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载《诗说》的研究现状与其学术价值极不相称,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张载《诗说》以“置心平易,以意逆志”为诠释理念,这在他的三大《诗》论中有充分的体现;以顺天、尊君为诠释内容,这在他说“顺帝之则”、说文王必敬事商纣、说后稷之生中有充分的体现。在诠释方法上,以诗、《易》、“气”说《诗》,此则张载《诗说》独有;以古礼、情理、文理解《诗》,是宋儒解《诗》的常用方法。张载《诗说》并非皆合《诗》旨,却是时代尊君思潮的反映,故而值得研究;其诠释方法并非全都新颖,但这些“陈旧的方法”却参与了宋代《诗》学的共构,故而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赵执信是清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学理论也是颇为值得研究的。他认为“诗之中要有人在”;“诗之外要有事在”;“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艺术风格“设格甚宽”应“各从其近”;要选拔真才,反对结成宗派。他的诗学理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家诗教主张,强调了文学艺术“兴观群怨”、补察时政的作用。他之所以持这样的诗学理论和其生活道路、人生态度、道德人格、气质禀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情真诗方真     
贺敬之的诗在“文化大革命”前蜚声文坛,他的《雷锋之歌》可以说尽人皆知。近几年,很少有人谈论他的诗了,偶有谈及者,甚至提出他的诗是不是同“假、大、空”有关的疑问。推而广之,象贺敬之的诗还能不能给予一定的地位?我想,既然“朦胧诗”都“可以允许其存在”;那么,贺敬之的诗及这一类的诗,也应当“允许其存在”吧! 一 我们读贺敬之的诗,首先感到诗中的“我”,即是诗人自己,又不是诗人自己,这个“我”反衬着我们党战斗的步伐的脚印,回响着战士激昂的心声。  相似文献   

4.
晏殊七岁能属文,被视为“神童”。在宋真宗、仁宗朝,他虽然做了几十年的大官,也做了一些好事;但我看他那“神童”的“神”,在他一生的事业中,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大家都知道,晏殊的诗、词、赋都写得很有特色,很有个性。宋王灼《碧鸡漫志》评他的词是“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宋宋祁亦极推崇他的诗:“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笔记》)晏殊还有一绝活似为后人所忽视,这就是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欧阳修曾说:“右观文殿大学士兵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曾谦虚地说自己的诗词“诗味不多”,①他在谈及宋诗时,说“宋人多数”的诗“味同嚼蜡”。②很明显,毛泽东是主张诗词应有“味”的。“味”,在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字眼。当其作名词用时,指诗的一种审美特征,与诗的含蓄美相当;当其作动词用时,指对诗的审美领悟与欣赏,有“品味”、“玩味”、“体味”、“吟味”之意。毛泽东说的“味”,是指诗的审美特征。他要诗词应有“味”,实即要求诗  相似文献   

6.
一、议论诗的存在是文学史上的客观事实如果说,以抒情为主的诗,是抒情诗;以叙事为主的诗,是叙事诗;那么,以议论为主的诗,可不可以称它为议论诗呢?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清人纪昀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而集者强收入集。”他还问:“千古诗集,有此体否?”陈迩冬先生反驳说:“这首诗实是好诗,也就是我所说的新诗。正因为‘千古诗集’中无‘此体’。它把‘无理’写出了哲理,有禅偈的机  相似文献   

7.
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词人,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像苏轼一样,多才多艺,但其他成就多为词名所掩。他善写赋,苏轼观其所作《黄楼赋》,以为有“屈宋才”。又长议论,吕本中说“无一言乱说,观少游五十策可见”。他的书法亦大有可观,被黄庭坚誉为“妙墨”。而他的诗,更为时人所重,王安石“谓清新似鲍射”。评价秦观,主要应研究他的词,但其他方面似亦不可略而不论。特别是他的诗并非毫无可取,但自元好问讥评以来,人多以“女郎诗”目之,无形中对他的诗抱完全否定态度,这种  相似文献   

8.
文风小议     
唐代有个樊宗师,作诗为文爱用艰涩词语,人家很难看懂,断句也不易。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他的诗文没传下来。同时代的白居易就不同,他的诗老妪都解,流传很广,直到今天,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句,都不是艰深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诗)“大江东去,浪淘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和朱熹都是世界文化史上弃诗从道的哲学巨人,柏拉图批判荷马接续“诗哲之争”;朱熹批评苏轼则终结“文道之争”.诗哲争强调诗哲二分,哲学超越诗歌;文道争主张以道为本、文与道合.两者对诗文的批评都包容着对诗文最深刻的认识,柏拉图对真理的强调是他批判诗歌不“真”的根据,朱熹哲学的道本论特征是他强调诗本性情之“正”的前提.强调“真”与凸显“正”是柏拉图诗学与朱熹诗学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正> 曹雪芹传世的诗歌只有“白傳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残句,是应他的好友敦诚之请为其《琵琶行》剧曲题诗的末两句,偶然地被记录在敦诚的《鹪鹩庵笔塵》上。单凭这两句残诗和曾亲睹曹氏诗歌的密友对他的评语:“爱君诗笔有奇气”、“工诗善画”,有人认为未能证实曹雪芹是一个“能写好诗”的诗人。但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里面,却有大量的诗词歌曲。尽管好多诗词为了适合情节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呈现出妍媸不一的情状,却均出曹雪芹的手笔。很难设想,一个对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唐宋诗论争中,曾国藩秉承姚鼐的诗学观点,深受当时宗宋思潮的影响,崇尚宋诗。他论诗着眼于诗文相通的原则,形成了"艺通于道"的诗文观,强调积理养气对诗歌的重要作用,主张奇崛和不俗论,也注重才情,标举"机神"说,初步合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于一。作诗取径杜、韩、苏、黄,尤其推崇黄庭坚,晚年诗径有所拓展。其宗尚对同光体有很大影响。其诗学观的褊狭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2.
李白部分诗歌一直有真伪之争,辨伪工作是李白诗歌研究史和接受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宋代,有关李白诗歌的辨伪曾形成过一股风气。唐宋时期李白诗歌的编集不是很完善,存在大量佚诗,在宋敏求、曾巩的整理本之外,书法、笔记小说、诗话等文献记载的李白诗歌真伪杂陈,因而引起学者、诗人、诗话家的关注与辨别。宋人在辨别李白诗歌真伪的过程中运用了文献溯源、书法鉴定、辨别语言、体悟风格以及直觉判断等方法,这些辨伪方法是宋人诗学思想与时代思潮的体现。诗歌辨伪的结论并不强求统一,相反,辨别争论的过程才是李白接受史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13.
南丰曾氏到了第五代已经全面衰落,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成为维持家族声名的最重要的方式。曾悖现存诗词均为绍兴中知黄州与台州所作,着意书写个人游赏清兴以表达“方外之乐”,他继承曾氏家族第四代传统,与江西诗派变调诗人韩驹、徐俯、吕本中、曾几等人往来唱和甚密,诗歌受其影响;词以小令为主,能将洒脱与温婉结合。曾协仕途与声名不及曾悖,但现存诗词最多,其诗学苏轼、陈与义而有所变化,词有陈与义的疏爽洒脱。曾悖与曾协代表曾氏家族诗词的两种不太相同的风格取向,曾晦之、曾思的诗作接近曾悼。接近江西诗派仍是曾氏家族第五代的诗歌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4.
吴嘉纪的诗歌主要有苦吟诗、山水游历诗、送别寄怀诗等类型,其诗体形式丰富多样,并以一种"冰霜高洁,刻露清秀"的诗风自成一家。从诗歌的抒情艺术、语言艺术、表现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归纳出吴嘉纪诗歌以凄冷为主调的多样化诗风。  相似文献   

15.
晚清驻英公使曾纪泽翻译的一首英文诗《咏技艺》,刊载于1887年1月出版的《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刊》,是清代外国诗翻译的一份别具价值的史料。曾纪泽翻译此诗,缘于他对英诗的长期爱好,又与他和作者傅澧兰(Freeland)的个人交往密切相关。比较而言,在近代较早出现的译诗中,《咏技艺》的水平是最佳的,其尝试本身,在中国诗歌翻译史上,值得纪念。除翻译本身可圈可点,《咏技艺》还有几个明确的优点:(1)时代较早;(2)由一个懂英语的中国人独立完成,是符合现代意义的真正的翻译;(3)诗歌翻译的自觉。《咏技艺》的翻译,证明丁韪良所说曾纪泽英文水平差、“读、写一直都有困难”的评论是无根的。  相似文献   

16.
曾景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花鸟画家,研究曾景祥的文章已多达36篇.这些文章或总结其人格特征,或评价其美术理念,或研究其诗词联语、书法艺术,更多的则在于评论其绘画艺术.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曾景祥及其绘画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宋末诗人高斯得,其诗歌创作以叙事为主,纪实与伤时并重,创作了大量堪称"诗史"的诗歌。高斯得诗歌中有着明显的秉笔直书的"诗史"意识。他的诗歌创作以古体诗为主,通过组诗的形式更好地记录时事。其诗歌创作中大量的自注,解说背景、补充时事,使得其诗歌有着明确的"诗史"内涵。  相似文献   

18.
作为"自乐"、"乐时"与"乐万物之自得"的诗歌,"邵康节体"诗歌以"自在"取胜。它在诗学途径上空诸依傍,在写作心态上随意闲适,不讲究格律的经验和语言表达艺术,是宋代诗歌主流之外的别调。但这并不意味着邵雍诗歌与时代诗歌风尚完全分离。在自在和自得的创作心态支持下,他将所谓的"宋型诗歌"带向了诗歌这种文体所能承受的变异之极限,到达了诗与散文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9.
山水描写的诗歌在曾国藩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颇具艺术魅力;诗歌中的山水描写,使其入世济世、忧国忧民、对家人和友人真挚的情感以及乡愁等淑世情怀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其诗歌魅力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