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西方,抒情诗已经成为诗歌的基本形式。西方现代抒情诗去除了传统格律之后的音乐性问题,十分引人注目,至今悬而未决。现代西方诗论关于诗歌声音、音乐性的问题讨论总与诗歌意义的讨论密不可分,论述的角度围绕作者、文本、读者三个方面展开。从作者的角度来说,节奏是先于意义的;从文本角度来说,声音与意义是相互制约的;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读者接受的是意义影响下的声音效果。西方现代诗论关于声音与意义的讨论,发现了诗歌的音乐性从传统的韵律系统逐渐走向心灵的内在节奏,从而证实了西方现代抒情诗的音乐性正在向意义层面上渗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现代派诗歌理论是中国新诗理论史上的一次高峰。以梁宗岱、戴望舒、施蛰存、金克木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批评家在新诗理论建构上有着明确和自觉的追求,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主张不仅表达出强烈的审美现代性特征,还在对中国早期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理论的一次次否定、超越中完成了自身的华丽转身。凭借这种革命性思维方式,中国新诗的理论建设才第一次真正指向了诗本身,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现代品格,进入到一个较为成熟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王泽龙 《人文杂志》2004,(5):125-134
论文较系统地阐述了 2 0世纪 30年代现代诗派象征意象的暗示能与朦胧性、意象的全感官性等意象诗论 ;京派的契合论、意象与情趣论、意象显隐论、灵感生成论、意象联络论等意象诗学观。探讨了 40年代七月诗派的具象化的感觉论、体验意象论等意象主张 ;九叶诗派的意象的诗质化、智性化、意境化、凝定论等意象诗学观。并分析了 30、40年代意象诗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理论著作《诗论零札》中,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派诗歌的核心,是情绪二字。诗的内容是表现诗人的情绪,诗的外在形式也决定于情绪,诗歌中意象的罗列也是以文字来表现的情绪的。情绪在现代艺术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诗人的世界观,也是诗人的创作追求.中国现代派诗人在作品中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一方面亲近自然,一方面躲进个人的情感世界,在个人的爱情世界中自我麻醉,寻找慰藉。这一派诗人的作品既有很强的感染力,更易对人们的情感进行熏陶。如何正视作品中的消极情绪,把握作品中的自我情感的宣泄,因此,在这类作品中的情感教育显得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30年代现代派的诗艺来看,显然是和中国早期象征派诗歌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的。当年《现代》主编施蛰存函致望舒:“有一个南京的刊物说你以《现代》为大本营,提倡象征诗,现在所有大杂志,其中的诗大都是你的徒党。”任钧认为“现代派”的名称仅与《现代》杂志有关,他们实际上是象征派。事实上,现代诗派也和李金发一样,都是推崇法国象征主义的,只不过象征诗派并没有完整把握西方象征主义的真正精髓,也没有把象征主义与中国民族生活很好结合起来,因而创作的象征诗更多地停留在外部形式与技巧的模仿上,其艺术成就不能说是很大的。特别是其晦涩、神秘、看不懂的弊端,大大地败坏了象征诗在读者中的声誉。正如杜衡所说的,“我个人可以算是象征诗派的爱好者,可是我非常不喜欢这一派里几位神秘意味的作家,不喜欢叫人不得不说一声‘看不  相似文献   

6.
夏腊初 《江汉论坛》2004,3(8):84-86
西方象征主义和意象派都强调意象在诗歌表现中的作用,其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理论的缘起、哲学基础、美学渊源、诗学主张、理论品性及成就影响等方面对两派诗论进行较全面的比较辨析。  相似文献   

7.
申红义 《中州学刊》2006,(4):194-197
上博简《孔子诗论》呈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理论特色,它强调的是诗在处理内政外交时作为一种特殊语言所具有的交流功能。《孔子诗论》中所论述的《诗》的内涵和《左传》中《诗》在“达政”、“专对”时所体现的内涵基本一致,它和现代文艺学常用的评论方式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卫湘 《船山学刊》2003,(2):123-127
戴望舒的诗歌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双向催生、共同化育的结果,前者使戴望舒的诗歌获得了超越传统的现代品质,后者则使戴望舒极具现代感的诗篇拥有一个传统文化的深广背景。在这个背景上,屈原《楚辞》描下了浓重的一笔。一、语词和意象的吉光片羽现代诗人戴望舒在运思立象时对屈骚的语词意象多有借鉴。最典型的是他的名字,这是关于诗人与屈骚联系的一个最直接的例证。诗人原名梦鸥,“望舒”是他在开始文学生涯后为自己取的笔名。《离骚》便是这个笔名的渊源所在:“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不仅戴望舒,当时与戴望舒、施蛰存…  相似文献   

9.
论戴望舒与中西诗歌文化李怡(西南师大中文系)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戴望舒的形象包涵着一系列有待清理的异样因素。一方面,他以《诗论零札》建构了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纲领,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着“散文入诗”的新路,从而突破了新月派唯格律是从的僵硬模式,他尽力译介法国...  相似文献   

10.
现代格律体是相对于古典格律诗体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传统格律体也不同于自由体,而是兼顾二者的特点。现代格律体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因素,表现出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是现代诗人立足于民族本位的文化观在诗学上的体现。传统文化对现代格律体的影响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使现代格律体呈现出与传统诗歌相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上博简《诗论》以其涉及中国古代经典最核心的部分,受到学术界的特别关注。自20世纪发现《诗论》后,新世纪以来的研究已历经14年。《诗论》研究在篇题、作者及竹简形制,竹简编联、拼接、复原,《诗论》字、词及相关《诗》篇名考释,《诗论》与《诗序》的关系,《诗论》与学术史、经学史、思想史、制度史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丰硕,异彩纷呈。笔者认为,《诗论》与《诗序》的相关研究空间仍然巨大,是最富挑战性的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学术界为此共同努力。《诗论》文本复原、字词考释等基本释读难度极大,学者对此应有充分估计。如果在基本释读没有确认的情况下展开综合研究,难免沙塔之虞。  相似文献   

12.
《诗·采葛》篇的诗旨历来颇多迷惑之处,今得上博简《诗论》第17号简的启发,可以有较为深入而明确的认识。此诗所表现的主题,《诗论》将其纳入人伦之道进行评析,从中也可以窥见先秦时期儒家理论中的夫妻观念的一些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创作主体、画作本身及鉴赏效应三个方面的分析,指出诗的品性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晁福林 《东岳论丛》2005,26(5):124-131
《诗·齐风·猗嗟》篇为孔子所重视,上博简《诗论》两次提到此篇加以评析和肯定,即是明证。《猗嗟》一诗的史事涉及到春秋前期鲁桓公被杀于齐这桩公案。历代大儒研究此诗时多表现出对于鲁桓公夫人文姜的强烈敌忾情绪。分析这桩公案,对于说明孔子赞美《猗嗟》一诗的原因具有直接作用。上博简《诗论》的相关评析,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孝道观念和家国观念的一些细微之处。  相似文献   

15.
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考释了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有关《关雎》七篇的记载,指出:《诗论》之“ ”即孔子,简文主要是孔子之论;孔子与毛《序》论《诗》都强调礼义教化,其论《关雎》《甘棠》《燕燕》之义或相同,或相合,但论《 木》《汉广》《鹊巢》《绿衣》却各不相同,很难从《诗论》简文里找到毛《序》为子夏所作的直接证据;简文对好色、求福、有爱、有恶、溯本的“民性”,看不出有明显的否定倾向,强调的是利用,是“反纳”和“喻”。  相似文献   

16.
黄昌年 《船山学刊》2006,(1):108-110
在对严羽《沧浪诗话》的评论中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即认为严羽的诗论旨在“提倡复古”。这是很值得商讨的。我以为,《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以悟论诗,推尊盛唐,以为师法,其主旨不在“提倡复古”,而在于反对江西诗派的流弊与提倡一种新的诗论标准。  相似文献   

17.
九叶诗派作为“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其诗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新诗戏剧化”的倡导,主张诗从艺术观念、思维形态到语言结构均呈现出鲜明的戏剧性特点;认为现代诗的核心元素已从情感变为经验,只有富于暗示力的文学经验才足当诗的反映对象与表现内容;提出诗歌抒情的戏剧效果主要指表现上的客观性与间接性,并介绍了里尔克式、奥登式、诗剧形式三种模式;强调对语言的二度规范以创造陌生化美感,注重意象的深层蕴含及通过意象运行来形成诗境.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诗人和诗论家的毛翰,根本就不被西方的时髦理论和创作牵着鼻子走,甚至是完全拒绝西方的现代、后现代思潮的,尤其是其诗论,无论是国内向度还是国际向度,均特别彰显了个人立场和中国身份。从他选析的《历代帝王诗》以及诸如《帝王诗、帝王气象及专制情结》、《民国首脑们的诗》以及《诗祸余生石天河》等一系列笔锋犀利、鞭辟入里、充满锐气和才学的重要文章,其从诗歌介入历史,未必就是为了颠覆权力关系。其《诗美创造学》、《歌词创作的原理与方法》特别醒目的是,因为其是诗人出身,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中便随处可见其相当浓厚的经验色彩,是随手拈来和谈笑风生之中的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诗论》是我国最早的孔门论《诗》文学思想著述,其与儒家哲思一脉相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通过《诗论》第一简的"提纲"之言,以关键词为逻辑引线的论《诗》言路,以及《关雎》七篇之《诗》评这三条论《诗》脉络,可以看出,在看似松散的孔门《诗》论背后,儒家之"仁"一以贯之。这一研究,一方面可以填补相关空白;另一方面,可以将《诗论》提升至哲学高度,为其语内、语际新诠释开辟不同视野。  相似文献   

20.
上博简《诗论》简中关于"知言"与"不知言"的相关评析,可以使我们看到孔子对于《诗.大田》与《墙有茨》篇的深刻理解。关于这两首诗的意旨,前人多有不同的解释,得《诗论》的简文不仅可以化解相关歧义,而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