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二战期间,苏联也出现过大批"伪军",其成员来路复杂。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苏战争。苏联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仍有数百万苏军官兵在战争初期沦为德军俘虏,部分人当了"伪军"。苏联伪军的构成背叛祖国、替纳粹德国侵略者效力的苏联军民,主要由以下几类人构成:第一类,是丧失了政权的原沙皇政府的武装力量残余。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仅半年多时间,当14个资本主义国家联手对新生政权进行武装干涉时,这些武装力量残余趁机对苏维埃政权发起了反扑。尽管遭受失败,但企图夺回政权的野心始终存在,只要一有机会,这股残余力量就会冲到反击苏维埃政权的最前线。因此纳粹  相似文献   

2.
高尔基和卢那察尔斯基是十月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苏维埃政权刻意塑造的苏维埃知识分子的"模板".但两者在各自身份、社会职能和政治影响力方面有较大的区别.如果说高尔基一直扮演着"象牙塔"里的知识精英和知识界领袖角色的话,卢那察尔斯基则完成了从"知识精英"向"政治精英"的角色转变,在苏联早期的文化管理和意识形态控制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定天 《学术交流》2004,8(3):157-162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遭到帝国主义的封锁与武装干涉,成为孤悬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国家。为摆脱孤立的困境,提高国际声望和地位,使新生的政权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在对西方列强交涉暂时无望的情况下,将注意力转向了东方的中国和日本。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确保自身的主权和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于1924年前后签订了《中俄协定》、《奉俄协定》、《苏日协定》,与中国、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中俄协定》的签订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获得了最大邻国的承认,进一步打破了协约国的封锁,对中国而言,废除了以往两国间的不平等条约,并获得了苏联对外蒙是中国之一部分的承认,因而《中俄协定》对两国来说应当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日俄协定》的签订解决了两国关系中最大的障碍—库页岛问题,日俄间也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这本无可厚非,但该条约的某些内容却是以损害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自身在东北亚区域内的安全和利益。  相似文献   

4.
“巴斯马奇”原义是“土匪”、“暴徒”、“压迫者”。巴斯马奇在中亚并不新奇,十月革命前就存在。19世纪中期,沙俄征服中亚后,在中亚建立了土尔克斯坦总督区,希瓦和布哈拉两个汗国成了俄罗斯帝国的藩属。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很快涉及中亚广大地区,到1920年,苏维埃政权在中亚陆续建立起来。为了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国际帝国主义和中亚内部反革命势力,利用和支持巴斯马奇匪帮,使之成为反苏维埃的急先锋。本文试图就巴斯马奇运动兴起的原因进行浅析。一十月革命胜利后,中亚地区的形势极其险恶,中亚的封建主、民族贵族、反动…  相似文献   

5.
据《苏维埃国家与法》杂志报道,1977年下半年起,苏共中央马列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院和高级党校、共青团高级团校、全苏职工会高级工运学院、莫斯科大学、苏联医学科学院和教育科学院、苏联科学院和法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苏联内务部研究所、苏联检察院全苏研究犯罪原因和制定预防犯罪措施研究所、苏联司法部全苏苏维埃立法科学研究所、苏联内务部全苏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学术委员会联合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就在  相似文献   

6.
自19世纪70年代始,来自中国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破产农民和无业居民大量移居俄国的东部地区乃至欧俄核心地带,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形成了俄国境内广泛分布、人数庞大、从业各异的华工群体,成为近现代史上跨国界、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从这一群体中产生了最早的俄语翻译家、互市商人和革命家,诞生了第一个华人团体--中国旅俄联合会和旅俄华工联合会.在十月革命中,先进华工英勇地参加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之中.旅俄华工以自己的坚强、勤劳、聪慧和正义赢得了俄国人民的尊敬和苏维埃政权的信任,一举改变了俄国数个世纪以来形成的扭曲的中国形象.这一特殊群体以及生存和活动方式,不仅促进了中俄两大民族的相互认识、两大文化的碰撞交流,而且促进了现代中国形象在俄国(苏联)的形成,即超越了俄国(苏联)人乃至欧洲人传统的历史一文化视野之下的负面中国形象.初步形成了现代中国的正面的政治一革命形象.  相似文献   

7.
苏联《外国文学》1984年第4期刊登一篇题为《葡萄牙文学的十年:困难、成就、前景》的文章,介绍自1974年4月25日在葡萄牙推翻了统治达40年之久的法西斯政权并确立了“多党民主制”以来,文学发展的情况,文章指出:十年来,葡萄牙作家队伍人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社会如何搞好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坚持社会主义还是助长资本主义,关系到无产阶级专政能否巩固。十月革命之后,俄国工人阶级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复辟活动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从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下手,和苏维埃政权进行严重地较量。在这样的转折关头,伟大导师列宁敏锐地感觉到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一九一八年三月和四月,他用两个月的时间写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号召无产阶级投入新的战斗。 列宁在文章第一节首先指出这个历史转变时期必须确定新的方针,就是…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后,掌握了政权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艰巨的经济建设的任务。严酷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迫使布尔什维克党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列宁力排众议,及时推出新经济政策,利用经济杠杆、启动市场,从而打开了新局面。新经济政策赋予国家资本主义以重要地位,而租让制则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1920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列宁不失时机地把租让制提上议事日程。面对众多的反对意见,列宁反复地论证了租让制的必要性,权衡其利弊。他在谈到租让制会使国家遭受一定的  相似文献   

10.
孟长勇 《唐都学刊》2011,27(1):74-78
中亚五国居亚州腹部。其中哈、吉、塔与中国接壤,乌、土为中国近邻。中亚五国与中、俄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签订有《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亚在19世纪前由俄国所辖,进入20世纪归苏联管辖。该地区汉学研究与俄、苏一样,经历了对中国"亲近"、"冷淡"、"汉语热"的阶段。18世纪始,俄国汉学确立和发展。进入20世纪,苏联"新汉学"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而形成、壮大和繁荣。先后有罗索欣、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齐赫文斯基、李福清等在汉学研究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苏联解体后,中亚哈、吉、乌东方学研究所对境内华人社群东干族以及当代中国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和深入。在"汉语热"的今天,与中国合作建设孔子学院,促使汉语教学与"中国学"的研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据苏联《苏维埃国家与法》杂志1988年第8期报道,情报学的社会-法律问题全苏会议将于1988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该会议是根据苏联国家计算技术和情报学委员会、苏联科学院,苏联司法部、苏联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1987年7月2日全苏跨部门会议上的决议组织的,目的是加速计算技术、软件的发展和情报学的法律规范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1918年苏俄宪法创立了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制。之后,与苏维埃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俄罗斯联邦(苏联)的代表地位立法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通过了新宪法和联邦会议两院代表地位法,进一步完善了俄罗斯联邦的代表地位。通过对俄罗斯联邦(苏联)代表地位立法改革的考察,总结其改革进程和制度建设中的经验得失,对我国代表立法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后,古巴共产党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巩固了古巴社会主义政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据苏联《苏维埃国家与法》1980年第6期报道,1979年9月在苏联萨拉托夫法学院举行高校际法学会议。讨论的题目是《从苏联新宪法来看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地位》。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莫斯科、基辅、明斯克、哈尔科夫、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及其他城市的代表。在全体会议上听取了五个报告。其中有:B.鲍里索夫的《苏联宪法和发  相似文献   

15.
据苏联《苏维埃国家与法》杂志1987年第12期报道,由苏联科学院国家与法研究所组织的“社会主义立宪政体的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于1987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美国、法国、日本、印度等约20个国家的著名法学家、社会政治活动家和司法机关的领导人。苏联科学院副院长П.费多谢耶夫院士在会上致开幕词。他说:本次会议为庆祝伟  相似文献   

16.
据苏联《苏维埃国家与法》杂志1988年第8期报道,“新全球主义与国际法”国际研讨会于1987年12月在莫斯科举行。会议由苏联科学院国家与法研究所组织。几十名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及国际著名人士参加了会议并发了言。  相似文献   

17.
1.1991年8月事变后俄罗斯联邦政治形势之主要特点是:直至8月苏联共产党仍起极为重要作用的原政权和管理体制被消灭,新政权体制及机制开始形成。这一过程在中央及各地区进行得不平衡,而且困难重重。在建立新政权机制的过程之中,俄罗斯联邦的新领导遇到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据苏联《苏维埃国家与法》杂志1988年第1期报道,1987年10月苏联学术界在莫斯科大学集会庆祝苏联民法学的杰出代表、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家В.И.谢列勃罗夫斯基诞辰100周年,纪念他对民法学发展的卓越贡献。谢列勃罗夫斯基于1887年11月14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医生家庭,1910年毕业于哈尔科  相似文献   

19.
苏联《文学问题》杂志自1989年第5期起公布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的文艺学博士名单(包括答辩人姓名、住址、论文题目、通过答辩单位等项)。本期公布了1989年批准的15位获文艺学博士的学者。他们是:А.Г.鲍里索夫[民俗学在摩尔达维亚文学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З.В.博茨瓦泽[革命前(1870—1921年)格鲁吉亚儿童文学评论的发展道路];Ц.В.吉加乌里[罗马文学中的科尔希达];А.М.侯赛因诺夫[当代苏维埃阿塞拜疆散文的发展趋势与问题];К.Л.达拉基扬[А.乔巴尼扬及国外亚美尼亚文学的发展问题];В.А.基拉科相[1890—1900年亚美尼亚西部的诗歌];Е.А.科斯秋欣[描述动物的歌谣类型及形式];Г.А.洛米泽[19世纪格鲁吉亚文艺评论和美学思想中的戏剧理论];М.К.纳延科[苏维埃乌克兰散文中的抒情浪漫风格流派];Н.Н.彼得里奇[普希金散文的发展途径];Н.Н.普尔采拉泽[古代阿拉伯诗歌中的象征模式];М.С.萨吉扬[拉斐尔·帕特卡尼扬的生平及创作];Л.В.西多尔琴科[А.蒲柏的创作与17—18世纪前25年英国启蒙古典主义的形成];В.М.塔马欣[肖洛霍夫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У.图伊奇耶夫[乌兹别克诗歌中的阿鲁兹韵律体系]。  相似文献   

20.
据《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通报》1983年第3期报道,1982年11月在苏联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举行了“西伯利亚民族的历史发展”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西伯利亚民族自治区和地区的科研机构、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负责人、党和苏维埃机关的领导人。会上讨论了十月革命前和现阶段西伯利亚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讨论了民族国家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