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核心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最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革开放以来,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核心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以人为本”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时代内涵,标志着党的核心执政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围绕核心执政理念,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重大战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取得巨大的执政绩效。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创新与发展,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的灵魂和旗帜。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对党的执政理念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胡锦涛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的理论成果,着力加强党的执政理念建设。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开展执政理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领导观和代表观,做到公平正义,不断创新并保持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和先进性,将执政理念转化为执政机制,确立有效的执政治理结构,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寻求更多实施执政理念的载体,必须实行“阳光执政”,自觉接受对执政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我们党执国理政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系统总结了我们党55年的执政经验,明确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学习贯彻四中全会《决定》,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遵循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创新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改进执政方法、巩固执政基础,不断提高治党治国治军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论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共产党全面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执政经验,积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对领导方式尤其是执政方式作出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既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治国执政思路一以贯之的理论探索,更反映了党对治国执政方式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党依法执政的关键,则在于实现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它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上全党的议事日程,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伟大的变革需要伟大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这一崭新的执政理念,是在扬弃历代先贤执政理念上的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治国方略和认识上的深化,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贡献。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就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共产党员的要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历程中,依据主客观要求,把法治作为执政的基本方式已成为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的重要保障。通过法治视野,站在法治空间里,深刻分析论述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对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中的法治理念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事务中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表现在: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努力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是全党的一项新任务。  相似文献   

10.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执政理念。邓小平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内在依据 ,突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主题 ,把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深刻意蕴 ,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理念逻辑。这一理念创新 ,对于执政党的建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理想和愿景变成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根本任务、总体布局、党的执政方略以及社会发展模式和社会管理手段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先进性建设指通过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对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任务,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保证,从而从根本上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正确与否与党的先进性程度密切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归根到底是关键在党的领导,在党的先进性作用的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党的先进性起着引领和保证作用。党的先进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坚强的组织保证、示范榜样力量和重要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崭新概念,并且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联系在一起。因此,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作为政治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政治生态下的一种自觉选择,是对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一次深化。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关键取决于执政党。其原因首先在于作为政治主体的执政党和作为政治资源的党的执政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其次是由执政党的地位和角色决定的。执政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注意处理好几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社会基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谐社会必须是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法治国家具有内在适应性。构建和谐四川必然坚持走法治之路,必须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治国理念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四川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8.
鉴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理念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根据的。社会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早已有之,它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党执政自觉是党不断地对执政经验主动进行反思、总结,以丰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改进党的执政方式,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以便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执政方式的转变体现了党执政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