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古文字产生之初,先民们造字一般遵循着“观物取象”、“速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原则。脚作为人类自身站立行走、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主要器官,从物象和取向上看,当为造字的首选。甲骨文、金文用脚趾表示脚。趾、止在甲骨文中相同,“ ”和“ ”,同时,它还是表示脚的甲骨文构字部件(或符号),其形态有的正置,有的倒置或侧置。金文则演变为“ ”或“ ”,或倒置、侧置,小篆则演变为“ ”。这些符号经隶变至楷,已变得面目全非了。据笔者归纳统计,它们中有的已演变成别的部件,有的在部件中隐匿起来。凡与人类行走相关的古文字中几乎都有表示脚的部件,这些部件随着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尤其是历经隶变和楷化,至今已难以看到“踪迹”。本文对楷字中的“足迹”从多个方面给予了探寻。  相似文献   

2.
手是人类生存、生活和改造自然、发展社会中的重要器官。在文字产生之初,原始先民们遵循着"观物取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规律,从物象和取向上,手当为造字的首选。因此,在古文字中有不少表示"手"的部件存在,一般为■、■、■、■等,这些部件随着汉字象形弱化、符号增强,尤其是历经隶变和楷化,至今已变得面目全非,多成了不为人知的"手",大致演变为■、又、■、■、■、寸、■、■、■、■、扌、■、■、艹等。本文试从七个方面,按照甲骨文、金文、小篆、隶、楷等文字的发展规律,探析"手"之流变。  相似文献   

3.
说"(中) "     
"中"字金文或作"(中)".一般认为,"(中)"字写法有误,当作"(中)",取旗帜之象,因为上古有立旗(即"立中")聚众之传统.学界的这一普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通过对古代神话文本与哲学文本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对"中"字得以构形的经验原型的具体考察,便不难发现,"中"字在上古除了取象于旗帜之外,还取象于"旋转",而这恰与金文中"中"作"(中)"形是相吻合的."中"字之所以在取象于旗帜之外复取象于"旋转",这与它内含"世界本原"之意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