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2010年在厦门大学的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的环境行为特征.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结合人口学特征和经济特征探讨了环境意识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力。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环境行为具有选择性,其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明显多于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环境意识是大学生私人领域环境行为最有力的预测因素.环境意识越高,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越积极,但环境意识对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不具有显著影响;可见大学生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具有自愿性,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具有被动性。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旅游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主体,大学生环境意识有人类中心环境意识、自然中心环境意识、和谐共处环境意识;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分为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对324名西部大学生的研究发现,自然中心环境意识对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和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和谐共处环境意识对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影响不显著;人类中心环境意识对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影响不显著。因此,要培养大学生以自然为中心的环境意识,保持伦理约束下的和谐共处环境意识,改变大学生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3.
环境治理需要公民的环境意识提升和广泛参与。对846名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观念和环保行为得分情况均不理想,且三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正相关。观念的改变往往不是外力强迫的结果,要提升大学生自发的环境意识,需要建立人性化的环保行为激励机制。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参与环境决策,制定严格的污染付费制度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高校应该开设系统的环境知识课程和系列讲座,鼓励大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4.
公共性是现代人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决定着一个人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也是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是否具有现代性人格的重要标志。对352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认知性道德价值观与实践性行为价值观及其行为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根本问题在于大学生公共性行为价值理念并未内化为其行为准则,显示出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不足。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推进志愿服务,是培养大学生公民素养和公共性行为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和谐良好的园所环境,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创设一个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新生态范式量表、亲环境行为量表对贵州省12所高校1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对新生态接受程度较高,亲环境行为频率较高;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亲环境公领域在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亲环境私领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公领域、亲环境私领域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对公益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1592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中的总体认知度、参与度较高,公益精神有所历练;大学生公益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与其人生理想、感恩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熟悉度密切相关,具有个体特征和学科背景特质。同时,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的主动实践、参与氛围有待提升,而时间成本和公益活动自身限度也制约着大学生的公益参与。对此,需要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创新公益活动特色;共享共建公益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公益参与的工作保障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近期各大电视台形式多样的婚恋相亲节目层出不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掀起了一股婚恋观讨论的热潮。相亲节目在大众媒介的舞台上构建了一个场域,在其中形成的“惯习”又加剧了这个场域的特征,使得大胆、直白的节目风格得以构建和巩固。这类主题的节目之所以能够引起大众的兴趣就是因为它将交友、恋爱这类原本极其私人化的东西搬上了公众的舞台.这种突破领域界限而形成的张力、造成的反差效果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同时又契合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亲节目在短期内的迅速火爆,也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随着恋爱低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剩女”的大量出现,使得青年人在恋爱、婚姻问题上更加理性和成熟。节目在速配的同时传达着当代年轻人对情感婚恋和家庭生活价值观.为父母提供了一个洞悉子女想法的窗口,促进了不同年龄段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环境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如何,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现状进行了摸底和分析,并从大学生德育、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行动已经成为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青年成长成才、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和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创举。对沪上18所高校66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度较高,但每学期平均参与时长较低、持续性参与不够或中途流失的问题普遍存在。研究发现,认知程度、参与动机等内在因素对广泛参与度影响显著,而高校和政府支持、组织管理满意度、岗位分配满意度等外在因素对深入参与度影响显著。内在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是否会成为志愿者的主要因素,外在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推动大学生持续性志愿服务行为要依靠完善外在管理和保障,从而有效防止志愿者中途大量流失,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界虽然对大学生领导力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是在对价值观对大学生领导力作用上的认识上却十分一致。价值观被视为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之所以重要至此,是因为领导过程是一个影响别人的过程,领导者比其追随者更有权力,因此要对他们影响追随者的方式承担巨大的道义责任。领导者在建立组织的伦理氛围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也要求他们能特别敏锐地察觉他们所推崇的价值观和理念。所以价值观是大学生领导力发展关键的部分,在大学生领导力的发展中起到统领作用,有抱负的领导者需要发展伦理思考能力、批判性分析道德的能力、整合不同价值观传统的能力、沟通能力和与下属建立信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衡量大学生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探究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提出科学的教育对策,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实现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教育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通过对上海124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受外部、内部场域及自身意识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相关知识了解不深,对时政关心程度偏低,国家安全观教育形势明显堪忧。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需要政府、高校、学生密切配合,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提升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6.
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对将来信教可能性的自我预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宗教兴趣和宗教评价对大学生未来信教自我预期有关键影响,其他各种可能的因素均受这两个要素的中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的应对思路,要从预防拓展到规范。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尤其是宗教与法律、政治、社会等各层面关系的教育,使大学生都能有意识地在法律框架下理性对待宗教信仰,使他们能够在现代多元宗教环境中,理性、和平地处理信教与不信教、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辨析正信与邪教,正确理解宗教与国家安全、政经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准确把握和深刻体认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所面临的障碍性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志愿服务没有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模式趋于行政化,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足。因此,深刻理解并广泛推广志愿精神的现代涵义、尊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一般规律、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专业化管理以及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明显的亚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简约、形象、多样和随意的网络语言,从表面看是应对网络交流的技术性、娱乐化反应,实际上蕴含着一种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和逃避,对群体认同的追求和构建。大学生喜欢“宅”在网络、热衷“恶搞”经典、沉溺网络游戏,这既是回避主流社会规训、压力和责任的“仪式化解决”方式,也隐含着对新意义的探索和诠释。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日渐依赖,已然形成网络亚文化信息圈、交际圈、娱乐圈、舆论圈相互叠加的亚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19.
胡洁  刘朝晖 《职业时空》2012,(7):140-141
听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听力是现实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听力水平不尽人意。以大学英语听力为视角,阐述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分析困扰听力水平提高的障碍,并探讨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