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丸山真男是战后日本著名的政治学家、思想史专家和思想家。二次大战后到60年代初,是他最为活跃的时期。他纵横驰骋于日本政治、思想、历史、文学艺术等众多研究领域,以其丰富多采的著述活动,在宣传自由民主主义思想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日本学者古田光评论说:“倘若不谈丸山真男及其思想,则无法沦述战后日本思想史。”显然,研究丸山真男,对于了解战后日本思想史和加深对日本问题的研究是有意义的。目前我国对战后日本思想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丸山真男还没有专文做过介绍。本文着重评述和探讨丸山真男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2.
现代日本最重要的思想史学家之一丸山真男在战后初期围绕民族主义的一般理论与日本民族重建的现实课题写作了大量文章。在其中,丸山真男指出民族主义运动的精神动力之一是非理性的民族情感。如果任由这种民族情感不断膨胀,民族主义将会变质并最终堕落为帝国主义。因此,民族主义必须借助民主主义的力量化解民族情感的狂动,完成"民族主义的合理化",并最终获得理性的自我治理精神。丸山对民族主义内在非理性要素的警惕直面了现代性的危机,其"民族主义的合理化"呼吁,不仅是战后初期的日本,也是整个现代世界的思想课题。  相似文献   

3.
丸山真男(1914—1996)被称为"战后日本最著名的思想家",他从青年时期到晚年一直都非常关注社会主义。尽管在座谈会等场合频繁提及社会主义,但他并未就自己的社会主义观有过完整的论述。本文以丸山的谈话和回忆录中的发言为素材,按时间顺序梳理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以考察过去丸山论中未曾关注到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以下三个断面来阐明丸山社会主义观的变化轨迹:1928年普选时丸山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关注,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以及罗莎·卢森堡和格奥尔格·卢卡奇等人的作品之间的思想联系,以及1960年初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王超 《日本学刊》2020,(4):129-150
现代日本最重要的思想史学家之一丸山真男在战后初期围绕民族主义的一般理论与日本民族重建的现实课题写作了大量文章。在其中,丸山真男指出民族主义运动的精神动力之一是非理性的民族情感。如果任由这种民族情感不断膨胀,民族主义将会变质并最终堕落为帝国主义。因此,民族主义必须借助民主主义的力量化解民族情感的狂动,完成“民族主义的合理化”,并最终获得理性的自我治理精神。丸山对民族主义内在非理性要素的警惕直面了现代性的危机,其“民族主义的合理化”呼吁,不仅是战后初期的日本,也是整个现代世界的思想课题。  相似文献   

5.
战后的日本社会学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在日本社会学的战后史上,福武直教授处于主导的地位。在战后的日本社会科学界,福武直的社会学可以与丸山真男的政治学、大冢久雄的经济学齐名,他和清水几太郎、日高六郎等社会学家代表了战后的新社会学,他是日本社会学新生和重建的旗手。福武直1917年出生于日本冈山县,1940  相似文献   

6.
盛邦和 《日本学刊》2002,(3):110-122
丸山真男接受西方现代化理论 ,对什么是现代化的表述 ,与西方语境并无两致。他与国粹、国学者都保持不小的距离。然而他对现代化论中的“西方中心说”显然抱怀疑的态度。他提出“历史古层”的史学观 ,采用精神考古的方法 ,以丰足的资料描述现代化在日本固有文化中“自行”演化的历程。不过 ,丸山在学理思想上依然对西方科学技术、民主制度、理性思维表示热忱的欢迎。工具、制度层面的西学论与文化层面的传统论的结合是丸山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丸山真男的"主业"与"副业"是有内在关联的。丸山的思想世界由三个领域构成:"着眼于明治维新近代的一面,以及德川社会中近代要素的成熟"的相关研究;寻求"一般被看作是对日本精神构造和日本人行为方式缺陷、病理的诊断"的一系列研究;探索日本人思维构造的"原型"(决定了日本在接触外来思想时的应对模式)的研究。这三个看似不同的研究领域并非是零散不相关的,而是作为整体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在丸山的思想世界中,他的第一、第二个研究领域主张由"近代的人格"支持作为"永久革命"的民主主义,以此来变革现实,而他的第三个领域对执拗阻碍这种变革意识的日本人精神的"古层"进行了冷静透彻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丸山真男,1914年生于日本大阪。父亲是著名的政论记者丸山干治(1880-1955年),曾在《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等报纸的时事评论专栏任主笔。丸山干治的朋友中有领导“大正民主主义”运动的长谷川如是闲,年轻的丸山真男通过与长谷川的交流受到“大正民主主义”和实用主义气息的感化。丸山真男就读于当时日本的第一流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在那里他受到新康德派的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的影响,并且师从于该校法学院教授、政治哲学家南原繁(1889-1974年)。丸山真男大学毕业以后就任该校法学院的助…  相似文献   

9.
施平 《日本学刊》2001,(1):151-157
最近,三联书店出版了日本著名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的名作《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1月版),该书由王中江先生翻译。而早在1992年,区建英先生就已经把丸山真男的福泽谕吉研究论文合成一集,以《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为题由学林出版社出版了。然而这只是初步完成了对于丸山学术著作的译介工作,更进一步地对丸山学术思想的研究仍旧是一个空白。在三联版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孙歌先生作了一篇名为《丸山真男的两难之境》的代译序。不过,该文基本是以文艺入手讨论丸山在文学领域中的研究,而在实际上,丸山真男一方面在广泛的学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察丸山真男"古层"论的提出过程,分析历史意识之"古层"思想的内涵,认为丸山提出的"古层"论是对日本思想中解构外来思想的某种共通模式的探究,并非国粹主义,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复古或保守思想;日本的超国家主义随着战败解体,而"古层=执拗低音"却依然持续,并阻碍着近代主体的产生.在今天,如何使"古层"思想融入全球化语境中,也许是日本从传统思想的深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丸山敏雄(1892—1951)是日本战后著名伦理学家,以创立“实践伦理学”和创建民间的伦理研究所而著称于世。特别是在他逝世后的40余年来,在他们事业继承人丸山敏秋和其他有志于研究和推广他的事业的日本伦理学家们长期努力下,不但弘扬了这一学说,而且扩大了研究所的活动范围,会员大增,声誉鹊起。从近年实际效果看,这一新伦理学以其对日本旧道德的根本弊病所持的独到见解,以及该所理论紧密联系实际,面向一般会员,重视普及工作,为许多社会人士所公认。这一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在提高会员的道德情操、稳定家庭、社会和发展社会经济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作用。1992年是丸山敏雄诞辰100周年纪念。本文拟将丸山敏雄的主要学说和伦理研究所的活动,作一简介和评述。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战后改革",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重建、复兴和再度崛起。"战后改革"在政治上的核心成果是制定了以自由民主、和平、人权为三大支柱的和平宪法,并以此作为日本政治的基石。本文采用历史学的研究视角,以"大正民主主义"为切入点,通过聚焦这一时代的代言人吉野作造的思想与实践,透视"大正民主主义"与"战后民主主义"的历史脉络,揭示"战后改革"中的本土历史经验与外来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对"战后改革"成果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岩波书店战后四次刊行的《岩波讲座日本历史》系列近现代史部分为例,从史学史的角度,考察了20世纪60、70年代乃至90年代冷战结束至今,日本史学界近现代日本史研究从"日本帝国主义史"转向"日本帝国史"的范式变化轨迹。这一过程与战后日本史学的整体发展阶段基本对应,反映了具体时代背景下日本历史学者的问题意识、方法论乃至价值观。如何理解和把握战后日本史学界近现代日本史研究范式转换的内在逻辑,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略论丸山真男的日本思想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学者丸山真男在日本思想史研究上的重要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以荻生徂徕为主要解剖对象,深刻分析了日本德川时代中“近代意识”的特殊萌生过程,其二,系统研究了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阐述了其思想及其方法的现代价值;其三,发掘了日本历史意识的“古层”,揭示了日本思想史中所隐藏的秘密(个性)。  相似文献   

15.
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伟 《日本学刊》2004,(3):98-109
日本作为东方国家 ,具有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 ,“家”制度在日本起主导作用 ,家庭是老年人援助系统的核心。日本老年人生活所必需的资源和援助基本上都是由家庭来保障的 ,战后的相关法律也鼓励人们进行家庭养老。但是随着人口少子化、老龄化的进展 ,日本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一、1945年后政治学的状况1946年,日本政治学的先驱之一丸山真男在一篇题为《作为科学的政治学》的文章中写道:“政治学在日本没有值得恢复的传统,一切都依赖它未来的发展”。他认为,政治学是否能象美国和英国那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国民有无独立和公开地研究政治活动的自由。如果政治学和政治活动在概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右翼”一词修饰、限定“历史观”,把“右翼历史观”作为一种史学思潮来看待,这里的“右翼”并不代表存在于日本社会的政治势力或实体组织。右翼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否认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这一史学思潮在战后随着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动而时起时伏,制约着日本与中国、韩  相似文献   

18.
伊藤虎丸和竹内好对日本反省和批判思想是一致的.伊藤虎丸继承了竹内好强烈的现实感和反省意识所构成的主体精神的自觉,对鲁迅及其中国现代文学的思考,是立足于对日本近代化的反省与批判上,包含着对历史的深刻认识.与竹内好不同的是,伊藤虎丸是从对战后日本现实问题的反省开始他的鲁迅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也是对"战后民主主义"的再确认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9.
扬雄评司马迁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丁 《求是学刊》2007,34(4):128-134
扬雄作为汉代思想家,他对司马迁评价甚高,将其与孔子相提并论,但他并非完全赞同司马迁的观点。扬雄评价司马迁的意义在于:其一,扬雄标举司马迁在史学上的突出地位,实际上是公认其在史学的独立性,将史学与儒学并列起来;其二,他评司马迁"爱奇"、"多知"而"杂",首先是抓史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批评的标尺,在传统史学领域具有代表性,也反映了司马迁史学的丰富性及其思想的特异性;其三,他评司马迁《史记》"实录",注意史学之记事行文的最基本问题是很重要的。但仅以"实录"而称"良史之才"失之片面,应当加上史学思想;只有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好,才可谓"良史之才"。扬雄的看法与评论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97年,加藤典洋以"战败后论"为题,提示了日本"战后"话语的延续,揭示出战后日本社会的"扭曲性结构"。1998年,江藤淳撰写《二次战败》一书,指出日本面对美国再度经历一场"战败",如何脱离美国、谋求自身独立成为日本反思与批判战后自我的重要问题。2013年,白井聪提出"永续战败论",将日本"战败"上升到国家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层次,突出了日本面对"战败"的逻辑悖论与病理构造。2015年,绪形康以日本与中国为对象重提"二次战败论",就面对走向复兴的中国,日本将走向何处、将如何与中国交往进行了阐释。审视"战败后论""二次战败论""永续战败论",其背后潜藏着"自我—他者"的二元性的对立、对抗的思维结构,突显了战后日本"不可再败"的话语结构与强化国家主体意识的自我认识,同时也昭示出日本的对外认识之中始终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的全球化或地缘化的思维结构,或将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产生根本性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