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芳德 《学术论坛》2005,(6):147-150
海德格尔是现代最深刻、最富创建性的美学家。他以存在本体论哲学为基础,从存在之真、诗意之思、诗性之言、本真之显、神性之居等方面作了深刻而精彩的论述,在美学史上开创了崭新的美学范式,对当今的美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亦即存在之思,它有别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其原点是"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差异"在前期是指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后期是指存在自身的差异.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本源其实就是"Ereignis","Ereignis"不是本体意义上的本源,而是一种生成着聚集着的差异,就是作为"之间"的命运."存在论差异"是海德格尔本源之思的原点,海德格尔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开启存在之思的境界,同时又在开启中不断深化着"存在论差异"的.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死亡是贯穿他整个生存论哲学最基本的观念 ,对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讨论 ,揭示了死亡的生存论意义 ,不仅为正确理解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野提供一个先行的条件 ,而且也为伦理学中有关死亡的争论提供一个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6.
阿伦特从海德格尔的远离世界的居住地告别了海德格尔.在阿伦特看来,海德格尔通过自身祖传的居住地,并且通过自身思维中的经历,对思想深思熟虑,把冷静,即不愿意的意欲归于真正的思维所有.雅斯贝尔斯把真正的存在之思视为主客分裂之中发生的存在之思,并强调这种存在之思的真理证实需要人际交往之中行动的思维.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不仅是无神的,也是无交往的,因而是无世界的.在海德格尔那里,并不清楚所信奉的东西和所爱的东西是什么.海德格尔在真理的尺度下,抛弃了哲学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对自己思想的东方思想渊源讳莫如深,但又有大量迹象表明海德格尔对东方思想的亲近和认同,本文首先对海德格尔与禅宗和铃木大拙的历史性接触进行了考证;进而从存在的意义、反对主体性的我、对概念和二元的反思和肯定性的宣扬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与铃木大拙的禅之悟所具有的深藏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8.
人只有在“思想”的严格性中,方能成为彰显存在的“此在”。文章分析了海德格尔关于人之本质的阐释及其存在论中隐含的伦理学问题,认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的批判及其可能重建,建基于他对存在的独特理解中。  相似文献   

9.
《康德书》作为一部为《存在与时间》辩护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期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内在理路。这一理路表现为如下三个突破:首先,在"存在问题"的引导下,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在"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并将这一问题进一步凸显为人的有限性问题;其次,对人的有限性进行追问,将人的有限性深化为"存在之领会"的有限性;最后,"存在之领会"的有限性被解读为"视"之方式的有限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对存在本身的遗忘,而要克服此"有限性"和"遗忘",就必须赢获时间视野。依循《康德书》追踪前期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内在理路,对于把握海氏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循着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思路 ,探讨了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对象性存在与类存在的双重存在特性及由此决定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双重特点 ,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 ,人的活动的全面性与活动尺度的多维性。阐述了把握人的本质的方法论 ,人的本质与人的活动 ,人的本质、人的活动与人的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审美性品格"是一切文艺作品的基本品格,那么"超越性品格"便是一切伟大的文艺作品必备的根本特征,而"源初道德之维"与"形上之维"、"神性之维"则共同构成了文艺的"超越性品格"的三大基本维度.海德格尔分别从文艺的本质之源、贫困时代里诗人的天职与天命、文艺的神性等层面,对文艺的"源初道德维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沉思与阐释.系统清理和深入研究它们,不仅是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海德格尔本人的艺术哲学思想的关键,而且对于疗治消费主义时代文艺创作的某些疾病症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对于构建具有当代特色的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体系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存在之终极学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一种重要学说,但长期以来由于文本出版滞后的原因而罕被关注。存在之终极学在概念上命名着“终结即开端”的这种自行转向的存在之真理,在广义上意指通过臻于极端而自行转向的存在之真理,在狭义上意指海德格尔思想本身。存在之终极学的根本旨趣在于:首先,存在之终极学标志着海德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整体评判”的基础揭示;其次,存在之终极学既是海德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整体评判”的理论总结,同时又是海德格尔对本己思想的历史性定位;最后,存在之终极学是对同一者道路的争辩与沉思,对过去的探基与对未来的启思是统一的,我们对过去的深刻理解已经是在激活未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通过对哲学的切问,海德格尔对哲学做出了全新的理解,海德格尔因而从哲学之中抽身而出返回存在之思。思哲学之未所思,思完成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联。犹如海德格尔之思,禅非哲学,禅对人做出了具有东方品格的观照。一种“不可避免的对话”就此发生,人则是思与禅的这一对话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一句"人诗意地栖居"之名言,引出许多人的审美遐想,其实有些误解。海德格尔绝不止于对栖居的审美观照而出此言。作为哲学家他更多地是对人的生存本义、真实在境与文化规定,从空间筑造方面所进行的深层探究。海德格尔著名的"筑造·栖居·思想"演讲,缜密析解三者关系,揭示了人的生命本质力量与其栖居相互创造的机理,在对空间的物理筑造而至精神营构的文化升华与逻辑递进中,有空间生产对人文精神的形塑和规制,也有人文诉求对空间生产的领引和驱动。人的栖居,实践地演绎着诗性空间的思辨。  相似文献   

15.
朱晓兰 《理论界》2009,(9):114-115
语言问题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系列思想中也体现了他对语言的哲学之思.本文从语言和"诗"、"思"、"存在"等一系列概念出发,对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作出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16.
不论阿伦特早期的行动理论还是其晚期的判断理论,她对海德格尔的“纯粹之思”都抱有一种委婉的讽刺和批评的态度.一方面,在海德格尔那里,阿伦特看到了一种纯粹之思的潜在危险,这种纯粹之思隔绝了自我与同伴、与世界的关联,模糊了公共领域,用思想吸收了行动,用思者替代了公民;另一方面,这种纯粹之思抛弃了人类的共通感和对他者的理解,用决断替代了判断,用思者替代了“旁观者”.在阿伦特看来,这种“纯粹之思”最终摧毁了一个可以触知的、实质的和潜在的自由领域,使孤独的自我迷失在思想的迷宫之中.可以说,在阿伦特思想的基本面上,海德格尔不仅是其政治思想之发生的潜在“奠基者”,也是一个需要被“清算”和批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面对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盛行,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越来越多的束缚和统治,海德格尔指出,存在的真理已经失落,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关于存在的思和诗开启了存在的本源性的真理,使存在的丰富多彩的特性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安全的居所,启示着人类生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在1937年前后秘密写下一篇名为《道路回顾》的自我思想总结,这可能也是他生前唯一写下的秘密自我评点文献。与此文第一部分主要评点一直到1927年以前他公开发表的论著(包括《存在与时间》)不同,此文的第二部分愿望与意志之增补(关于已探索道路的葆真)中,海德格尔对自己多年以来的各种讲座和最重要的文本都进行了细心的评点,特别是精心说明了他于1936—1938年写下的《哲学论稿——自本有而来》一书的背景和具体思想构境:海德格尔在这里十分确定地指认了一个从1932年开始的全新计划。显然,这不再是第一部分中指认的那个启始于1922—1927年的人的此在存在论计划。如果说,《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的存在论是通过深入探究希腊哲学中的第一开端启始的第一条存在之路,使全部以追逐存在者对象的西方形而上学复归于自己的存在本质(根据);那么,新计划则是跳出第一条存在之途所开辟的另一开端中的另一条道路,即进一步弃绝存在本身,通过追问存有之真理让本有本现的全新思想构境。  相似文献   

19.
张秋成 《北方论丛》2011,(3):116-119
现象学中的在场和不在场(缺席)两个概念彼此联系、互为补充。不在场之物虽然隐而不显,但和在场之物一样真实,不在场是在场的根,是在场得以生成和呈现的前提。现代科学和技术把世界中的万物和人变成了完全的在场,只关注在场之物,消灭了和在场休戚相关的不在场之根,海德格尔致力于解决现代人的这种无根状态,力图为现代人的生存重新植根。主张人要在关注在场的事物的同时不忘不在场的存在之根,追求本真的生存方式,活出存在的无穷意境。  相似文献   

20.
“可能性问题”是西方思想的基本追问方式。海德格尔本质性地深化了“可能性问题”,将西方思想引向更深入。在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中,美学正位于可能性问题的核心;美学之可能性问题与美之可能性问题形成历史性对峙。海德格尔将美学置于可能性问题中,使得美学本身成为西方思想的内在需要和必然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