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选举对民主政治的影响、选举的平等性原则、选举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影响、竞争性选举等角度来论述此次选举法修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为城乡按照相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体现了民主理论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要求,有利于公民更大范围地参政议政,这无疑会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峰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5-8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着眼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深刻阐述了有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大问题,就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构成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创新亮点。 相似文献
3.
2010年4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在北京闭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修正案〉》(以下简称新《国家赔偿法》)。该法对行政赔偿、刑事赔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等方面作出了新规定,在赔偿范围、赔偿标准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不仅完善了赔偿程序、畅通了赔偿渠道,而且历史性地规定了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问题,使精神损害 相似文献
4.
郭红军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3):14-16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上,与会的人大代表表决通过了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这一重要举措,受到了举国人民的高度关注。的确,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而要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离开了选举是无从谈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讲,选举是民主的起点。因此,这次对选举法的修改,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政治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明确目标,其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目标的内涵定位;其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目标的系统定位,也是国家政治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选举法是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的法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保障。结合中国的选举实践,可以发现中国选举法立法的政治意蕴存在三个价值取向:(1)偏重秩序构建的政治取向,(2)普遍原则与特殊原则相结合的混合主义取向,(3)权利保障的国家主义取向。这三个价值取向基本保障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权利义务机构,使公民的选举权得到规范化、秩序化保障,避免因政治参与的无序所造成的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7.
邱家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选举法是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在既定的政治框架下"互相塑造"的产物.运用何种路径建构选举法内嵌着政治体系的基本价值选择,这种价值选择规定着选举法反映民意的深度和广度,并成为人们判断选举法是否具有充分的政治公信力的可靠标准.要切实保障我国公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就必须不断优化我国选举法的建构路径,在建构主体、建构依据、建构目的、建构方式以及建构策略的选择等方面都要做出必要的努力.这是一个既需要价值理性作保障以切实澄清选举法的立法目的,又需要工具理性作保障以不断完善选举法的操作程序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8.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依据规定,该法自2011年5月1日起实施。《刑法修正案(八)》有如下几大亮点: 相似文献
9.
陈应珍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5,46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及选举实践,全国人大通过了新《<选举法>修改决定》。新《<选举法>修改决定》从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增设"选举机构"专章、改进代表候选人的介绍方式、明确代表的任职资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选举制度。选举制度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选举法》还在法律名称、基本原则、选举委员会制度、代表候选人的主体资格、选举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留下了继续探索和进一步修改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曾锡环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
中国基层民主政治进程在严格的法律规制下推进, 带有强烈的法制色彩。本文从我国选举法及相关法规条文的解读中,揭示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实践蕴含的3 个价值取向:偏重秩序构建;普遍原则与特殊原则相结合的混合主义;权利保障的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11.
叶利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76-80
袁世凯为了巩固既得利益,急于登上正式大总统宝座,是《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根本原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力量不断遭到削弱,是《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前提条件;袁世凯操纵国会党争,促使国会通过先举总统后定宪法的议案,是《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直接原因;社会各界的推动,是《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社会条件;西方国家的要挟,是《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12.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2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了总则。法律修改内容还涉及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等,并增加规定特别程序。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3.
李丹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6):27-31
所谓法律修正案,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宪法和重要基本法律进行修改时采用的方法以及最终发生法律效力的文本形式。关于法律修正案,法学界有"法律案意义上的修正案"与"制定法意义上的修正案"两种理解,它们各有所指,不应混淆。在我国,法律修正案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国家立法机关应认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成功的立法经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益做法,进一步提高法律修正案的表述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12年8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相比2007年的修改,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幅度更大.涉及范围更广.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完善调解与诉讼相衔接的机制;进一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完善当事人举证制度:完善简易程序:强化法律监督;完善审判监督程序;完善保全制度。尤其令人关注的一点是.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根据决定。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将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15.
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二者各有优点又相互补益:选举民主崇尚个体理性的表达,协商民主则主要表达民众的公共意愿;选举民主具有间接性、效率高的特点,协商民主则倾向于直接的沟通;选举民主一贯坚持多数性原则、保障多数人的利益,协商民主则提倡全员性参与,既包括多数人的权益保护,也权衡少数人利益的声张;选举民主具有全民普及性特点,协商民主则对于协商各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等等。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力避各自的缺点,相互补益,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刑法修正案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家永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4)
新刑法典施行至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6个刑法修正案,刑法修正案成为修正刑法的主要模式。刑法修正案在增设新罪的同时,对刑法分则30多个条文从犯罪构成要件和法定刑等方面作了修正,发挥了其增设新罪、修改补充和明确适用等功能。这种修法模式有利于保证刑法典的完整性、协调性、权威性以及稳定性与适应性的辩证统一。刑法修正具有活跃、及时、广泛、趋于严厉等特征,但在立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尚需改进和完善,应增强预见性、全局性,加强立法语言和条文运用的严谨性,实行罪名法定化。 相似文献
17.
张先贤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1):46-49
宪法修正案和政协章程修正案对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对于进一步发挥好人大和政协的职能,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新生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3):9-11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19.
党内民主建设对于中国民主建设的作用,犹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般,它能够为人民民主、党际民主的建设发展起到示范作用,能够为社会民主建设提供合适的模式和途径。党内民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是中国民主发展的教科书,主要体现在首先,推广协商民主,避免社会各利益阶层发生暴力冲突;其次,提倡多元主义民主,防止派性斗争;最后,限制与制约绝对的权利,为民主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0.
罗勤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5)
谭嗣同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其中还含有封建性的东西 ,但是 ,他的政治思想中的民主因素 ,确实有同中国封建思想作斗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