他就是吕纬甫”。[1]且不说《酒》中的许多情节取材于鲁迅本人的经历(如:到城隍庙拔神像的胡子,弟弟早死,为祖母、小弟迁葬的事实及有关苍蝇飞了一圈又停在原地的议论),单就小说中体现的吕纬甫与鲁迅相似的思想看,就可以说:鲁迅就是吕纬甫。结论当然应从对文本的具体分析中得出。先从小说中的“我”…  相似文献   

16.
在前些年学术界出现的“文化热”中,有的学者指责“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着眼于对旧世界的破坏,割断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其论据之一,便是鲁迅1925年在答复报刊征求青年必读书目时说过,他对此“没有留心过”,所以“说不出”。鲁迅先生提倡少看或不看中国书,而应多看外国书。这一意见曾引起当时很大的社会反响。我以为,这种对鲁迅的批评,是对鲁迅先生文化观的曲解。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7.
馮文炳教授在东北人大学报1957年第2、3期合刊上,发表了研究“阿Q正傳”的文章。这篇論文的基本論点我認为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馮先生对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就做了曲解。冯先生論文第一节就企图指明鲁迅在什么思想情况之下写“阿Q正传”的。他說“鲁迅写‘阿Q正傳’,  相似文献   

18.
鲁迅早期的个性主义思想,早为研究者所重视。日秋白曾这样断言:“鲁迅在‘五四’前的思想,进化论和个性主义还是他的基本。”①鲁迅也对这一结论表示认可:“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了然,因为其中本会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②在留日期间,鲁迅就倡导“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③,呼吁争取人的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和启发“国人之自觉”。鲁迅预言,“人立而后凡事举”,“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④。五四时代,鲁迅察觉到早期“立人”主张的偏颇,…  相似文献   

19.
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 ,是一个发端于清末民初、鼎盛于袁世凯称帝前后、影响较大的通俗文学流派。关于这个流派的名称 ,鲁迅曾指出 :“这时新的才子 佳人小说便又流行起来 ,但佳人已是良家女子了 ,和才子相悦相恋 ,分拆不开 ,柳阴花下 ,像一对蝴蝶 ,一双鸳鸯一样……”到了《眉语》月刊 (1914一 1916 )“出现的时候 ,是这鸳鸯蝴蝶式文学的极盛时期。”① 在这里 ,鲁迅点出了鸳鸯蝴蝶派 (以下简称“鸳蝴派”)名称的起因。茅盾也表达过相似的看法 :“我以为在‘五四’以前 ,‘鸳鸯蝴蝶’这名称对这一派人是适用的。 (何以称之为‘鸳鸯…  相似文献   

20.
蒋光慈与鲁迅的一段史实 鲁迅先生在《伪自由书·后记》中写道: “现在使我记起了蒋光慈先生。” “事情是早已过去,恐怕有四五年了,当蒋光慈先生组织太阳社,和创造社联盟,率领‘小将’来围剿我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一篇文章,其中有几句,大意是说,鲁迅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