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青年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环境知识水平和风险感知对青年环境友好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但环境知识水平和环境风险感知对青年环境友好行为有积极促进作用,这种作用部分受到社会人口学特征变量的抑制。同时,青年私人领域环境友好行为和青年公共领域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青年私人领域环境友好行为受到阅历、经济基础和风险感知的影响,公共领域环境友好行为与"人的现代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0年在厦门大学的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的环境行为特征.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结合人口学特征和经济特征探讨了环境意识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力。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环境行为具有选择性,其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明显多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环境意识是大学生私人领域环境行为最有力的预测因素.环境意识越高,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越积极,但环境意识对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不具有显著影响;可见大学生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具有自愿性,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具有被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新生态范式量表、亲环境行为量表对贵州省12所高校1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对新生态接受程度较高,亲环境行为频率较高;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亲环境公领域在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亲环境私领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公领域、亲环境私领域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公共领域"最先概念化,是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提出的。但哈氏认为,大众传媒公共性的消解使得公共领域走向了衰落。而学界对于公共领域在中国是否存在的讨论,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以民国时期《大公报》为例,结合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探究大众传媒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主要是指一种不受政府干预的社会成员自由批判、参与政治活动、商讨公共事务的公共交往场所."公共领域"的核心内容应是公众在公开讨论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典型批判性特征的公众舆论.本文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开始,以新华网、天涯论坛为例浅析网络社区在扮演"公共领域"特质的现实意义和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校环保社团在为青年环保志愿者提供机会和平台、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带动和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新《环境保护法》实行之后,高校环保社团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社团建设,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争取各方支持,积极有效开展活动;关注国家环境信息及现状,监督政府及环保部门依法行政;开展环境公益诉讼,依法共同为改善环境"并肩战斗"。  相似文献   

7.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外在因素影响,对于中国会计,是否存在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一直是媒体争相讨论的问题。想要寻找会计中国特色的存在,必须从会计的环境中找寻其中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会计中国特色问题提出思考,并简要分析了会计中国特色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年网民对于网络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性因素的干扰。文章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概念为视角,论述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青年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媒体平台、参与主体以及理性批判的精神。然而,从当前网络的发展现状来看,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道路上仍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9.
换一种方法     
前言:2006年署假,作为四川省高校环保社团的代表,我有幸参加了第11届全国大学生绿色营考察活动,通过这一次实践、我们在对社会环境有更多了解的同时,也对自己能为环保所做的事有了更深刻的反思——我们到底能为环保实实在在地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国内主要城市的城市建成环境设计导则为研究对象,筛选出63篇设计导则,利用NVivo 11软件进行文本主题分析总结城市建成环境要素框架,继而利用WELL健康社区标准作为评估参考进行文本评估分析,探讨导则中的环境要素和对应策略是否对公共健康具有支持作用。研究表明,国内城市建成环境设计导则主要关注两个类别的八大环境要素:软质要素(植物、水体、地形),硬质要素(道路、铺装场地、建筑及园林构筑、公共艺术和景观小品、城市家具),其中包含37个子项、241个对应指标。八个要素均能作为支持公共健康的载体,可以通过营造利于健康的物理环境、促进居民体力活动和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三个角度来改善场所的环境要素以促进公共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