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河文化精神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黄河文化精神的生成经历了从鸿蒙运化到人文观照、从直观体验到认知思考、从人水情缘到价值引领三重层级。要强化黄河文化精神的自律,还要向人们说明黄河文化精神生成的内在机制和内在动因,同时还要理清黄河文化精神生成的时间脉络、学理脉络和境遇脉络,这是理解整个黄河文化精神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2.
魏本权 《中州学刊》2023,(7):139-145
黄河不仅孕育、承载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也承转、赓续着中华文明的近代转型。黄河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黄河流域落地生根后孕育生成的近代文化形态及其当代发展,原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衍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命文化的赓续传承,是原生性与衍生性文化的连续体,本质上是革命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革命斗争精神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合是黄河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黄河文化红色基因即蕴含其中。提炼具有代表性与标识性的黄河红色文化符号对黄河红色文化传承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小米加步枪”即是黄河红色文化的经典性和代表性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3.
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华古代文明的多元文化中,黄河文化是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作为一种植根于黄河流域的地域性文化,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在明清以后逐渐融入统一的中华文明之中。由于其本身具有经济上的先进性、政治上的正统性、学术上的包容性及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黄河文化长期居于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领导地位,成为当时多元文化的凝聚中心和中华古代文明当之无愧的代表,并且不断给予周围的多元文化以深刻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是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支柱。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宁夏段是中国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宁夏黄河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文化类型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移民文化等。宁夏黄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历史建筑、引黄古灌渠水利工程遗产、黄河水运渡口码头、传统村落、工业遗产、革命文物等。宁夏黄河文化展示了黄河流域宁夏段各民族共创、共享中华文化的区域类型,这一区域类型展现了宁夏各民族共同书写和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宁夏路径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文化旅游具有典型的叙事性特征,是讲好"黄河故事"的载体,能够促进"黄河故事"的广泛传播和黄河文化的传承发展。发展文化旅游应当成为整理、呈现、传播"黄河故事"的主线。在文化旅游发展中讲好"黄河故事",关键在于把握不同层级的"黄河故事"叙事空间,实现文化旅游多维空间向"黄河故事"叙事空间的有效转换。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文旅叙事"空间规划、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文化旅游品牌塑造,是讲好"黄河故事"及促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曹光章 《晋阳学刊》2022,(2):119-124
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她激流奔腾,一泻千里,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充沛磅礴的创造力;她汇聚万流,裹泥携沙,奔流入海,象征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和恢宏气度;她九曲连环,矢志向东,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她生生不息的密码深藏在不断革新的历史实践中。伴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黄河文化多重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黄河文化蕴含的丰富旅游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伦理价值、艺术和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等等,不断得到认识和挖掘。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续写黄河文化新的时代精神,黄河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也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将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黄河长江流域的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黄河、长江流域按地域文化特点各分为四大传统文化 ,并分别论述了这两大水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黄河文化与中原学是一组关键词,也是一组研究命题,如今已经成为一组文化符合,涉及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众所周知,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崇高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学界针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历久弥新.与此位阶有所差异,"中原学"则是李庚香先生近年提出的针对中原地区学术研究的一个命题,属于较为新颖的学术话语."中原学"在空间范围上主要是以河南省域为中心,着力于中原文化研究,意图将学界针对中原文化的研究群体整合为"中原学派".同时,还提出以推进中原文化研究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以现实观照为抓手,进而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学术界针对中原学、黄河文化的思考与探讨可谓汗牛充栋.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如果能够进一步廓清中原学与黄河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继续推进靶向性研究,对于推进中原学学科建设则具有重要价值.试简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九曲黄河灯会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项民间信仰活动。本文从散存于民间的历史文物遗迹、当地民间的口承资料以及灯会的展演时空等方面对青海乐都九曲黄河灯会进行了深入考察,探讨了灯会与道教的关系,分析了其中的文化象征。  相似文献   

10.
田宝祥 《江淮论坛》2023,(6):168-174
在上古神话谱系下,“女娲造人”意指生命的孕育与文化的延续,“夸父追日”意指超越自我极限、打破命运束缚。水神共工将天上之水引向人间,开启了天人关系的建构;巨人朴父在天地初开之际治理洪水,确保了天人关系的稳固。“河神巨灵”的神话故事显示了开辟河道对于先民生存发展的必要性,《楚辞》以“神遇”河伯的方式展现了天人关系之和合共生。从“授禹《河图》”到“大禹治水”、从神话叙事到历史叙事,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从角力、对抗到和解、共存的演变过程。通过上古神话谱系,可知黄河既是实存的生态系统,又是情理合一的文化生命。黄河文化在演变过程中,勾勒出国人的生活图景,显示出先民的生存智慧。借助上古神话谱系探析黄河文化的源出与演变,有助于把握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本质与真谛。  相似文献   

11.
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环境,是青海人民贯彻落实开发西部战略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是造福中华民族、荫及子孙后代的大事。本文就江河源头的生态保护谈一点粗浅认识,目的是为我省生态保护立法作一些理论探讨。首先,我将江河源头分为三个生态区:一是东部地区,包括西宁市,海东地区,门源、贵德、尖扎、同仁四县;二是中部地区,包括环湖地区的海南、海北、海西州及黄南州;三是西部地区,包括果洛、玉树州及海西唐古拉地区。下面就三个生态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做如下构想:东部:牛羊归圈东部地区,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0%),耕地62…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有人发表署名文章称:四方面军一部(后称西路军)西渡黄河,"中央决无此命令";"明明是张国焘蓄谋过河,硬要说是‘中央军委指示'、‘中央军委命令'.中央何曾有过这个‘指示',哪里有这个‘命令',能拿出来吗?"本文将以九军过河与三十一军东返为视角,阐述西路军遵循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  相似文献   

13.
魏源的河工改革思想是其经世实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对河工现实的具体考察,找出导致问题的根本所在;主张治河不以防为主,而应顺河之性,以导为主,并且作了具体计划。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山西移民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靖莉 《文史哲》2003,1(1):151-155
山西洪洞大槐树 ,是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 ,规模影响最大的移民集散地 ,移民遍及大半个中国。但黄河三角洲的山西移民既有与其他地区的相同之处 ,又呈现出区域特色 :一是移民时间呈阶段性集中 ,又呈持续性延散 ;二是移民原因有均衡天下人口的政府用意 ,又有躲逃天灾的个人动机 ;三是转迁后移入 ,使移民史实见诸方志与民间资料 ,却不见于正史 ;四是移民形式以政府强制性安置为主 ,同时间杂着小股自发性无序移民 ;五是移民成分单一 ,既无官吏富民 ,亦无将士罪囚 ,而是一个由贫苦农民组成的贫民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5.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矛盾是当前文化的主要矛盾,二者的矛盾根源于人的悖论性的存在.人的悖论性存在使人在实践活动中既要满足当下需要又要筹划未来,从而产生了指向当下的世俗需要和指向未来的人文精神需要,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矛盾就根源于此.只有能通过对人的悖论性存在的解析才能正确把握二者的矛盾,探索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黄河、运河的有效治理,清政府严格规定了物料的采办期限和采办方式,上述规定凸显了国家政权在公共工程中的主导地位,表明了治水活动在农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吏治腐败、自然灾害等原因,河工办料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以史为鉴,水利工程建设要与区域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谈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辉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1):114-115
文化是民族历史文明特质的表征。中西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比较具有重要意义。中西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建立起开放、宽容和进取的新型文化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历史、现实和发展的角度探寻校园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 ,从校园文化的传承性、融合性和创新性方面进一步认识校园文化对先进文化的推动作用 ,研究如何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无苑 《北方论丛》2005,(5):127-130
知性文化以人和自然的对立为前提、以人征服自然为目标、以科学理性为人性根据.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所能做出的文明贡献,也决定了它必将面临的种种危机.为了摆脱危机,我们必须倡导一种与知性文化根本不同的德性文化.德性文化以人对自然的归属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的自主和谐为目标,以综合的理性为人性根据.从知性文化到德性文化的重建之途,自我控制是首要的一步,自我升华是其后必需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边界在理论上是清晰的,而借用了考古学的"文化"概念的历史地域文化或地域历史文化以及地域文化,则表达了稍显杂乱的交叉,并且许多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存在着理论上的模糊或者混乱.文章对赵文化的概念的界定、它和"燕赵文化"、"燕文化"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赵文化的上限与下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