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中后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创立"心学",改变程南宋朱"理学"独大局面,对明清中国哲学思想乃至社会有着巨大影响。王阳明"心学"在贵州龙场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他晚年到广西邕州、浔州、梧州多地平定僮、瑶少数民族叛乱,将"心学"思想运用于实践,并在南宁、梧州等地开设学校、设立开放的图书馆向民众灌输其"心学"理论,提高民众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
论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世界观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其心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创始和奠基阶段。本文拟就其悟道的由来、契机、内容及在其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作一些探讨。一、“龙场悟道”的由来“龙场悟道”并非偶然,王阳明生活的明代中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此时,社会矛盾激化,统治者腐败不堪,皇帝荒废政事,大权旁落,宦官擅权,藩王叛乱;农民起义不断;再加上边患频仍,使得明王朝政局混乱、内外交困,岌岌可危。正如王阳明所说,“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在社会思想领域,自南宋以来,程朱之学被钦定…  相似文献   

3.
“致良知”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晚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是其思想宗旨和最终归趣。从其心学的思想立场出发,王阳明赋予良知以多方面内涵,验证其先验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天赋良知通过“行”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并进的致良知的过程。他对良知与致良知关系的规定,显现其统一先天之知与后天之致的思路,同时又构成了本体与功夫的逻辑前提。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相结合,表达了宋明理学“本体与工夫”结构的基本内涵,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也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乐”思想是其心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心灵经历艰苦磨练的亲悟。本文认为王阳明所说之“乐”是本体、工夫和境界的同一,是人的基点、人的追求和人的归宿的同一。王阳明的“乐”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生命的存在与本质,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灵的恬静与和乐。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在批判佛老思想和朱熹理学过程中,特别是经过“龙场驿之悟”,领悟到了道德的本质和道德之所以可能的根本条件—道德主体具有内心之自觉与自律,建立其以“致良知”为核心理念的心学思想体系,其批判精神及德性自觉学说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的理性精神及强调主体自由的伦理思想近乎完全一致.虽然王阳明伦理思想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但他关于道德生活主要靠自律的思想及其认为德性生活就是习惯成自然的生活(知与行自然混成一体)之思想对我们仍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教育学说之中,并形成了一套以“心学”为哲学前提的释经体系。王阳明“心学”教育体系的理论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心学”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石,“心学”教育实施的路径以及“心学”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其教育体系的完整性正是王阳明独创性智慧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7.
在宏观层面,龙场悟道开拓了阳明内求本心的思想路径论;在中观层面,龙场悟道开辟了阳明心学的人性主体论;在微观层面,龙场悟道开启了阳明哲学的心学本体论。明代儒家士大夫践行心学的过程反过来也促进了心学体系本身的成熟,从而实现了心学理论在哲学维度和历史维度上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这是他学术思想上的一个分水岭.在500年前的这个同一时空中,浓缩了阳明悟道境况的三个时段,即前悟道之苦难时、悟道之体悟时和悟后起修之受用时.公元1508年阳明龙场悟道的这三个时段,不仅是阳明个人生命心路历程重大转折性的人生大事,而且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震撼人心的思想性事件.深入考察分析这一大事因缘,对我们理解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启发我们的生命觉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洪垣(号觉山,1507—1593年,字峻之,江西婺源人)融合吸收王阳明与湛甘泉的心学思想,强调格物致知、博文约礼,发展出以生意为心学归宿的生机(几)之学,心学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晚年融佛道入儒,追求心体的超越,又自甘于偏僻山村,故其博学体系不得传人。其心性工夫论脱离程朱主静或主敬、走入顿悟一系,最终与佛禅"明觉"思想合流,标志着白沙—甘泉一系自然主义心学的终结。但是,他重视从历史中获得政治知识,重新诠释格物论,在明代心学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重新阅读洪垣《觉山先生绪言二卷》,可以扩大我们对明代思想的研究,深化对甘泉后学、阳明后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心学是明代中后期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潮。迄目前止,学术界对于心学本身,以及心学对于明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已有了相当多的研究,然而,王阳明心学对于明代史学的发展,尤其是对明代史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有哪些表现等问题的研究很是薄弱。王阳明心学对明代史学思想的影响,大致有这样几方面:一、对异端史学思想的影响;二、对史学中实学倾向的影响;三、对史学学风的转变及考据学兴起的影响;四、促进了学术思想史的编纂与史书体裁的创新。史学思想史的研究对心学影响的忽视,与一些史学史研究者仅仅把研究内容局限于史学著述本身,以及其与政治之关系,反对与其他学术联系考察的指导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1.
教育思想体系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手段与教育特点等.作为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王阳明从其“心即理”思想出发,将其“致良知”的心学思想与其教育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以“良知”为出发点,以“致良知”为目标,构建起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思想体系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2.
周敦颐作为“道学宗主”,其思想对理学各派皆有深远的影响。就明代心学关心的主题而言,显然有偏重于工夫论的一面,即如何通过合理的修养技术,使平凡的个体“优入圣域”。周敦颐的“主静”思想对明代心学的工夫论起到了先导作用。从王阳明开始心学各家对周敦颐的“主静”思想进行了各种创造性的诠释和解读,比较突出的有阳明的“主静实兼动静”、王畿的“心极”说和罗洪先、聂双江的“主静归寂”说,这些诠释和解读体现了明代心学工夫论的丰富性及其与周敦颐思想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心学自产生以来,便备受当时学者们的关注,其信奉者、追随者较多.不过,它又是一种较易引起争议的学说.在王阳明心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之中,罗钦顺即与王阳明展开辩驳.他对王阳明心学的辩难可归纳为以下数方面:一是从体用、修养工夫、常识等角度批驳了王阳明关于“良知即天理”之类的说法;二是认为王阳明的“心即理”说会滋生“求内遗外”等弊病;三是反对王阳明将格物解释为“正念头”,等等.罗钦顺批驳、辩难王阳明心学,旨在扭转王阳明心学过于内在化的倾向.不过,罗钦顺对王阳明心学的辩难也有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4.
明代心学与《金瓶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所塑造的主要人物绝大多数是负面形象,小说作者认为致使他们去善为恶的根本原因是其过分膨胀的欲望,而拯救世人的根本办法是人自我的“明悟”,即彻悟后达到内心澄澈无欲的境界。小说的主要思想与明代王阳明心学核心思想(“致良知”论)的主要内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王氏心学在明代嘉万时期对士人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瓶梅》成书时间约在嘉万年间。这些足以说明王氏心学对该小说主题思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大吉是王阳明的高门弟子,年少就立志于求圣贤之道,对心学思想有着深刻的体认和感悟.他认为圣贤之道在于良知本体,提出了“心之良知本一”的命题,同时主张在“体之用”上下工夫,尽力做到“以慎独改过为致知工夫”;好善忘势、反身内省;“中心悦而诚服之”;躬行实践、心学治政.他将关学与王阳明心学思想融汇贯通,为关中思想文化的发展走向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关学心学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陆九渊高足杨简的易学成就 ,完善了南宋心学学派的易学思想体系 ,并下启明代王阳明与近代熊十力的的以自我意识为主轴的易学理论体系。其思想特质在于 :不言义理 ,亦不谈象数 ,而专言“人心”。以“复心”说来证明“人心”乃一排除“恶”的纯粹至善的道德灵明 ,且以“反观”说为其修养工夫之要旨。  相似文献   

17.
唐伯元是明代潮州颇有影响的学者,他反对王阳明的“心学”之说,倾向于荀子的性恶论。本文以文献资料中有关他的哲学观点与治政为学观点的言论材料为据,力图阐述其“心”在善“性”与恶“身”之间的哲学思想和“君子正己以先人.亲贤而容众”的政治思想,以及南北互补的诗歌观、道德观。  相似文献   

18.
钱德洪曾把王阳明37岁时的“龙场悟道”作为其思想形成的标志,认为在此之前有“学三变”,之后又有“教三变”(即黄宗羲所谓的“学成后三变”)。因而“龙场悟道”基本上可作为阳明早期思想与中后期思想的分界线。然而,由于钱德洪试图把王阳明著作当作王门以及全社会的教科书,所以在编辑《阳明  相似文献   

19.
明代前期,一直是程朱理学一统天下。至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重揭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旗帜,把孔孟思想体系简明化与世俗化,很快风靡全国。心学北传之后,北方王学的传播者颇多。"茌邑三先生"是北方王学之山东王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作为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的再传弟子,在弘扬传统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阳明心学,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有关"心"学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期,阳明心学乘理学之衰而兴起,对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明代文学复古思潮因为阳明心学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代表人物有前七子的徐祯卿、郑善夫和后七子的屠隆。徐祯卿受到王阳明个人的感召,趋向心学,但文学复古主张并未发生太大的改易;郑善夫接受了阳明心学思想,直接波及其文学创作和理论主张;屠隆接受阳明心学思想而走出复古阵营,甚至加入到以心学理论武装的文学革新派的队伍中。徐祯卿、郑善夫和屠隆的例子,充分显示出阳明心学的兴起、繁荣与明代复古文学潮流迁变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