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政府与第三部门的伙伴关系在全球兴起,在我国也初现端倪。文章在梳理了政府与第三部门的伙伴关系的理论来源与理论脉络之后,以SQ社会工作服务社运作模式为例,通过初级文献资料分析、访谈两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认为政府与第三部门伙伴关系的达成,需要双方基于一个相互认同的目标,在一种相对自主、参与公平、责任明确、程序透明的框架中,实现一种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包容适应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第三部门"运动席卷全球。如今,第三部门不仅在活动内容上不断增多,而且在活动范围上也日益国际化。本文从界定"第三部门"的涵义入手,在第一部分分析了第三部门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现状。第二部分评析了区分传统公法与私法的几个理论。第三部分从不同角度分析"第三部门"法突破传统公法与私法之分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分析了"第三部门"法在我国的困境,包括立法层次低、门槛过高、法律内容的缺陷、法律技术的缺陷等,最后提出几个建议,如制定《民间组织法》、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完善第三部门的内部管理、明确政府对第三部门的扶持、社会责任的承担、公益诉讼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部门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第三部门兴起的条件可归结为下述四个方面:公共权力控制方式的松动性变革是第三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传统的“政府一市场”二元体制的博弈困境为第三部门的嵌入创造了机遇条件;第三部门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禀赋优势为其介入公共事务治理创设了资质条件;改革的市场化导向和公共服务理念与方式的变迁为第三部门的滥觞与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国家“第三部门”运动评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 60年代以来 ,“第三部门”运动席卷后现代国家。这场运动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 ,其中福利国家政策的失败是一个根本动因。作为“第三部门”运动的结果 ,后现代国家的政府职能出现了大范围的转移。对“第三部门”运动及其结果———政府职能转移 ,应该从学理上给予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第三部门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的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就其产生的背景而言,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但它们在西方和我国的具体表现不同:在西方,第三部门是在福利国家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它弥补了政府与市场的不足。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正在形成,此时兴起的第三部门注定要为促进前两个部门的完善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治领域内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领域内的市场化改革为中国第三部门的成长提供了制度上的空间与生存的土壤,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之火在中华大地上已呈现出燎原之势。通过考察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三部门的发展与政府改革之间呈现出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政府改革运动为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制度诱因与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第三部门的发展又为政府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学者们对全球兴起的结社革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第三部门的理论研究才刚开始,就被学者们奉为拯救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良方,关于第三部门组织的神话由此传开。本文从独立性、纯洁性、志愿永恒等三个方面对第三部门组织发展神话进行评析,认为要发展第三部门组织,不仅要抓住组织的外部效应,还应从组织的内部效应入手,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共同的价值理念,互补的治理职能,长期的合作历史为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改革与政府治理的重要战略选择。构建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实现第三部门与政府合作的前提;推进政府改革是实现第三部门与政府合作的关键;积极发展中国的第三部门是实现第三部门与政府合作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由于事业单位本身的含混性、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导致目前高校的事业单位法人的定位面临着愈来愈大的身份危机,造成了高校与政府之间关系的一定程度的交杂状态,并且使高校面临着其他诸多实践与理论上的难题。近年来兴起的第三部门理论为高校的定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在第三部门视野下,高校才能在依市场规则运作的“教育产业”和国家官办的“教育事业”之间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迅猛崛起的第三部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府是现代社会大量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核心主体,但除政府之外还必须有许多第三部门参与其中。第三部门不仅能有效补充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内在缺陷,而且具有许多独特的社会作用与政治作用。第三部门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显示它的不足与局限性,这要求我们完善第三部门发展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意义上,政府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天然垄断者。随着政府失灵现象的出现、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自主性程度的提高,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开始介入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公共产品供给开始呈现多主体趋势。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提高了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和品质,同时对政府治理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第三部门在美国的发展及其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三部门在美国发展的历史根源是结社的传统、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和民主的社会现实 ,现实根源是 70、80年代的政府改革 ,中产阶级的兴起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三部门维护了自由主义精神 ,促进了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 ,提高了政府效能、保证了行政改革的顺利展开。中国应大力发展第三部门 ,因为它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改革得以成功的关键 ,同时在第三部门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完全可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下政府治理范式的转换,公众要求政府回应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在多元利益主体和价值主体要求提供公共服务的条件下,如何提供"更好、更快、更廉价"的服务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服务价值的新要求。当代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将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社会等众多的公共行动主体引入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具体的做法就是重构"国家—公民—社会"的关系,展开网络治理。然而网络治理也存在着许多显著的缺陷,加强对网络治理困境的反思和超越,无疑成为理论和实践日益突出的课题,运用规范性理论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以期探索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4.
自福利国家陷入危机以来,慈善部门在福利国家中的功能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全面和系统的讨论。福利多元主义者将慈善部门视为政府的合作伙伴,希望通过政府委托慈善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来缓解福利国家的危机;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这一定位会使慈善部门对政府的资金产生依赖,使慈善部门失去独立性,因而主张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国家的福利供给问题,让慈善部门在公共服务以外的领域发挥作用。辨析福利多元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争论,结合全球化时代慈善部门出现的新特征,可以看到,慈善部门在福利国家中具有绩效提升、结构补充、价值倡导、民主促进、就业吸收和国际支援等六大功能。  相似文献   

15.
福建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后,随着广大林农自治能力的逐步提高,市场和政府不能涵盖的林业生产领域方面出现了"第三部门".本文对"第三部门"的出现、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加强对"第三部门"的制度支持与约束,完善提高"第三部门"自身参与能力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在“十五”规划期间,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应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第一产业,以高科技武装第二产业,开拓性发展第三产业,并继续推动企业制度的创新,鼓励发展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蓬勃发展的社团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关于第三部门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来自政府和市场之外的力量,第三部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的全面革新,它在制约政府权力、提供公共物品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但第三部门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也会失灵,治理的对策是在第三部门自身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完备的培育机制以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家庭不变量信息将“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匹配成长时期的个体层面面板数据后发现,不同产业的劳动者构成存在明显差异。统计结果证实,劳动者在产业间的转移概率与个体特征有关。理论模型进而说明,劳动者在产业间的转移决策是个体特征的函数,并可通过multinomial logit模型估计。实证结论表明,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是劳动者产业间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当前工作性质还将影响已参加工作劳动者的转移决策,产业结构调整也将在需求面和供给面上引导劳动者在产业间转移。以上结论在更细致的行业层面上和不同时期内具有稳健性。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进行微观考察有助于为制定与劳动力结构相匹配的产业政策和选择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驱动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的障碍及其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化的核心理念强调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更少地依赖于政府。凭借效率上的工具优势,民营化得到了西方众多国家的青睐,也在中国公共事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但是,民营化工具优势的发挥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政府能力的不足、市场发育的不成熟和第三部门发展的不充分成为制约中国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的重要障碍。为此,需要在中国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中引入新的发展战略,即核心战略、竞争战略、结果战略、顾客战略和控制战略,以便有效地发挥民营化的工具优势,同时更好地彰显出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