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恩来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而且是伟大的马列主义者。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他就在斗争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地进行宣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所述的只是周恩来同志在五四和党的创建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革命活动,但是,仅从这些材料中也可以看到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光辉形象以及他为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所作的不朽的业迹。  相似文献   

2.
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但源于欧洲的马列主义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却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其中,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对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得益于他们的海外经历使他们可以最早接触到马列主义思潮,直接观摩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实践,并感受到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是一切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共产党人奋斗的最终目标;"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二者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更彻底地落实"三个代表";也只有真正实践了"三个代表",才能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向共产主义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4.
李达同志是我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他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李达同志100周年诞辰的时候,我们缅怀李达同志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热情宣传、忠贞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对于我们深入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和教育,推动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传播马克思主义、批判错误思潮的先驱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目的,就是向学生系统地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使学生成为爱国主义者,共产主义者。马列主义理论课不是一般的知识性课程,当然也不同于一般的日常思想工作,它是要通过阐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去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政治倾向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了实现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充分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战斗力、说服力、吸引力,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任弼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维护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为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基础;他科学解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号召全党"特别要去学习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他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经济、政治、军事、党建等方面的思想作了丰富的阐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普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1919年的五四运动,不仅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里程碑。究其原因,五四时期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传播与妇女解放运动利益统一、双向互益。一方面,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使我国妇女解放运动逐步从"个人"层面上升为"社会"层面,从"男女平权"的权利诉求转化为"社会解放"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在这个互动过程中,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中的人性复归思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达同志是我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他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李达同志100周年诞辰的时候,我们缅怀李达同志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热情宣传、忠贞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对于我们深入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和教育,推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分别是他们“政治-哲学”观的终极理想,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与差异,本身不是对立起来的概念,他们两人试图在终极理想上实现政治与哲学之间张力的消解.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要求哲学家成为王,王必须是哲学家;马克思在共产主义中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消解实现了哲学与政治的历史的统一.尽管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含有共产主义的因素,但是共产主义在他那里并不构成一个终极的价值因素,而经过多重改造生成出来的共产主义却是马克思的终极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大学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有两个部分,即党团工作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马列主义教育课。 目前,我国大学申开设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理由两点:其一,绝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其二,课程没有达到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王愿坚的<粮食的故事>在人性的情感逻辑上和情节的合理性上远优于他的名篇<党费>;<红岩>既在文化产业和"党史小说"上是成功的,又以对人间生活世俗性的彻底否定而成为"共产主义教科书";路遥的<人生>反映了农家子弟反抗户籍宿命的时代悲剧;王朔的<动物凶猛>在表现青春记忆上,将独到的心理学深度、无比的眷恋情绪和重新审视中所产生的质疑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女性参政观虽以不多的言论呈现,却内涵丰富,成为其民权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参政权是"天赋"女性的"人权";但平等参政权的获得需要"公意"的决断,因而不能寄希望于少数男性政治精英的力量;而且平等参政权的实现,又必须在女性具备参政所必须的文化、政治素养后方有可能.孙中山的女性参政观对于我们今天积极实践两性平等参政不无借鉴意义,但因其没能脱离时代背景和传统性别价值观的束缚,局限性也较为明显,故须批判地吸收.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已经开设五年多了。它对提高高校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前进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它又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是否还需要继续开设这门课?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行改  相似文献   

14.
被人普遍认为是"无神论者"的伊壁鸠鲁主张神的存在,这究竟是不得已的妥协,还是真诚的认信?从两个认识论标准来看,他对神的存在的信念是真诚的.因为伊壁鸠鲁相信感觉-影像是可靠的,而我们灵魂中确实有关于神的清楚明白的"影像";而且,人类普遍拥有关于神的"前把握观念"--神是"一种不朽的和幸福的存在".但是,从神是完满的"前把握观念"出发得出的神"绝世独立"的结论,却让许多人相信伊壁鸠鲁是"无神论"者.因为大众关于神的本性的"前把握观念"首先是神为"万物第一因",所以他们无法接受"不动心"的神.一些哲学家为迎合大众,也认为如果说神没有愤怒和偏爱,那就是在否认神的存在.大众的神的政治神学意义在于强调神的威严和仁慈,甚至成为那样的权威,否则就把一切托付给神和权威.伊壁鸠鲁的神的政治神学意义则昭示我们应该成为自由而宁静的人,于是神就成为"不动心"的政治神学楷模.  相似文献   

15.
中宣部和教育部一九八四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工作的核心”, “是培养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基础”,马列主义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并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是马列主义理论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  相似文献   

16.
同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会业已成立。研究会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人才为中心任务,组织有志从事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政工干部进行理论教育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为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而积极探索研究。研究会坚持“双百”方针,  相似文献   

17.
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一步唤起了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在大革命到来之前,这种传播主要限于知识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列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大钊、孙中山和瞿秋白.  相似文献   

18.
黄文山是我国“五四”前后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他对无政府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一方面成立无政府主义社团和出版刊物,翻译国外的无政府主义著作,另一方面发表阐释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论著,提出“建设的无政府主义”,多方阐释“无政府共产主义”概念,对无政府主义的“暗杀”与“暴动”进行合理性解释。他自始至终坚信无政府主义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践与理论多有批判。  相似文献   

19.
对余家菊国家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余家菊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个性鲜明的思想家兼政治家.他参与领导的青年党,成为国共之外的一支有影响的政治力量;他创导、阐发的国家主义,既不同于国民党含混的三民主义,又不同于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20.
范长江对于报纸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是其新闻思想的精髓,这种认识以1942年为界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942年以前,处于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范长江提出了"报纸是政治的工具"的观点,并认为这是"基本的新闻学原理".同时,范长江还提出了报纸的作用在于它不仅是"宣传工具"而且是"组织工具"的理论.1942年以前范长江的报纸三"工具"论为他以后的马列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