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克尔凯郭尔与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相反,强调人的个体性,认为群体是荒谬的,只有个体的人才是信仰的真正主体。在他看来,信仰就是孤独的个体在恐惧和绝望的内心体验中走向上帝的过程。他把人看作一个不断生成着的存在,认为个体的人只有借助对上帝的信仰,才能摆脱精神的绝望,最终回归自我,“成为自己”。克尔凯郭尔的个体主义宗教哲学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维度。  相似文献   

2.
国内研究克尔凯郭尔往往关注他哲学方面的成就,却忽视了他全部创作的根本底蕴--信仰问题.本文拟从基督教思想史而非哲学的角度,把握这位非凡的思想家.力图通过克尔凯郭尔对人、罪、上帝、信仰等问题的独特看法,来发现他与传统信仰的冲突之处.文章指出,克尔凯郭尔并非游离于社会之外,相反,他敏锐的目光始终关注着社会.  相似文献   

3.
与古希腊理性传统哲学不同的是,克尔凯郭尔拒绝理性的绝对统治。在他看来,和理性相比,信仰才是人更为深层的需要,信仰才是人存在的真理。信仰虽然高于理性,但通向信仰的道路也是有章可循的。本文就试图站在文本的基础上揭示克尔凯郭尔通达信仰真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信仰观与鲁迅的国民信仰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基督教信仰的式微是关系到西方"现代现象"的重大精神事件.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克尔凯郭尔痛惜地指出:"我们的这个时代若是有信仰,它就应当像其它一切时代一样可爱".而在被纳入现代世界格局的中国,"先知式"的思想者鲁迅也敏锐地看到:"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鲁迅早在留学日本时期就与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等人发生了"精神相遇"关系,信仰缺失是他们"社会--文明批评"的一个共同视点.  相似文献   

5.
对比克尔凯郭尔与黑格尔哲学实质的不同和在源流上的关系, 着重突出克尔凯郭尔宗教哲学的入世情怀;结合文本解读克尔凯郭尔哲学的精神实质;得出结论:克氏的入世宗教预言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促使现代人对生活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克尔凯郭尔都是人类文明的警示者和沉睡国民的唤醒者,在他们的思想构图中,群体永远都处在与个体的对立性并置模式中,他们都把批判的锋芒对准无所不在的群体.鲁迅文学世界中的群体形象以及他对群体的深度开掘与克尔凯郭尔的"个-群"对立模式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只拈出"看客"和"无主名"在鲁迅与克尔凯郭尔之间展开比较阐发研究,力图彰显鲁迅群体观的哲学、心理学深度和普世性广度.  相似文献   

7.
索伦·克尔凯郭尔思想兼有哲学和神学两个维度,舍弃其一,就说不通。此外,他以反讽的、否定性辩难的方式进行写作,其目的不是让一方胜过另一方,而是让其两败俱伤,让理性陷于绝境,从而引向信仰。克尔凯郭尔志趣在于揭示理性主义生存方式的困境,以面向上帝的个体生存之路为归宿。  相似文献   

8.
克尔凯郭尔诞生于哥本哈根,他的一生也是在那里度过的。克尔凯郭尔的父亲是日德兰半岛人、那个地方很荒僻。他父亲从小就同严酷的生活环境作拼死的斗争,直到12岁时才由一位叔父把他带到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叔本华意志哲学和克尔凯郭尔信仰哲学作了比较研究:其一是探讨为什么它们都以传统宗教为归宿,却同时成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端,由此加深对西方哲学现代转折的理解;其二是分析叔本华走向东方宗教和克尔凯郭尔回归原始基督教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何以殊途同归,由此揭示东西方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论文展望了东西方思想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书刊简讯     
罗特:《克尔凯郭尔》Sφren Kierkegaard.By Peter Rohde.Translatedby Alan Moray Williams(Allen and Unwin.Pp.164.)据《泰晤士报文学增刊》(1964年3月12日)的评论员说,罗特从事于一项艰巨的任务,试图以“通俗的”方法叙述克尔凯郭尔的生平与著述。传记的上半部一直写到考萨尔(Corsair)事件和克尔凯郭尔同该杂志的编辑戈耳德施米德和主要撰稿人莫勒发生冲突为止,这一部分写得很全面,而且这些材料在有些地方对英语读者来说是新的。例如,罗特较详尽地叙述了克尔凯郭尔的访问柏林并且纠正了他过  相似文献   

11.
在哈代的小说中,上帝的存在是缺席的在场。哈代对进化论的推崇,对异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上帝的讽刺和怀疑似乎都证明威塞克斯是一个上帝缺席的世界,但小说中到处可见的十字架却成了上帝来过又离去的证据。哈代笔下的十字架,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作家依然以神性为中心的终极价值依据。虽然上帝已经隐退,但哈代仍然保留了他的席位。  相似文献   

12.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追求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和对统一场论的追求中,确立起他的“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宇宙宗教哲学世界观。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形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以朴素实在论哲学的认识论为根据的;爱因斯坦在科学理论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是以他在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批判性考查中建立的科学认识论为根据的;爱因斯坦宇宙宗教哲学世界观的核心是他的“上帝”概念。爱因斯坦的“上帝”是在他的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实在”的最深刻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的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圣经》被新文化运动先驱作为启蒙民心的精神工具,对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革后的朦胧诗人遭遇了理想的幻灭,在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吸引下,一反现代文学作家对待《圣经》的实用态度,而产生了准神学意义上的十字架情结:舒婷在《最后的挽歌》中渴望着灵魂的救赎、顾城在《英儿》中幻演着耶稣、海子更是用他的创作和青春的生命来模拟《圣经》.  相似文献   

14.
戴维森认为,一个意义理论的证据就在于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条件,而一个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结果证明是他用该语句表达的意义和他的信念的函数。为了解决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这个问题,戴维森引入了“宽容原则”。他通常在以下三种意义上使用这种原则:(1)假定说话者与解释者对于他们共同环境的本质具有相同的认识;(2)假定说话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信念;(3)假定说话者是理性的。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由于戴维森并没有论证全能的解释者关于其环境的认识的确是真的,并且对引起信念的对象的本质没有给予保证,因此仅仅依靠宽容原则,尚不可能确保得到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进入诗的阅读与接受、理解与欣赏的多方面思考,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解诗学思想一份重要的精神遗产。他主张“诗不能用另一套语言去解释”,却又肯定小泉八云《文学导解》里的文本细读批评方法,这种悖论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一方面他认为“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交通的公例”,要完全消除解诗过程中心灵深处美学上的隔膜, 达到“彻底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他又大量地论述了诗的不可解性与相对的可解性的矛盾,并且相信能够在一种由“心灵的渗透”所产生的“经验重合”的思想中得到和谐一致的解决。基于这样的思想,在进入诗阅读的技术层面,他强调了两个思想:一是读难懂的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背景”和“本事”,提高接受和感悟复杂文本的能力,完成对于作品的再创造。二是诗的接受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应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通过想象和联想看出事物、意象、词语之间所隐藏的巧妙关联,乃是接受复杂文本的一个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精神支柱缺失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兔子跑吧》中哈里探寻其信仰的过程——受到信仰挑战,被引向怀疑上帝,最后否认上帝存在,得出在信仰缺乏的年代人们往往是得不到上帝的指引和帮助的;上帝只是一个乌托邦;即使是探寻的尝试也会以失败的形式告终。  相似文献   

17.
论信仰的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最高的意识形态形式,它对于信念和意志等有着统摄作用.信仰不仅给信奉他的人提供了"宇宙图式"和"精神家园",而且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了社会规范和价值评判标准.受着某种信仰支配的人,不仅在自己的观念领域信以为真,而且必将在现实的活动中表现为对信仰宗旨的践行,主要表现为信仰对信奉者行为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信仰不仅对于人的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它也对于社会的伦理道德提供了根据和指导,从而对于社会的伦理关系起到了维系和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余靖从世界的物质性出发,分析了“道”与“权”的辩证关系,强调把握“度”的意义;从现象与本质关系中,揭示出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批判和驳斥了仁宗时期的“舍利”、“祥瑞”等迷信现象,强调了“在人不在神”的观点,从而肯定了人的实践主体性,并从实际出发阐述社会变革思想。余靖的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并且有一些辩证因素。余靖是一个朴素唯物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柯尔律治是现代神学护教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为宗教生活和宗教信仰确立新的基础,即人在实践中可以直接经验上帝,这集中体现了柯尔律治宗教观的现代性。首先,人与上帝之间亲密无间的“我—你”关系,使得两者的相遇无需任何中介;其次,柯尔律治在信仰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影响下重新诠释了“理性”,“理性”根源于上帝,固有的超凡创生力和领悟力能够洞见天国的精神真理;最后,人的意志是上帝意志的形象,上帝意志与人的意志之间的创生与被创生的关系,也是人经验上帝的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