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日本德川幕府的土地制度为等级领主制,亦称为"石高分封制",这种土地制度改变了中世以来多重土地支配隶属关系,是以领主农民间的阶级关系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制.它通过检地将土地生产力表现为"石高",明确了农民保有土地的担税责任.建立起幕府一大名一农民间的统治、被统治关系.德川幕府的领主及其家臣武士团整体离开农村,集中于城镇,他们的生活来源基本依靠农民交纳的地租,小农经济是德川幕府幕藩体制的经济基础.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到德川幕府统治的稳定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该文试从语源学的角度对“百姓”一词的词义发展作以勾勒。“百姓”一词的核心语素为“姓”,而姓在周以前就是族的标志。因此 ,“百姓”的最初义当为“百族”、“百族长”。在战国以后 ,随着有姓贵族的没落 ,姓不再起区分阶级的作用 ,“百姓”亦从代指贵族的百族长而转指一般民众  相似文献   

3.
西欧中世纪中期(11~14世纪)和日本12~16世纪时期,就封建制类型而言,同属封建领主制。本文就二者在政治制度.上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 一、在国体方面的异同 国体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二者在国体方面的共同点有三个。 一是封建领主阶级管理国家。11世纪在西欧范围内已完成了封建化,封建领主制最终确立,以国王为总代表的封建领主阶级成为封建国家的领导者。在日本, 11 85年最大的武士集团关东源氏,消灭了平氏,控制了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镇仓设立将军幕府,开始了武士贵族即封建领主阶级专政的新时期。 二…  相似文献   

4.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模式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效果。为了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从我国国情和社会转型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选择有限集权模式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是有限集权模式的制度性依据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按照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形成.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单一制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着地…  相似文献   

5.
司法体制在国家纵向权力安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个国家宪政框架中的权力结构存在线性式、宝塔式和网络式三种理论模式。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网络式结构特征。联邦制和司法权在联邦制国家的权力结构中形成了立体宪政结构。联邦制中的司法权结构模式可以分为美国模式的"双轨交叉式"结构和德国模式的"多支汇总式"结构。这些对中国解决"司法权地方化"问题的司法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谈“锁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谈“锁国”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赵德宇在日本近世史中,“锁国”是至关重要、且最为人所熟知的用语。《角川日本史辞典》“锁国”条目的释文为:“为确立、维持江户幕府的权力而采取的对外封锁政策。……通过1639年禁止葡萄牙船来航的锁国令,最终完成锁国。由此,除...  相似文献   

7.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流行由朱子学宣扬的政治制度"天造"学说.之后日本又出现了后期水户学对"君权神授"观念的宣传,将制度和权力"天造"的学说推向了极致.但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社会剧烈变化,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起源学说也发生了转变.徂徕学提出了"人为制作"的学说.近代早期的日本思想家们受徂徕学和西方近代化政治学说的影响.探索了有关国家权力起源的各类学说,并明确否定了流行千年的政治制度天然形成或君权神授等观念.  相似文献   

8.
一绪言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禁止日本民众出航海外。但是,在日本沿海航行中的船漂泊海上,在各地流动,得以不时了解到外国的情况。日本漂泊民停靠的主要国家是中国,记  相似文献   

9.
日本经历1853年"佩里叩关"事件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德川幕府的独裁统治发生动摇。天皇与尊王倒幕派地方强藩及下级武士相互利用、相互借力,推翻幕府,实现了"王政复古"。此后展开的"维新"经历了政府内部近代派与守旧派以及近代派中渐进派与激进派的激烈斗争,天皇的"裁断"对于明治日本治国理政方针的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皇权的复辟,结束了幕末日本分崩离析的社会状态,而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入手建构的近代皇权,则为国民统合提供了现实有效的轴心。可以说,天皇是明治维新的最大赢家,皇权是日本走向近代的重要支撑点。  相似文献   

10.
大名是指江户时代的诸侯而言,后也指江户时代之前的地方上有实力的武士土豪。14至15世纪守护成为一国或几国政治、军事、经济的组织者,为与镰仓时代的守护相区别称守护大名。其基本内容是,守护出身或从在地领主中上升的大土地领有者,通过在地领主控制农村自治共同体,集中了地方统治权;更从室町幕府手中分得越来越多的统治权,并且力图操纵幕府,从而建立了既不同于律令制时代,也不同于镰仓幕府时代的封建割据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中世都市尤其地方城下町类型都市的研究,很受学者重视。《战国城下町研究》(大明堂,1985年共352页)一书著者小林健太郎,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很早就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在方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此书便是著者一系列研究成果的集成。全书分为序章、一、二、三部和终章五部分,标题分别为:“战国城下町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进程”、“国人领主级的城下市町”、“战国大名级的城下市町”、“战国时代~近世初期的地方中心居民点”和“战国时代城下市町与领国地域结构”。  相似文献   

12.
德川早期日本兵农分离政策的实施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兵农分离是日本社会从中世向近世转化过程中,统治阶级的上层为确定和巩固幕藩制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一项政策和措施。兵农分离过程最早可追溯到天正16年(1588年),当时丰臣秀吉颁布的《刀狩令》,将武具与农具加以严格区分,规定百姓只能持农具,子子孙孙专事耕作,持武具则为武士的特权。①武士阶级从此作为统治阶级从百姓中分离出来,职分、名誉意识也得到了强化。②天正19年(1591年),丰臣秀吉又颁布身份法令--"定",规定:严禁武士与贱民获得叮人与百姓的身份(第一条);百姓不准弃农经商(第二条);不得到主人允许家臣…  相似文献   

13.
城下町是日本封建城市中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类型。从战国后期到江户时代,它遍布日本,垄断大部分的工商业活动,排挤其它类型的城市,形成了日本城市发展史上的城下町时代。一、城下町的形成和发展城下町是以领主城馆为中心,主要包括武士集居区域和工商业区域的封建城市。它起源于地方领主对基层市场的控制。在濑户内海地区,集中了家臣的领主居馆与周围市场的结合,大致是在十四十五世纪。但当时它们还未形成为一个整体,是一种具有松散联系的城下  相似文献   

14.
汉学是日本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本历史上,汉学经历了几次繁盛时期,当然也经历几次停滞期。本文试图以五山文学和江户时代之间空白期的中世后期为时限,在探讨这一时期的游历者的学问和文学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游历者和战国武将们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活动对于江户时代的汉学的兴盛以及江户幕府采用儒学作为官学产生了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4,(1):136-149
日本是个"特殊"而"古怪"的国家.笼罩在民主国家光环下的是传统的氏族政治原则.天皇制虽在政治领域失去了"硬权力",却在传统的文化领域拥有了至高无上的"软权力".近代国家神话的幻灭,使国家成为"恶",而被美国人改造后的国家因背离了日本民族熟悉的认知体系(国体)而显得陌生与苍白.国家的功能因被阉割而沦为"半主权国家",但"吉田路线"这一因祸得福的选择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使日本成为冷战时期的最大赢家.  相似文献   

16.
浅谈近代日本的国体-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日本垄断资本不仅与军国主义,而且与封建残余密切结合。  1878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成立及其相对独立的特权地位,标志着日本开始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大体是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它不是在资本主义形成之后,而是在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幕府时代的日本,是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封建武士领主掌握社稷权柄,形成了军事封建专制的统治体制。领导明治维新的中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握着国家的权力中枢,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残存着封建武士道和“军事立国”…  相似文献   

17.
日本"排污入海"的决策取向是在其主导、设计和构建的一个历史过程中孕育的,其决策权力是以关系本位为基础、利用过程中国家间关系"孕化"的。"过程构建"和"关系利用"的互动耦合及其演进,形塑了日本决定"排污入海"的生成逻辑。"过程构建"孕育了日本"排污入海"的决策取向,反过来"排污入海"的决策取向又塑造了过程本身,且呈现从"蛰伏的目标"到"公开的决策"的延展图式。从国际层面而言,日本决定"排污入海"的权力主要是在"日美同盟关系"以及"日本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关系"等主要网络平台中孕化的。当然,在国际关系网络平台中孕化出的日本决定"排污入海"的权力,并非是刚性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力,而是具有柔性的"软权力"。可见,关系就是孕化权力的平台,没有关系便没有权力。日本"排污入海"的决策行为,不仅折射出其在人类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选择的行为偏好,而且也是其决策本质与政治哲学的外化表达。  相似文献   

18.
《青岛画报》2007,(12):38-44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每部分都与人民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 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忧民生者民必爱之.十七大情系百姓,百姓情牵十七大.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已进入微利时期.百姓经济与微利时期有着重要的联系,微利时期的经济特征企业和个人投资积极性不高;投资微利迫使银行降低利息率;投资微利引起物价普遍较低;微利和低价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百姓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制约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微利时期,百姓的观念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在足利幕府统治时期,加入了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当时日本在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与中国不同步,使足利幕府与明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建交到断交、再到复交的过程。日本在文化上从曾经完全附属于汉文化圈逐渐走向独立,而在济上却因卷入东亚的钱货流通体系而导致对中国的依赖加强。在这一对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共同作用下,足利幕府对明朝的政策不时出现摇摆,在遵从华夷秩序的背后,隐藏着脱离华夷秩序的强烈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