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认为彝族的死亡观具有特殊的个性,本文从彝族神话、斋祭场歌舞、活送灵、神学与哲学,价值选择等方面论证了彝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死亡观,即肯定生与死的统一性,把老而不死看作是人的痛苦与烦恼之源,从而否定死亡的痛苦,并认为人的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的过程,因而在价值现上,遇战斗视死如归,造就其悍勇、顽强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在其创作中以死亡作为主题,展开他的思想,传递人性及对人性的理解。作者在对待死亡方面,是将死作为活的手段,在作品中既将其作为主题又将其作为线索而运用的。海明威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对死亡的思索是为了活着的需要,是从活着的角度考虑死、认识死、对待死,用死亡去维持盛誉从而实现一种生命境界的圆满。  相似文献   

3.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4.
面对生命必死的悲剧性成分,王安忆以文学的审美方法探索并建立一种信念;死与生同样重要,是生命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用人道的艺术的方法建构健康自然又不乏诗意的死亡意识,试图以科学的态度引导人们学习死亡,培养健康的死亡情感。这对作为生命本体意识一个重要侧面的死亡文化建构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苏格拉底曾经把哲学定义为“死亡的准备”,“死亡”作为“生存”所面对的挑战也在不断地为人类所认知,而文学作品则成了人类自身最可贵的创伤与死亡的经历的记载。在众多关注人类命运的有良知的作家、艺术家里,海明威以他独特而冷峻的目光选择了“死亡”作为惯常表现的题材,并把对死亡的深刻认识引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把“死”与“生”相对照,写作了人生存的险恶与艰难,肯定了人为生存而作的种种努力,以及接受死亡、超越死亡的勇气和在精神的荒原上重塑自我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岸》是前苏联作家尤·邦达列夫哲理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主要描写苏军炮兵排长尼基金与德国少女爱玛在战争中相爱和战后重逢的故事。作者描写了战争环境中的战乱,炮火、鲜血和死亡;描写了和平环境中的冷战和主人公尼基金之死。他的死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痛苦、阴郁、忧患的纱幕,令人惋惜、惆怅,也令人沉思。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与人生、爱情、复仇、战争……等主题一样自古受到作家的关  相似文献   

7.
“死”意味着生命的中止,就人的死亡而言。它首先是一种生理现象,但人们却不可因此而忽略“死”的文化与哲学的意蕴。本文探讨这一问题的视角是:从哲学上观照中国古代儒家学者对死亡本质的认识,所寻觅的超越死亡的途径。以及面对死亡,人们可能获得的诸种心理慰藉。儒家学说有着几千年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主要从生物学意义上理解死亡,而原始人则从象征意义上理解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死亡是一种象征交换,是馈赠。这里不存在生和死的对立。当人们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理解死亡的时候,生和死被对立起来了,生和死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也被否定了。许多人认为,生物学上的死亡是真正的死亡,而在鲍德里亚看来,这是一种想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和死都具有社会意义,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就是在死亡控制中诞生的。而他从象征意义上理解生和死,强调生和死之间的社会性联系,即生和死虽然在生物学意义上是不可逆的,而在社会意义上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人处于一种典型的忘却“死”而沉溺于“生”的状态之中 ,所以 ,当死亡降临时 ,就会产生比传统人更强烈的精神恐惧和更大的肉体痛苦。为此 ,我们应该常常超越忙碌的日常生活 ,凝视死亡、沉思死亡的有关问题 ,从精神与肉体的分离之中 ,从人生别离的经验之中 ,以及从“有”与“无”的关系之中 ,去寻找消解死亡恐惧与痛苦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英诗中的死亡主题:一是谁创造了死亡;二死亡的恐惧;三死者的哀悼。从诗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痛苦、恐惧、蔑视、哀悼、神往、抵制等,关注他们灵魂骚动和颤动的旋律,关注他们面对死亡所完成的真正的人生观照。  相似文献   

11.
学者余虹的死亡与他所思的根本问题与所行的精神道路紧密相关。他的自决并不仅仅是结束身体的痛苦,而是因为精神见证太多的痛苦;他的自决不仅仅是尼采式的权力意志对强者价值的简单追求,而是渴望以自身的选择见证生存需要神圣的终极关怀;他的自决也不仅仅是福柯式的在死亡与差异间形成真实的自我,而是一位学者为其灵魂的归宿找到最终的归家之途。因此,余虹是现代世界中的一位存在之音的真正聆听者。  相似文献   

12.
霍尔顿是美国中产阶级子弟,他孤寂、彷徨、痛苦,对这个世界有着种种困惑,在成长的呼唤面前踌躇不前,甚至逃避。霍尔顿所生活的社会对其精神失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关爱的缺失也使霍尔顿对社会无法具备成熟的视角。但是,在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礼后,霍尔顿逐步走上理性、成熟之路,以爱来宽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最终回到社会的怀抱。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与孔子、墨子一样,有一颗伟大的爱人之心,他怀着普世之爱,怀着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对人间的一切苦难和人生的种种悲剧,同情着、惋惜着、痛苦着,他不仅为受苦者、被害者、被压抑者、怀才不遇者、饮恨含冤者一掬同情之泪,也为那些残暴、昏庸、阴险、狡诈、贪婪、无耻、懦弱、欲害人而最终也躲不过悲惨命运的人深深地悲哀.他的爱是博大的,他的悲悯是深沉的,他的心中有着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王国维自沉之谜,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了王国维的人生观念、生活经历以及时代背景。王国维自沉之原因在于:王国维认为天才越大,痛苦就越大,他的人生态度是悲观的,而对尘世的热情进一步导致了他异于常人的敏锐感受和强烈痛苦;他恪守着忠与义的人生信念,而家庭成员的过多离去使得他对死亡不再恐惧;时世的混乱与多变使得敏锐而忠义的王国维悲哀而无奈,他要保留自己的忠义与信念,更不愿意让别人侮辱他的忠义与信念,于是他选择了离去。  相似文献   

15.
从闻一多的学术经历来看 ,《庄子》实为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不但在论文中、在教学活动中对《庄子》的文学性、哲学性给予独到而深刻的评价 ,而且从校释的角度对《庄子》中许多篇章进行了深入分析。因为对《庄子》的重视及热爱 ,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到《庄子》较大影响。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他对庄子的态度也有复杂的一面。闻一多的《庄子》研究具有丰富内涵 ,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德国作家威廉·格纳齐诺的众多小说以异化作为主题。其后期作品集中描绘了西方现代家庭﹑职场和人际﹑两性关系中所呈现出的异化表现和异化心理,着重书写了现代人,尤其是中年人身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各种扭曲关系中的孤独失落﹑在物质至上的社会里无法找到自我价值时的焦灼不安和面对无法摆脱的死亡阴影时的惶恐与痛苦。在格纳齐诺笔下,死亡不仅指生命的终结,还具有象征意涵,隐喻着时代和社会的全面物化对人性本质的腐蚀,由此所造成的正常社会关系的消亡。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对死亡的强烈意识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海明威的作品中大量的死亡主题、虚无主义主题、英雄准则都与他的死亡意识密切相连.海明威的死亡意识是变化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既有恐惧害怕和逃避的一面,又有决不妥协轻蔑嘲笑死亡的一面.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又和他的人生中两个重要的因素--女人和写作相关联.海明威的死亡意识构成了其人生观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它成就了一个海明威神话.  相似文献   

18.
王小波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对死亡景观和死刑想象独特的文学呈现、贯穿其间的爱欲与死欲的纠结、对死亡的凝视和深描、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等,建立起以主体建构为目标和目的的死亡叙事,"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成为其小说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支点。  相似文献   

19.
《嘉莉妹妹》中的男主人公赫斯特伍德曾经衣食无忧,最终却沦为乞丐,饥寒交迫,自杀而死。文章从他自身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了他的死因。他因失去理智而失去所有财产;他因受不了金钱的诱惑而丢了工作;逃到纽约的他在现实生活面前的无能为力,使他在屡屡碰壁后失去了活着的勇气。  相似文献   

20.
审视梁实秋的经历,不难发现梁实秋深受佛禅思想的一些影响。他不时用佛教眼光看待人间世事,一些散文内容呈现出"随缘任运"的达观态度、慈悲为怀的宽厚心性及勤勉精进的上取心。散文创作风格也以其精简雅致的语言文字和适意恬淡的艺术风格永久散发着醉人的沁香与魅力。当然,他对佛禅的敬仰仅止于顿悟的修行和道德的推崇。他对佛教轮回、斩断爱根等宗教性质还是心存置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