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易>中,"生生"之"道"意指"援天道证人事"之道和"阴阳"之道;"生生"之"德"重在指导人生价值的取舍;"生生"之"情"具体是圣人的忧患之情和常人的人伦之情;"生生"之"境"的具体化为"时"、理想化为"境界",这四个方面相依相成,构筑了<周易>有道可依、有德可彰、有情可显、有境可待的"生生"的生命哲学观.  相似文献   

2.
"生"字的背后隐藏着一切认识论、知识论、本体论或存在论、生态论哲学的最高机密。生的哲学、生生的哲学的意蕴非常丰富。是"生",让我们存在,让世界活脱脱地在我们的面前呈现,让万物是其所是而成为它最本己的自身。作为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生生"把物的存在及物的运动的最基本特征与最内在的秘密都包容了进去。离开作为它存在的基本条件的"生生",物不可能形成它的整体感。天道即生道,或物道、人道。物的存在通过生生而使它自身不断创新。每一个物的内部、每一个物与他物之间都广泛地存在着生态,物的存在本身就是生态化的结果。人活世间,每一件小事、每一个俗物都是属于我的存在,体现着我的关系,构成了我的小生态。道德学与生态学也可以被整合到一起。  相似文献   

3.
生命之网与生态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命与所有非人类生命物种组成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和正义共同体。在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存在着公正地对待非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生态正义之责任。由所有生物共生形成的生命之网则是产生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环境利益的根源。在生命之网因人类各种活动的破坏而面临瓦解的危机情势下,人类如何与非人类生命实现共生,是维护生命之网的完整,从而保障生命共同体整体利益的一种首要的和最根本的生态正义。以共生为基础的生态正义对人类环境正义的实现也具有根本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明迪 《理论界》2022,(5):37-44
儒家主张道德修养是持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这使儒家修养论呈现目标高远、始终在求“道”路上的特色,这一特色正是建基于《周易》“生生”思想之上的。“生生”即阴阳转易、化生万物,是天道之运行,具有孕生万物之德,这一德性赋予天道以至善性与恒久性,并通过天人会通,下贯至人道,使人得以继善成性,在道德修养领域同样体现为至善性与恒久性的特征。“生生”为儒家道德修养论提供了本体论层面的依据,使道德修养不拘泥于具体的行为规范而获得超越性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5.
受神秘的生殖崇拜文化影响,《周易》美学尚“生”,推崇“生生”.所谓“生生”,即孳生不绝,繁衍不已.《周易》之学六十四卦的演变就是一个阴阳间化生化合的自然“生生”流程.宇宙天地就是一个“生生”的有机整体.“生生”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变,化生化合,此即为“易”.“易”为“生生”.“生生”即生命的绵延.生命绵延的根源在于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动.《周易》这种强调“易”与“不易”,以生生变易为恒久之道的审美意识正好体现了中国美学求新务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柯布教授认为,怀特海把哲学视为宇宙论和形而上学,对哲学作综合性研究,并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科学基础,这是哲学发展的新形态和新阶段。怀特海坚持现实存在本身即有价值的内在价值观,坚持世界万物内在相关,宇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这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柯布强调中国应该寻求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新途径。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新的文明形态。美国政府追求的是可持续利润的增长,只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才有可能率先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  相似文献   

7.
论生命共同体中的伦理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正义是生态伦理学中较晚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和研究视角,它主要关注人类社会内部如何实现环境权益和环境责任的社会公正问题。但环境正义没有对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生存的生态正义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因而需要从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野深究伦理正义。人类对自身的环境正义和对非人类生命的生态正义需要加以有效地调解,其调解的基础规则就是作为公平的正义与作为共生的正义。  相似文献   

8.
“生命共同体”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的全新理念,它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判断,又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性与整体性的现实肯定。“生命共同体”一方面是从生命的有机性、生成性、活动性和系统性来描摹人与人的对象世界的,超越了人与自然对立二元思维对自然或人的单一肯认;另一方面更是基于社会历史的现实与中华文化的优秀理念表达出来的全新生态哲学理念。因此,“生命共同体”既是生命反思生态问题中的哲学理念,强调从生命视野出发去考察生态问题;又是追求生态和谐的实践理念,强调自然内部各要素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建三者的有机统一;更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以实践作为构建原则,以具有“生命”属性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对象,以共同体的方式,为解决当今人类生态问题以及实现生命繁荣所提出的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9.
生命自我超越是中西哲学的一大主题。西方近代哲学对主体性和超越性的建构使人类自我超越的归宿漂离宗教,尼采超人哲学力图使人类价值理想从天国的彼岸回到人间,克服了近代哲学生命终极关怀的超绝性和神秘性,从而与中国儒家哲学通过伦理方式沟通人的理想境界与现实世界层面来实现道德的真我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尼采和儒家哲学的先验唯心主义立场和专制等级主义情结,使其生命超越论陷入空洞并不失反动之嫌。马克思所阐明的在“自由联合体”中的“自由而全面的人”真正地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达到了真正的善、生命的终极价值,从而形成了对“超人”价值论和“圣人”境界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穆宝清 《江海学刊》2015,(2):195-200,239
在贡布里希看来,黑格尔的艺术史观是一种大写的艺术史观。西方艺术研究领域长期受其影响,助长了艺术研究中的体系崇拜,阻碍了人们对各种艺术现象和作品的具体理解,不仅从根本上阻碍了艺术本身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纳粹主义思潮的滥觞。贡布里希深受德国教化传统熏陶,对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极度厌恶,因此他倡导从个人主义的角度,通过发现和解释艺术中的技艺及形式问题,取代大写的艺术,从而消弭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影响力和潜在危害。探讨贡布里希与黑格尔的艺术史观对目前学术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易传》“生生”学说对中国新哲学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有两种精神相对峙,一种是刚健的,一种是柔顺的。《易传》"生生"学说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刚健精神。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哲学建设以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张岱年的综创论、方东美的生命哲学、张立文的和合学均在继承《易传》"生生"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各具特色哲学体系,展现了中华文化刚健的创造精神,指引了中国哲学重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魏晋玄学的核心问题,虽然历史上人们做出了诸多努力,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儒家生生伦理学从两个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证明,一是道德根据的证明,二是道德境界的证明。所谓道德根据的证明是说,无论是生长倾向还是伦理心境,都源于自然,以此为基础的道德行为也是自然的。所谓道德境界的证明是说,道德达到一定境界后,完全可以祛除执着,在自然而然中成德成善。"道德即自然"不代表道德不会出问题,但借助仁性和智性的辩证关系,可以纠正这些问题,重回自然。重新讨论道德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在更高层面上审视儒家与道家的关系,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方东美的人生境界理论洋溢着昂扬的情感基调和生命理趣。他通过对生命本体论的大力阐发,将柏格森、怀特海生命哲学与《周易》"生生"哲学相融贯,构筑了以"生生之德"为中心意旨的宇宙境界蓝图。在彰显中国境界哲学的特质,拓展境界理论的内涵,提升人的生命理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但是这样一种玄妙的理想和言说,并不能解决真正的人生问题。其境界理论多属思辨性的构想,缺少实践性、动力性和历史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精神突出地体现为对生命意识的诉求与对“本真”生命域的推崇。中国传统美学总是借助审美活动以促使人融于天地化育之中,致使人生诗意化,以塑造完美的心灵与圆融的人生。因此,中国传统美学把肯定人生、把握人生、以构成更高人生境域与“本真”生命域和审美域作为审美活动的极致,把构建和熙融洽、雍容圆润的人生作为最高审美之维。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乐生,体证生生,力图在“本真”审美域的达成中成就真善美的统一,熔铸光明的人生和还原自由任运的生命态势,视宇宙自然为可居可游的心灵家园,以圆融无碍之心于平常生活中体悟天地大化,乃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15.
陈燕 《社会科学家》2012,(7):111-114
当前,我国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和贬值,是因为我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导致了生命价值体系的缺失,道德人格培育体系的缺失,生命意义认知体系的缺失.而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儒家哲学被边缘化,正是这些“缺失”的历史根源.儒家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生命哲学.它是对人的生命存在或者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它确立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体系,甚至把生命提升为宇宙世界的本原和本质;它对生命价值的把握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悟”.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仁”,仁者爱人,具体表现在如何处理天人关系、群己关系和身心关系上;儒家生命哲学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价值观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相似文献   

16.
"生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它最早在《周易》中被系统地阐述。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言"天道生生",其实是立"人道",要求人间的"盛德"、治世的"大业"应该坚持"恒久"、持续的精神。这一观念对当今世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17.
人文、生态的关系,首先是其自身的生成关系.在中国,“天文-地文-人文”是一体性的;西方则不然,我们所熟知的人文主义是以文艺复兴为基础的人本主张,即一切围绕“人”的原则;生态亦然.对我们而言,它是一个历史不长的舶来概念,并迅速窜红;而在“生态危机”下的各种生态问题,根本上说也与“以人为本”有关.文章认为,我国古代的“生生”概念虽不能与生态边界重叠,所包容的意义和意思却更大,更积极,更符合我国传统的知识体制.它更完整地体现我国的人文与生态的意思,窃以为对当下的生态危机具有治疗作用,故竭力彰扬之.  相似文献   

18.
儒家关注并肯定生命的价值与可贵,但更看重"仁",主张"践仁知天",通过"以道制欲"、"泛爱众而亲仁"等达致与宇宙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施韦泽依据人与万物的普遍联系,肯定一切生命的平等存在,提出敬畏一切生命的伦理主张。尽管儒家与施韦泽思考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的角度不同,"仁"与"敬畏生命"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他们都强调对人生命的尊重和关爱,都彰显了人的道德生命和崇高精神境界,这对于越来越"物化"的现代人能够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克宾 《中州学刊》2012,(1):114-118
"生生"是易学的基本宇宙情怀,也是儒学生命哲学的理论基调,它在理学宇宙形上学和心性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复卦是理解大易生生之德的切入点和关键。朱熹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深化了复卦所蕴示的阴阳消息之道,将天地生物之心普遍化,并揭示了阳善阴恶观念下的心性修养之道,将天地之生理落实于心性功夫之中。尤有进者,朱熹又将仁与天地生物之心相结合,构建起生—仁—理三者的一体互融,仁既是天地生生之理,又是人之本心,实现了天人之间存在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生命观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需求和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一以贯之地关注和回答着人的生命的本质、价值及意义实现过程,且内在于马克思的整体思想体系之中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以自身内在逻辑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一览无余地揭开了西方非理性生命哲学的家族漫画,在生命本质论、生命过程论以及生命价值论这三重维度上均实现了对西方生命哲学的实质性超越,充分彰显了马克思生命观的理论活力、实践意蕴和时代价值,进而指导人们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之维中现实地安身立命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