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日本政治家对国家战略进行了相应调整。在理念上,实现了由"一国和平主义"向"积极和平主义"的嬗变;在体制机制上,逐步强化首相官邸的决策权,制定与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为推动国家战略转型做铺垫;在行动层面上,日本的防务空间逐步显现"本土区域—周边有事—俯瞰全球"的自本土向全球辐射的态势。安倍第二次上台执政后,承袭了既往的改革成果,集中在军事和经济领域践行协同并进的大国化战略,并在推动国家战略转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从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调整来看,日本依然面临着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纠结、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及开放性与封闭性的悖论等困境。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日本的政界重组与外交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金熙德冷战结束后,日本政界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动荡与重组,这势必对其对外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概括战后日本政治的基本特点入手,对这些特点在冷战后的变化及其对日本外交的影响作一分析和展望。一、战后...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以来,日非关系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以主办"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为契机,日本进一步调整并强化了对非外交.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走向政治大国进程中的迫切感与务实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非洲国家力量的壮大及各主要国际关系行为体对非洲能源与市场加剧争夺的现实.日非关系的发展也将对中非关系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特别是"九一一"事件以来,为适应国际战略格局和安全环境的新变化,日本对其安全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专守防卫"战略的内涵不断扩展,自卫队军事实力全面提升,以编制体制调整为核心的军事改革有条不紊地推进,日美同盟实现根本性转型,国内的核武装言论甚嚣尘上.为实现"正常国家"、"正常军队"的梦想,日本的军事战略和军事力量正处在二战结束以来又一次重大转型之中.  相似文献   

5.
简论冷战期间日本对外政策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论冷战期间日本对外政策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姚文礼冷战结束之后,日本为了迎接90年代的种种挑战并着眼于21世纪的发展,正在调整其对内对外战略。毫无疑问,今日之调整需要立足于昨日之基础。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回顾、分析冷战期间日本对外政策的演变,对...  相似文献   

6.
后冷战以来,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带来 了包括社会舆论和相互认识观念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应变化与碰撞。同时,舆论也 是体现国家意愿的直接决定因素之一。本文从社会舆论“三极模式”的分析方法角度,研究 了日本媒体对华舆论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政府决策与公众的倾向,认为日本对华舆论“倾向 化”与日本国民意识变化有相关性,也反应了日本政治在后冷战以来“总体保守化”的基本格 局。因此,本文对分析中日关系的现状与症结,以及中日双方调整对策提供了量化的材料 依据。  相似文献   

7.
邵冰 《日本研究》2003,(1):66-71
90年代以来 ,随着冷战体制的瓦解 ,围绕朝鲜半岛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本为了加强对朝鲜半岛的干预能力 ,尽快实现政治大国这一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 ,开始积极调整过去对朝推行的敌对政策 ,并与朝鲜进行了多次邦交正常化谈判。但是日本对朝政策在推进过程中 ,由于受到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其前景不容乐观。  一、冷战后日本对朝政策的调整   2 0世纪初期 ,日本用武力强占朝鲜并对其进行了长达 3 5年的殖民统治。二战结束后 ,作为大国势力争夺与利益分割的牺牲品 ,朝鲜半岛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国家 ,在此形势下 ,日本不仅…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日本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对外战略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日本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对外战略的基本走向浙江行政学院方柏华冷战结束以来,日本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也从根本上对日本对外战略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通过对日本自冷战结束以来国内和国际环境发展变化的分析,结合未来一段时期内日本国内国...  相似文献   

9.
战后初期的日本,上至天皇、政治家,下至文化精英、社会舆论,文化国家成为战后日本国家重建的理想社会形态而受到广泛推崇。在文化国家理念之下,强化文化外交以树立文化国家日本的和平形象,成为占领早期日本对外政策核心理念。但随着冷战的爆发,占领当局对日政策急剧反动化,文化国家理念在战后日本国家重建中地位也急剧衰落。这也折射出占领下的日本文化国家构想迎合占领改革的本质,决定了其昙花一现的局限性。尽管如此,占领下的文化国家构想,作为战后日本和平思想崛起的集中体现,给战后日本国家重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对朝政策的演变及其前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丁英顺冷战结束后,围绕朝鲜半岛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有利于缓和的巨大变化。朝鲜半岛问题成了东亚地区遗留的冷战遗产之一,其局势的发展时常牵动着周边国家的神经。不少国家都把调整对朝政策作为一个外交课题。正在...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美国学界对日本安全政策是否发生质的变化展开了争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建构主义学者对日本"反军国主义文化"的研究略占上风。他们指出,冷战后的日本安全政策在"反军国主义文化"的制约下不会发生质的变化。21世纪以来,新现实主义与制度自由主义的研究成为主流:前者认为,由于安全环境的变化,日本走向"正常化军事大国"的道路不可避免;后者指出,日本在安全态度上转向"国际主义",美国可以利用其在军事方面的主动性深化美日同盟关系。美国学界还着重从文化规范、公共舆论、选举体制、政党政治、政治体制等视角,探讨日本安全政策变化的根源。美国学界对日本安全政策变化的研究呈现路径多元、视角丰富等特点,但也存在陷入范式之争、忽视政治势力对公共舆论的逆向影响等诸多不足。总体而言,出于为自身战略利益服务的"实用主义"立场,并受缚于日本财力的支持,美国学界的研究缺乏全面的历史观,且受价值观的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2.
由日本著名电影人永田雅一发起、成立于1954年的东南亚电影节,不仅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也是美国在亚洲开展"文化冷战"的直接产物。通过研究东南亚电影节的诞生背景以及日美两国发起电影节的不同战略目的,可以管窥冷战初期日美文化外交关系的多维面相。通过分析东南亚电影节的战略定位及其影响,亦能看出战后日本政府与民间人士协力开展的"电影节外交"与其"重返东南亚/亚洲"这一宏观战略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然而,结合永田雅一的从业经历可以发现,这种未认真清理军国主义文化侵略思想遗毒的外交理想,很容易使电影节其他成员回想起二战时期被日本殖民的惨痛记忆,继而激起文化民族主义的"感性抵抗",最终导致冷战初期日本对东南亚开展的文化外交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3.
经济利益是日本在东南亚追求的主要目标,即获得资源和确保市场。然而,政治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在日本对东南亚政策中也是不容忽视的。日本对东南亚的政治"切入"是从冷战时期开始的,通过福田主义、东盟地区论坛和自由贸易协定等政治主张和平台进行加强和充实,又通过与印度支那国家的联系扩展其影响力,最后,通过"东盟+6"特别是"东亚共同体"构想的提出,试图进一步掌握政治主导权,并形成与中国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一、影响外交政策的国内力量的变化冷战结束至今 ,不仅由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引起了各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亦在蜕变 ,因此影响对外政策的国内力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 ,中日概莫能外。然而 ,中国与日本国内力量的变化又各有特点 ,需要具体剖析。冷战时期 ,日本国内对外交政策最具影响力的为三大力量 ,即自民党、官僚和财界。在“1 955年体制”中 ,三大力量共同进行外交决策 ,互相影响 ,达成共识。长期以来 ,自民党一党独大 ,其党首即自然为首相 ,尽管在野党也在对外政策方…  相似文献   

15.
在冷战后日本政党政治的演变进程中,民主党形成了"由官僚主导转向政治主导"的政策理念。民主党上台执政以后,鸠山内阁设置了国家战略室和行政刷新会议,并通过"事业甄别"与"国会立法"的方式来实施政官关系改革。在此过程中,民主党政权对运营机制做出了相应调整,但也显现了弊端。展望未来,民主党政权实施的政官关系改革具有历史延续性,改革成效将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并关联到民主党执政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冷战后日本政党政治的演变进程中,民主党形成了"由官僚主导转向政治主导"的政策理念。民主党上台执政以后,鸠山内阁设置了国家战略室和行政刷新会议,并通过"事业甄别"与"国会立法"的方式来实施政官关系改革。在此过程中,民主党政权对运营机制做出了相应调整,但也显现了弊端。展望未来,民主党政权实施的政官关系改革具有历史延续性,改革成效将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并关联到民主党执政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田庆立 《日本学刊》2012,(4):123-137,160
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变以冷战结束为分界,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70、80年代,由于中日两国国力相差悬殊,日本政界人士对中国抱有优越感、负罪感及对中国广阔市场的期待感,将中国视为"友好伙伴",为推行对华友好合作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冷战后,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政界人士在保持对华积极认知的同时,也逐步将中国视为潜在乃至现实的"竞争对手",陷入既视中国发展为"机遇"、又看做"挑战"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8.
"固有领土论"是东亚国家特有的政治话语,二战后最早将"固有领土论"应用于领土问题的国家是日本,其是日本官方与民间行为体在冷战环境下为实现领土主张而人为建构的一套话语体系。"固有领土"话语最早出现在战后北海道的民间领土返还运动中,指代被苏联占领的北方四岛。在冷战背景下,为了在日苏谈判中实现"四岛返还"目标,日本政府于1955年建构出一套"固有领土论",并逐渐将"固有领土"升格为日本在日苏(俄)领土问题上的官方立场和固定用语。随后,日本政府又于1962年和1970年分别将"固有领土论"强加在日韩竹岛问题和中日钓鱼岛问题上。日本对该话语的阐释存在"自古以来"和"无主地先占+实效支配"两种逻辑,且在三个领土问题中使用"三重标准"。基于日本国会会议记录等历史资料,回溯"固有领土"一词在日本政治语境中的产生、演进、扩散过程可知,日本的"固有领土论"存在诸多破绽,近年来对日本领土政策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9.
<防卫白皮书>是日本官方出版的介绍日本军事基本情况的公开读物,也是外界评估日本防卫政策和军事动向的重要参考材料.本文以白皮书中的相关内容为分析对象,以冷战期和冷战后的六个重要阶段为考察跨度,简析各个时期日本对国际和周边形势以及主要威胁所做的判断.指出日本以这种形势观为主要依据对防卫政策做出的相应调整,最后以此总结出白皮书发行以来日本防卫政策演变的一些特质和趋向.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在日本自身经济实力提升以及国内政治总体保守化的推动下,"正常国家"论逐渐成为日本政坛的主流意识和新的国家战略定位。安倍晋三再次执政后,在外交、安保等领域加速推进"正常国家"化进程,在对俄外交方面,安倍内阁对俄外交战略服务于日本"正常国家"战略。安倍提出的对俄外交"新方法"突破了以往的思路和框架,并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展现出灵活性。与此同时,对俄外交"新方法"和日俄关系的发展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