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诗色彩描写漫谈孙亚慧吴湛莹一以色貌色,是色彩描绘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手段。读唐诗,我们会发现,唐代诗人很擅长用色彩真实地描绘自然的本来面目,天是青的:“回望青天解人闷”(李白:《江夏赠韦南陵水》),云是白的:“白云一片去悠悠”(张若虚:《春江花月...  相似文献   

2.
加晓昕 《学术交流》2012,(1):138-141
按照人们认识色彩的阶段,色彩词分为辨色词、指色词和描色词。辨色词的归类一般没有异议,指色词中的"物+颜色"类属于指色和描色两个不同类别的色彩词,其归属情况较为模糊。制陶行业这类特殊领域使用的色彩词如浇红、吹青等,究竟归属描色词还是指色词,在词汇意义和用法上出现了矛盾。通过句法分析可以认定,指色和描色不能截然分开。描色词具有非颜色语素义的模糊性、他指性、描写性和主从性。极限程度的语义蕴含、语义虚化和词汇的常用属性都可能导致物色词谓词化。因此,辨色、指色、描色这三个阶段不但相继,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两个阶段既相继又并行。色彩词群中一类新词,如广告中色彩词的类别归属,是辨色词、指色词和描色词不能囊括的。  相似文献   

3.
色彩是造成艺术美感的重要因素,写诗者善于以色达意,是一项高超的语言技巧。但诗歌语言表现色彩的局限性是颇大的,不仅难以反映大自然色彩的丰富性,并且远不如绘画色彩逼真可见。它只能用抽象的色调作符号性表达,如“最是橙黄桔绿时”或“紫陌红尘拂面来”之类,虽也能传递些色彩信息,但毕竟只能给读者以间接的色感。所以要通过语言造成色彩感,诗人就必须克服色彩的直观性和色词的间接性,色彩的丰富性和色词有限性,色彩的变化性和色词的笼统性的矛盾,才能提供给读者以丰富多姿的色彩美。为解决用抽象语言符号表现生活色彩的局限性,诗人们进行…  相似文献   

4.
康久凌 《社科纵横》2010,25(6):120-121
鲁迅在美术方面的真知灼见与造诣尽人皆知,但是这位语言大师却用文字绘制了有声的画集,印象最深的首先是作品中对色彩的描绘,其色彩的缤纷、虚实、冷暖的调剂,使人感觉这是一位丹青高手;而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呈现给人的是不俗的风景画与风俗画;就是结构文章手法与修辞策略也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层层渲染、写意、白描等技法,表现出绘画美的特色。体现了鲁迅作品高超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5.
正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明成化斗彩海马纹天字罐,系明清瓷器的精品代表。此罐高10.2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7.4厘米;罐直口,鼓腹,平底,圈足。全器以白釉为地,口、颈部饰以青花、黄彩双圈线,肩、底足上部分分别以黄彩填绘俯、仰双重蕉叶纹。腹部以青花、红、黄等色绘制四匹海马,它们奔腾飞跃在云层及海浪之间,底部有青花楷书"天"字款,无框、无栏。器物胎体细腻、轻薄,有透光度,从内壁可窥见外壁的纹饰。整体设色以釉下青花与釉上红、绿、蓝、黄等色彩相配,发色纯正,构图舒展,纹饰线条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6.
李桂奎 《唐都学刊》2007,23(5):86-90
在传统"五色"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容貌描写通常与"五常"、"五脏"、"五性"等"五数"观念形成意义链接,从而富有"五色"修辞性蕴含。具体说来,与仁、礼、信、义、智等"五常"德性对应下,古代小说容貌描写中的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常色"往往拥有某种德性象征意蕴,成为"德之色"。同时,在中医"五色诊"原理的制约下,古代小说关于人物的"五色"容貌描写有时又是"五脏"病象的外在投摄,成为"病之颜"。另外,古代小说关于人物的"五色"容貌描写还与喜、怒、欲、惧、忧等"五性"情状的外显发生某种程度的勾连,成为"情之彩"。  相似文献   

7.
《东西南北》2011,(11):62-63
“没有乐嘉的《非诚勿扰》就像缺少辣椒的老干妈。没昧。”有电视观众这样评价。 今年35岁的乐嘉。虽然从2002年开始就创立“FPA性格色彩”课程,也出版了《色眼识人》、《色眼再识人》等书籍,但在过去的8年里.大多数人都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四处演讲培训的光头到底是谁,直到《非诚勿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老子的哲理论说中探索其文艺思想。他一方面揭示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与语言表达能力之间存在差距,但又努力用形象化手法加以描写,表现出积极的创作态度。与其“有无相生”“无为而不为”“柔弱胜刚强”等宗旨相联系,他反对多言美辩、五音五色、圣智礼法,实则十分珍重言语,崇尚自然、朴素、天真之美,由此所提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富有辩证法因素的艺术准则,对后世文艺批评与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关于“大音希声”一语,后来有种种分歧的理解。本文以辨析“声”“音”“希”等字原义为基础,试为此句所启示的超妙审美理想境界提出一种新的解释,以就正于学术界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9.
李白经常在诗中使用色彩词,这给他的诗歌增添了一种美感。这里,我想列举李白作品中尤具特征的白色,重点谈谈其在表现上的特色。一、比率的考察通读李白的诗歌就会发现,他经常在诗中描写白色(特别是用“白”字),有关这一点的评述已经很多。其中,大野实之助先生在《李太白研究》一书中所载的《李诗中“白”的意义》一文,就是评论李白诗中白色的最早论文。他着眼于李白所使用的“白”字数量之多寡,指出:“……李白的诗歌如此喜欢使用表示色彩的文字,在感觉上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而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无疑是白色。这一点,不是很值得注意吗?”  相似文献   

10.
友善用脑是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应用最新的神经学、心理学研究成果,友善用脑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提出“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如果学生不能适应我的教学方法,就让我教会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法轻松学习”的理念,为老师提供了根据学生集中精力时间切分课堂教学单元、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思维导图、用音乐打通学生神经通路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让老师火的教学成功,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苏修叛徒集团为使文艺完全适应其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拼命鼓吹文学要描写“战争题材”,反映“军事爱国主义”、“公民爱国主义”的“勇敢精神”,发扬和继承“历史传统”,强调要从“今天的精神需要的立场出发”去描写历史,“从战争的昔日看到对我们今天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本质性的、合乎我们要求的因素”。于是,毒草丛生,把已经不成样子的苏修文坛搞得更加乌烟瘴气。 今年五月九日是战胜德国法西斯三十周年纪念日。早已背叛了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光荣传统的苏修一小撮希特勒式法西斯专政的头目,自以为有机可乘,竟…  相似文献   

12.
看到这个题目,相信很多人都被吓了一跳。“色”情,色彩情结,每个自信的女人,都有自己最钟爱的色彩情结。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颜色的,它们由皮肤、头发、眉毛、瞳孔组成,也称作人的色彩属性。穿哪些颜色最靓丽,适合染什么样的头发,涂何种唇色更自然,这些都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色彩属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红色。这 一偏好反映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也反映在建筑、戏剧、语言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透过有关红色的点滴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红色不仅有其一般色彩功能,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赤色、红色及其象征意义 《辞源》载:“赤,朱色也。”“红,赤之浅者。”《说文》曰:“红,帛赤白色也。”《书》有“赤者,火色也”之说。赤色、大红、朱红虽因色相不同有所区别,在有些场合不能混淆,但总体上还都属于一个色系(简称红色)。 色彩具有象征意义。当某一颜色经…  相似文献   

14.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为《诗经》“邶风“终风”中的诗句,“嚏”这一生理现象早在古老的周代,即被当作一种前兆迷信,为人们所信仰,并渐成民俗,表示思人之意。自《终风》之后,喷嚏入诗者甚多,大都成功地表现了情人、友人、亲人之间,极为丰富、深沉的感情世界和复杂心态,而且各具干秋,从而给文学描写凭添了新奇色彩。  相似文献   

15.
李春 《社科纵横》2009,(9):90-91,94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小通讯员、新媳妇及"我"身上发生的小故事,重点描写了军民之情、同志之情,抒发了人性之美、感情之美及人物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小说集中体现了特有的精巧、清新、优美、俊逸的艺术风格,在众多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中独具特色,至今在文坛上展示其艺术魅力。本文从选材技巧、心理描写、先抑后扬、细节描写、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近代文学,过去一直以描写家庭为中心,可以说,封建家庭的重压、新旧两代的冲突、父子的对立和血亲之间的爱憎等情景,……甚至那种始终在不断议论中的“私小说”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然而,家庭的这种情景在现代小说中又怎么样了呢? 立松和平的《远处雷声》和他的前一部作品《村雨》相配合,描写了北关东地方新集体住宅区附近的农家解体的情景。作品里描写了这样的情景:村民把土地卖了,作为集体住宅地,“一个个都抱着人生的美梦舞蹈起来”;有一个标榜自己当了“四十年农民”的父亲,穿着“美国电影里的那种紫色长衫”,手拿烟斗站在那里。还有一个做父亲的波女人迷住了心窍,离开了  相似文献   

17.
赵静 《社科纵横》2005,20(4):164-165
民间艺术的题材多来源于自然界的物质,它是最能体现民众生活的艺术,所以它的视觉形象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是造型的完美。其次是色彩的完美,“以色扶形”是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是以形写神。在“形”与“神”的表现中,民间艺术更注重“神”的表现,人们崇尚自然却又不拘泥于自然形象的束缚,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概括其中,产生一种不合常理但又十分和谐的“神”似之美。在掌握了这些特点之后,艺术家们应该学会从民间艺术的视觉形象中发现自己需要的视觉图像,与之沟通、交流,最终产生新的具有自己艺术语言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战前夕,郭老又写了不少小说。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类: (一) 反映北伐战争的小说。如《一只手》、《骑士》、《宾阳门外》、《双簧》等。它们都取材于北伐战争,是描写现实,反映时代变革最迅速,最直接的作品。虽然它们也还带有“自叙传”色彩,但革命斗争的社会生活内容却是主要的。这是他小说创  相似文献   

19.
贾小琳 《社科纵横》2006,(11):122-124
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印象派革新了传统的色彩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印象派艰难曲折地向中国传播,现已在中国社会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就印象派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以及中国社会所认知的审美意蕴等问题作概略论述。  相似文献   

20.
于小植 《求是学刊》2012,39(3):127-131
20世纪前半叶,多数翻译家以“启蒙”和“救亡”为使命,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周作人则更加强调翻译的趣味性和个体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包容性.他同时强调文艺的生命是自由而不是平等,是分离而不是合并.这种对于文学多样性的清醒的理性坚守与对时代主潮的分离行为,使周作人的翻译观背离和超越了其时代翻译观的急功近利性,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