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是游宴诗序中一篇著名的序文,也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诗。《世说新语》中曾说,当时“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兰亭会也就是这种美日相邀风气下的集会。史载,东晋水和九年(公元3S3年),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于暮春三月,曾与司徒谢安、司徒左西属谢万、右司马孙绰及其子凝、徽、操等四十二人,会于会稽绍兴西南的兰亭,临水洗濯,行修契之礼,按当时风俗以此消除不祥。而流觞曲水,人各赋诗。王羲之受众之托,乘兴即席,为这次集会的诗集写下了  相似文献   

2.
兰亭诗考论     
兰亭诗是东晋王羲之、谢安等人在兰亭宴集时所作的一批诗作。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约十三公里处,有山名兰渚,渚有亭。记载兰亭地理的最古文献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卷四十“渐江水”条云: 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 按照郦道元的说法,东晋一代,除王羲之等人所游的兰亭外,还有王廙之和何无忌所建的兰亭。王廙之生平不详,何无忌生活年代较晚,以此推知,二人所建的兰亭当都在王羲之等所游的兰亭之后,很可能是羲之等所游的兰亭毁坏之后,王廙之在水中另建一亭,后此亭又为水所淹没,于是何无忌又在高处再建一亭。何无忌所建的亭,后来自然也难逃脱毁灭的命运。这样一来,客观上给后人考定兰亭的确切地址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3.
(一) 王羲之在世时,东晋经常遭到西北部少数民族的进扰,军破于外,资竭于内,民不聊生.羲之于国之安危,民之休戚,耿耿不忘,很想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朝廷并不重用他,反以与他“情好不协”的王述为扬州刺史、骠骑将军.王羲之因耻于其下,乃“求分会稽为越州”,不成;知“时事不可为”,遂于永和十一年(355年,53岁)三月九日,去父母墓前“肆筵设席,稽愿归诚,告誓先灵”;然后称病弃官,随带妻儿由“会稽徙居剡县(今浙江嵊县)金庭”.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称王羲之对《兰亭集序》的著作权包含两层意思:一,其文是王羲之所作;二,其书法,也为王羲之所书。我在《王冬之文学艺术创造力与道教文化的关系》(载《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2期)、《王羲之的道教文化背景特色》(载《学海》1993年3期)、《中古仙道诗精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王羲之部分)已阐述了我的观点。感谢穆欣先生在他《办(光明日报)十年自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中,对1965年进行的《兰亭集序》真伪的讨论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这样,使世人对这场“兰亭公案”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场特殊的争论。争论双…  相似文献   

5.
小兰亭图     
<正> 《兰亭图》,是明朝益王朱常涏为纪念王羲之兰亭集序而选绘画、雕刻能手上石,用金箔纸、李廷珪墨,浓淡二色镶拓.图为长条横卷.开头摹刻兰亭摹本五种,次即王羲之在兰亭作序图像.兰亭临池兴建,周围茂椿修竹,溪水涟漪,景色幽雅.与会者四十二人沿溪席地而坐,畅饮赋诗,神情各异.每人所吟,均题榜于上,一目了然.卷尾叙有《兰亭集序》流传过程和益王刻此《兰亭图》始末.  相似文献   

6.
鲁迅设想中国的新文化应当“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源于传统,吸纳新潮,高于传统,面向未来,重振中华雄风.为此他在后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学术工作,先后整理抄录了一大批绍兴历史文献,除当年刻印成书的《会稽郡故书杂集》之外,还有下列手稿:贺循《丧服谱》、《丧服要记》(附谢徽注)、《葬礼》,虞喜《论语赞注》,杨方《五经钩沉》;谢承《后汉书》,谢沈《后汉书》,虞预《晋书》;《范子计然》,魏朗《魏子》,任奕《任子》,虞喜《志林》、《广林》;以及《嵇康集》和张溪《云谷杂记》等等.鲁迅希望这些文献能有助于培养人们爱乡土、爱祖国的感情,并从中吸收中华古代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兰亭》真伪,是北宋以来一个老问题。但过去聚讼的,主要是关于传世的几百种临摹本和拓本的孰真孰伪,没有人怀疑到王羲之本人身上去,有之自清人阮元、李文田始,而阮、李的论据是不足的。近读郭老《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文物》第六期),用最新的出土资料和其它史料,考证《兰亭序》从书法到文章都是后人(特别是智永)依托,而非出羲之亲笔。这是在书法艺术史上对传统见解的一个革命。个人在拥护郭老这种革命精神之余,先从书法角度,来谈谈自己一些肤浅的看法,向郭老和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8.
“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的家世与家庭生活,在有关著述中大都语焉不详,而国内外读者则时以此相询,因掇撰此文,加以概述。蔡元培生于一八六八年一月十一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辛亥革命后,废府,山阴与会稽合并为绍兴县。蔡说:“我家住在绍兴城内笔飞坊中的笔飞弄,那时没有门牌号数。附近有笔架山、笔架桥、题扇桥、戒珠讲寺(相传为王右军故宅)……这都是纪念王羲之的故事。”还说“蔡氏以明季自诸暨迁山阴。”《绍兴县志资料》也说:“蔡恭政明隆万间由诸暨迁绍兴井巷”,并加附记:“此氏无谱,仅一抄本,记载甚略,其后  相似文献   

9.
一、几度上临安献书?《宋史·郑樵传》及省、府、县方志均载称郑樵一生三次从兴化赴南宋首都临安:第一次是绍兴十九年(1149年)上《献皇帝书》,献所著百四十卷,诏藏秘府;第二次是绍兴二十八年应高宗召对诣解,投右迫动即3第三次是绍兴三十一年携《通志脉于朝,进《上段通志表》,适“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进”,投枢密院编修。翌年,郑樵便逝世了。近来,吴怀棋先生编著的《郑樵年谱》据《上宰相书》的记叙,重新考定郑樵在以上三次人都之前,已有两次赴临安献书之行:第一次是绍兴十五年;第二次是十七年,即作《上宰相书》的时…  相似文献   

10.
嵎夷考略     
<正> 一嵎夷,最早见于《尚书》。其《禹贡》篇云:“嵎夷既略?碧瓶子贝镎?“嵎夷,地名,即《尧典》‘宅嵎夷’是也?彼尾躺颉队砉薄纷⒃?“嵎夷,薛氏曰:‘今登州之地。略,经略,为之封畛,即《尧典》之嵎夷?卑创怂?嵎夷似非地名而为部族名称蛭腥耸芊馕浴?受封者谁?《尚书·尧典》:帝尧“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羲仲是受封者,旸谷是地名,嵎夷是部族名,居住在旸谷地方。羲仲被封到旸谷之后,没有辜负尧的期望,“经略”十分有方。《尧典》说他能做到“寅宾出  相似文献   

11.
《全唐诗》卷一百三十六储光羲诗《泛茅山东溪》与《酬綦毋校书梦若耶溪见赠之作》都有“清溪”一词。细读其诗,知此两处“清溪”本皆作“青溪”,传写、整理者不知为用典,而将“青”误作“清”。 “青溪”之典,出《南史·刘(王献)传》:“((王献))住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呼为青溪焉。”刘(王献)隐于金陵青溪,后世因以“青溪”为典,用之代指隐逸之处,唐代储光羲之前的诗人已多用之。隋唐之际著名隐逸诗人王绩所隐之地即其兄王通聚徒授业之白牛溪,王绩即数以“青溪”称之,《游北山赋》云:“碧峦之下,青溪之曲……昔吾兄之所止。”《答处士冯子华书》称王通门人为“青溪”诸贤。诗中更云:“青溪归路直,乘  相似文献   

12.
著名彝族学者、民族学家刘尧汉教授在其专著《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中,提出“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进一步发挥其早期著作《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中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原始葫芦文化”观点,认为“人类文化史上曾有过葫芦容器时代”;“葫芦里装着中华民族的原始先民——龙、虎两部落”;“虎伏羲部落的遗裔  相似文献   

13.
(一) 《兰亭序帖》从文献考察也可看出是晚出的东西,論辯已經进行得相当深入了,我在这里还想补充一些意见。姜夔曾說:“考梁武(帝)收右軍帖二百七十余軸,当时唯言《黄庭》、《乐毅》、《告誓》,何为不及《兰亭》?”(《兰亭考》卷三。)郭沫若同志說他“只把問題提出,沒有穷追到底”;“《兰亭序》是梁以后人依托的,梁武帝当然不会见到”。严北溟先生对此作了爭辯。他說:梁武帝和陶宏景所以不提《兰亭》,“一是由于他們的守成,还沒有特別看上《兰亭》;一是出于辨伪工作的需要,《黄庭》等发现有破綻,所  相似文献   

14.
<正> 周一平先生在《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4期撰文,对王国维曾号“人间”进行辨析。这是因为:日本榎一雄先生在《东洋文库书报》第8号上发表的《王国维手钞手校词曲书二十五种》一文中,由“考证出‘人间’是王国维的号这一事实”,而否定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盖先生词中‘人间’二字数见,遂以名之”之说。周文及榎文还都提到了两个可注意之点,即:一、王氏曾号“人间”;二、曾题其居处为“学学山海居”。而集中说解的则  相似文献   

15.
王思任文学思想畋论金一平王思任(1574~1646),字季重,号遂东、连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所作有《王季重十种》等。鲁迅曾征引他的会稽“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污纳垢之地”表达民族气节;周作人、林语堂等则满口称誉他的小品文,施蛰存编...  相似文献   

16.
<正> 汉代以滑稽称世的东方朔,他的故里在当今何处?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历代散文选》等读本,在晋夏侯湛的《东方朔画赞》的注释中说,东方朔的故里平原厌次是“当今山东惠民县”,笔者认为此系误考,平原厌次当在今山东陵县神头,颜真卿撰《东方画赞碑阴记》就是佐证。宋欧阳修《集古录》云:“右《画赞碑阴》,唐颜真卿撰并书。湛赞,开元八年,德州刺史韩思复刻于庙。天宝十三年,真卿始别书之。”西晋时,夏侯庄为乐陵郡太守,其子、散骑常侍夏侯湛来此探亲,游历东方朔祠庙,“覩先生之县邑”,“见先生之遗像”,“观先生之祠宇”,“慨然有怀”,于是就写了一篇赞文。这篇赞文曾被昭明太子收入《文  相似文献   

17.
地方文献书目之内涵 地方文献书目是揭示报导有关某地区自然和社会方面的文献信息而编制的书目,能提供一地的全面材料,反映一地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及民族宗教的历史及现状,以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服务。 我国记载地方著作的书目始于北齐、北周之间,据唐人刘知几《史通·书志篇》记载:“近来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亦有《坟籍志》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士,校仇之司,所列书名,唯取当时撰者”。近代目录学家姚明达在《中国目录学史》一书中认为:《坟籍志》一书兼传记方志之体制,然专录一方人士之著作,实开后世方志著录书目之风气。 隋唐时期成书的地纪及图经,多纪一地舆地、四至道里、物产及风土,很少著录艺文。宋代纂修方志,借鉴“正史”始有“艺文”之著录,如施宿的(嘉泰)《会稽志》、范成大之(绍定)《吴郡志》通过“杂记”录整篇诗文,但无书目。南宋嘉定七年(1214)高似孙撰《剡录》,卷五有书有文,既列戴逵、阮裕、王羲之、谢玄等十四人著作及阮、王、谢三氏家谱共43部,又移抄谢安戴逵等人有关剡(浙江嵊县)的单篇文章若干篇,实开地方志著录文献图书之风气。 专录一书以述一地著作,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记载,始于明万历年间山阴人祁承(火业)的《两浙著作考  相似文献   

18.
《兰亭序》是我国古代书圣、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一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不仅蜚声华夏,而且驰誉海外,是我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永和九年,即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  相似文献   

19.
史料的考订     
传闻容易失真,典籍记载未必确实,先秦学者,早有所见。孔丘主张“多闻阙疑”。子贡曾指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韩非子·显学》篇强调实证,对于儒、墨争相称道而又各不相同的“真尧舜”全  相似文献   

20.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可简称《增韵》,毛晃、毛居正撰.《宋史》无毛氏父子传.毛氏浙江江山人.《同治江山县志》卷九有毛晃传略:毛晃,字明叔,沙堤人.绍兴间免解,任主簿.尝闭门著书,留心字学,增注《礼部监韵》,砚为之穿,学者称铁砚先生.其子居正,举进士,校《监韵》,俱有功字学.明修字韵,宋濂等上言,注释音切一依毛晃所定,遂取其书名《洪武正韵》.据今浙江省江山市文史馆毛永国先生考证,沙堤,现属华峰乡沙村.毛晃大约生于宣和五年(公元1123).绍兴21年(公元1151)进士,第二年即开始撰写《增韵》.十年后,即绍兴32年(公元1162)书成,作《拟进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表》(以下简称《表》).《增韵》呈上后,若石沉大海.晚年居家,在沙堤创办“高斋书院”.他的书稿曾在朋友间流传.其子毛居正为之校正并重增.到宁宗嘉定16年(公元1223),才刊印问世.魏了翁为之作跋云:“三衢毛氏《增韵》,奏御之六十二年,其子居正义夫应司成校正经籍之聘,始克锓梓于胄庠.然人情异响,趋简厌烦,故校其始著,尚多刊削.世之不遇者非特一《增韵》也.”毛晃另有《禹贡指南》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