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肃宗乾元元年 (公元 75 8年 ) ,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王官 ,触怒唐肃宗 ,几遭刑戮。由左拾遗任上被外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 ,(75 9年 )秋 ,因关中饥荒 ,弃官迁往秦州(今甘肃天水西南 )。到秦州后 ,亦因无法解决生计问题 ,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次年 (76 0年 ) ,在亲友的帮助下 ,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 ,开始了他漂泊西南 ,流寓两川的一段生活。可贵的是 ,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 ,也不论生活怎样艰苦 ,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过自己的诗歌创作。《春夜喜雨》这首诗 ,就是他在成都草堂所…  相似文献   

2.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晚年漂泊四川时,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元七五九年冬天,杜甫由甘肃同谷县跋山涉水,穿过艰难的蜀道,到达了天府之国四川。从此开始了他“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第二年春天,靠友人(裴晃等)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畔勉强盖了一座草堂,算是暂时定居了下来。这时诗人已经五十岁了,但生活仍然十分贫苦。他盖的是“布衾多年冷似铁”的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震了,无数高楼大厦倾刻间化为断壁残垣。杜甫草堂在成都,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次地动山摇,幸运的是草堂安在。杜甫是一部历史的缩影,是一座精神的大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草堂则是承载了那历史、精神和文化的积淀丰厚的殿堂,劫后余生回头看,今天的一切都让我们备加珍惜.  相似文献   

4.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了近5年时间,草堂的安逸使杜甫苦难的心灵有了暂时的栖息之地,草堂成为杜甫思想的憩园,但草堂的闲适并不能改变杜甫漂泊流离的命运,也不可能消弭杜甫的政治热情和情感倾向,闲情雅致、惬意自得的情趣与叹身忧时、顾念乾坤的思想扭结在一起,体现出草堂时期杜甫情感上的矛盾和困惑;另一方面,草堂时期杜甫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思想情感的沉郁老成,使他有机会审视和反思社会人生及诗歌创作,杜甫的诗歌理论在草堂时期逐渐形成并完善,古体诗创作得到延续、近体诗创作(尤其是五律)走向成熟,杜甫的诗艺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草堂成为杜甫的诗艺的家园.  相似文献   

5.
栖居草堂是杜诗在沉郁基调上另一风格展现的时期,它以闲适、宁静、秀美的风格反映了唐代成都的风物民俗,人文古迹,也为源远流长的成都文化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春天,杜甫卜居浣花溪畔的草堂已经有一年了.诗人经历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一家人的生活居然安定了下来,对此是比较感到欣慰的.但他并不满足于这种个人生活的安适,仍时时不忘国家大事,常常惦念着那仍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北方乡土,也没有忘怀自己迫不得已弃官而流落成都的.当时,诗人年满五十,因为安史之乱,流离奔波,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已变成一个连路都走不稳的老头儿了.所以,他在情绪上有时甚至有点儿颓废,诗歌中就不免流露出叹老伤病之感;只不过这不尽是为了个人的得失而悲愁,更多地还是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忧虑.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文章,那是天下扬名、世代流芳的。到成都瞻仰杜甫草堂,我是怀着一颗崇敬的心。  相似文献   

8.
成都杜甫研究学会于四月下旬在草堂成立。会上选举了我校历史系缪钺教授、川师中文系副主任屈守元教授为正副会长,校中  相似文献   

9.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和经济上的困顿,杜甫栖居成都草堂。草堂使杜甫从空间上避开了战乱,安逸宁静的草堂生活可从精神上弥补先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缺憾。栖居草堂,乃是客观情势所迫,并不是真心归隐,杜甫以矛盾的心态对待草堂生活。儒家思想的影响、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的两重性带给他情感归属的困难。草堂期间杜甫虽然表现出了怡然自得、尽享天伦的情趣,但他的心灵深处是复杂的,杜甫不能完全消融在自然之中,他在精神上始终挣扎在叹世思乡、忧时嗟身的痛苦之中。草堂不是杜甫的“桃花源”,只是给杜甫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心灵栖息地,并不能真正消解“思家则生愁,睹景则销愁”的矛盾心态带给他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0.
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心境相对轻松,有吟咏村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诸多诗作,这些诗歌初看是随意抒写、优美从容,但杜甫本心是不安静也不轻松的,其“漫与”之下别有“深愁”,此二者两相矛盾,又共同建构,使杜甫的草堂诗有一种内在的紧张与冲突。  相似文献   

11.
杜甫白话七律的变革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甫白话七律的出现,主要是针对盛唐七律高华典丽风格的变革与发展。首先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采用白话语料与民歌句式;其次在华州正式拉开了白话七律的序幕,成都草堂七律进入了对田园生活的叙写;复次草堂、夔州七律大量口语虚词的运用起了重要作用,使白话七律趋于精熟。这虽然不是杜甫七律的主体风格,但平添了一种陌生的新面貌,对中晚唐与宋代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那一片幽篁     
梁伟 《社区》2014,(2):34-34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段话:到了成都,拜访了杜甫、诸葛亮,不可不拜薛涛;观罢草堂、武侯祠,不能不观望江楼。前不久,偶去蓉城,慕名游览了望江楼公园,凭吊唐代女诗人薛涛。  相似文献   

13.
糊涂与明白     
汪可 《社区》2011,(17):57-57
数年前,我在书店选购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一本是张中行老先生的《顺生论》。  相似文献   

14.
竺柏岳 《中华魂》2013,(20):46-48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712—770年)历尽8年安史之乱的磨难,逃出敌营,弃宫西行,越过秦岭,举家进入四川成都,打造草堂而居。50岁(761年)回顾过去,慨然写下《戏为绝句》6首,其中一首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相似文献   

15.
马识途在题为《新松恨不高千尺》———为《青年作家书丛·巴金文学院新秀专辑》所写的序言中 ,看到文学百花园里 ,新苗茁壮 ,姹紫嫣红 ,欣喜之余 ,以自己的两首《游草堂》七律诗作结 ,其中第二首是 :  三月锦城乐事多 ,草堂竹影舞婆娑。翩翩彩蝶花前舞 ,恰恰黄鹂叶底歌。春树嫩芽催老叶 ,清溪后浪逐前波。新陈代谢寻常理 ,喜看千帆竟出河。以上引自金科著《微风斜雨》 ,成都出版社 1 994年 1 0月出版 ,该书为青年作家书丛第 4辑。马识途 ,中国著名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巴金文学院院长 ,以游杜甫草堂的两首七律诗…  相似文献   

16.
去年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位同志,来成都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他趁便捎来了牟决鸣同志的口信,嘱托我们查阅一下三十年代初在成都出版的《社会日报》,据说该报曾发表过何其芳的诗歌。不久,笔者从牟决鸣同志的来信中得知,提供在《社会日报》上可能有何其芳的佚诗这一情况的,是成都一位名叫宋大鲁的老人;牟决鸣同志在信中还提  相似文献   

17.
《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文人学者认为《阅微草堂笔记》有明显的劝惩教化功能,在对《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比较研究中,推崇《阅微草堂笔记》,这与纪昀当时的文化地位有关,但许多人对纪昀讥讽宋儒不满。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维护封建道德的笔记小说,这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研究影响有关。1979年孙犁的《关于纪昀的通信》一文引发了学者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后,学者们对《阅微草堂笔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层面:《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比较研究、伦理研究、纪昀对理学的批评研究等。随着文艺理论的发展,《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层面会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18.
《北方人》2006,(9)
在成都,就像展开写满“闲适”的纸卷。世世代代的成都人为一生写下闲适,它浸染了每一个流动至此的生命。于是这里是生活的天堂。在飞机上,我盼望着抵达那座城市,那座被称为蜀、锦城、蓉城的城市。常常为了旅游,人们涌入这座城市。古城有很多历史言说,它们分散在城中,武侯祠、青羊宫、杜甫草堂……古老建筑记载着被缅怀的物像,写出成都古老、博大、传奇的历史。历史古迹、自然风光、温和气候构成一个个城市的亮点,却不足以撑起一座城市的厚度。在街头,在小巷,在茶馆,在耳边处处飘荡的四川话中,巴蜀人的生活态度却真实地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一年国内的隋唐五代史研究,主要是唐史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呈现着兴旺景象,择要说明如下: 学术会议四月,成都杜甫研究学会举行首届年会。从收到的论文看出,除了研究杜甫诗歌之外,还有探讨杜甫与当时党派的关系,杜甫与高适、岑参的交游,杜甫有后于江津崔宁妾任氏保境御乱的佚事等,都涉及史学领域。这几篇论文,已在《草堂》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五月,江苏省考古学会等单位举办了唐代扬州考古学术讨论会。与会同志最感兴趣的是唐代扬州城市的规模和布局问题。唐扬州城分为子城和罗城。对子城有一重城、二重城、三重城之争。对罗城也有两种意见:一是南北长、东西狭,一是东西宽、南北  相似文献   

20.
姚利芬 《中华魂》2013,(1):27-28
唐肃宗上元二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嗟叹,遂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为其中名句被广为吟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