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2 毫秒
1.
<正>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持续了大约三十年之久,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洋务运功有两个口号;一曰“自强”;一曰“求富”。在“自强”的口号下,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并创建了近代海军。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目前史学界正围绕着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研究一下洋务运动时期所创办的近代海军,可能会有助于讨论的进一步开展。(一)中国创建近代海军的社会背景清朝原先只有旧式水师,没有近代化的新式海军。海军的兴建,是由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建国前的中国海军主要有四支,即闽系(或称马尾系)海军、青岛系海军、电雷系海军、黄埔系海军。在中国近代史上,闽系海军主导着中国海军的活动,因有中央系海一军之称。一、福州船政局创立与闽系海军的诞生1868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清在马江建厂造船,创办“福州船政局”,培养近代技术人才,附设学堂,以创建中国近代海军,不久,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由沈葆桢接任船政大臣。马尾造船厂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1870年8月,沈葆桢奏请以李成谋为福建水师提督,将马尾厂自制的兵船和英、法购回的蚊子船,建成近代海军一一福建水师。1878…  相似文献   

3.
辛亥武昌起义后,万分震恐的清廷派遣陆海军主力前往镇压,海军提督萨镇冰率巡洋舰队和长江水师驶抵武汉江面,配合南下清方北洋新军对民军作战。经湖北军政府及都督黎元洪的争取,舰队内革命人士及张怿伯、黄钟瑛、汤芗铭等官佐的活动,加之萨镇冰对清廷冷淡,并不阻止反正活动,海军于11月初反清易帜,协助民军对清军作战。海军反正成为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导致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舰队平素“训练无实”。对近代化海军舰队来说,平时的训练状况如何,是它临战时战斗力发挥的关键所在。北洋舰队平时“训练无实”,海战开始它的弱点就充分暴露出来。第一,指挥调度与编队方面的问题。北洋舰队平时就不重视舰队的指挥调度和编队训练。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之时,参照英国海军规章,曾制定《北洋海军章程》,对舰队的船制、考校、军规、简阅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如舰队整体指挥诃度与编队的训练,按章:各船逐日小操,每月大操一次,两个月全  相似文献   

5.
本文参考西方近代海军兵器的技术资料和清延官员的有关奏折,对船政局所造船舰及其装备的技术水平作一评估。一、迈向近代海军的突破性进步船政局的设立和兵舰制造,使中国开始有初具规模的近代海军工业.它所造的船舰与旧有水师兵船相比,在技术上是突破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豆、部政局建立之前,清朝旧水师的战船装备状况是:嘉庆以后,由朝廷核定的适于外海的战船,计二十八种。分三类:一是战舰,一是巡辑哨探艇,三是运输送信船。战舰中主要的有大号赶级船。长可八丈至九文六尺,板厚三寸二分至三寸九分。可带兵八十员,排…  相似文献   

6.
近代海军建设史上的一场骗局──关于设立海军衙门和宣布北洋海军成军二事的实际意义季平子读史者常为历史名词的字面含义所误。人们总认为,光绪十一年(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是为了发展海军的。有的人根据懿旨中“所有沿海水师悉归节制调遣”一语,把它的设立理解为...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史研究中,海军的创建与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海军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的时代,是近代工业的产物。中国筹建海军起步较晚,它不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产物,而是从西方引进的一项成果。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迄于1888年,清政府经过20多年的艰难经营,始建成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海军。但是,仅仅过了6年,这支庞大的舰队竟折  相似文献   

8.
颐和园工程与北洋海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大修颐和园工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丑闻。但是,海军经费移筑颐和园工程的数量有多少?它与北洋海军的发展有无关系?对此,迄今众说纷纭,聚讼不已。拙作《北洋舰队》中曾涉及这个问题,但论述有欠周密。兹再撰此文,一则修正  相似文献   

9.
往对护法战争的研究,涉及到护法海军的一些活动,但也只是提到程壁光的活动,对整个护法海军的活动,没有全面论及。海军护法舰队是护法战争时期从北洋海军中分裂出来的一支民主精神较浓厚的武装力量,它是在1917年国会解散之后,响应孙中山护法号召由程壁光率舰队南下护法的。海军拥护共和给护法享政府以极大支持。孙中山能够在广东建立护法革命政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得到护法舰队的支持。护法斗争的整个历程是战火纷飞的场面不多,政海惊涛却起伏汹涌,而护法舰队的斗争历程则是既有闽粤、《桂激战,又有曲折的政海沉浮。由此看来,修一…  相似文献   

10.
王如绘 《东岳论丛》2003,24(1):70-75
马建忠对西方国家海军有深入的了解 ,因而他的海防思想在时人中最为系统完整。他主张把体制和制度作为海军建设的根本 ,主张设立水师衙门 ,并草拟了一批规章制度 ;他从科学技术的视角看待海军的创建 ,主张提高海军将士的地位 ,重视海军的教育和训练 ;他提出了一个中国海军发展的九年规划 ,对中国海军跨进世界前列充满信心。他关于海防建设的观点着重从思想的层面、制度的层面、教育的层面和管理的层面立论 ,能发人之所未发 ,能详人之所不详 ,更加触及到海防建设的本质 ,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最近,山东社会科学院老朋友戚其章先生,寄来他的新著《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拜读之后,特别读到书中的精彩处,或自己过去从未读到过的新问题,或读而不深的新发现;便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全书共分成七章。第一章:英舰叩关与海防运动在中国的兴起。讲的是林则徐七战七捷的中英粤洋海战,以及中国海防论的勃兴和近代海防论的两位先驱——林则徐和魏源。第二章:清政府试办海军。从湘军水师  相似文献   

12.
建设近代海军,是洋务运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术界研究中国近代史,常常提到“三洋海军”或“四洋海军”,并将其认作清政府发展海军事业的实施步骤。在近代史上,是否存在过“三洋”、“四洋”海军?清政府发展近代海军的构想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都值得重新考辨,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3.
谢茂发 《晋阳学刊》2011,(2):97-100
1875年,清政府决心大治水师,李鸿章负责北洋地区,沈葆桢负责南洋地区,并由户部指定海防专款四百万两。从1875年到1884年,南洋海军每年约经费四、五十万两;中法战争后,南洋海军经费有所上升,但此时军舰增多,实际军费并没有增加。甲午战争后,南洋海军,经费与第二个十年基本持平,日益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4.
易耕 《天府新论》2014,(6):138-143
时值甲午战争两个甲子,本文从甲午战前20余年的《申报》新闻和评论中取材,从新闻史的视角回顾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四个以小见大的问题,分别是:“水师还是海军?”“练兵还是表演?”“军人还是杂役?”“传统还是洋务?”利用《申报》报道和评论对这四个问题进行回答,给出了甲午败因的新见解,同时也思考了近代报刊与社会舆论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是以海战为中心的中日军事大对抗,中国方面的枢纽人物自当首推李鸿章。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者。早在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就与左宗棠、沈葆桢等人分头设局办厂,制造船舰,催生“中国海军萌芽”①。70年代,李、沈同受光绪帝之命,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1879年冬.沈氏去世。从80年代初开始,“海军之规划逐专属于李鸿章,乃设水师营务处于天津,办理海军事务”②。当时他的目标很明确:“日本国小民贫,虚骄喜事。长崎距中国口岸不过三四日程,揆诸远交近攻之义,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分之所以谋创水师不…  相似文献   

16.
谢茂发 《云梦学刊》2007,28(6):49-51
19世纪80年代后,晚清海军教育逐渐展开,北洋海军、福建海军、广东海军都创办了海军学校。1891年,南洋海军也创办了自己的海军学校江南水师学堂。学校最初招生严格,课程设置适当,管理较好。进入20世纪后,学校的招生放松,教学、管理也相应松懈下来。结果,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具的国家,日本是一岛国。近代中国和日本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压力下,开始建造近代化兵船与训练水师,但前者仅将其视为暂时的应对之策,修修补补;后者则是励精图治,推动社会变革,完成现代化转型,进而影响甲午战争的结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的腐败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政治制度、军事体制、经济基础和国民海权意识、人文环境对战争结局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旨在探讨甲午战争成败背后的各种因素,及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代哲学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是淡漠甚至蔑视的,而近代哲学则热衷于自然科学;古代哲学视哲学与自然科学如冰炭不可同器,近代哲学则把自然科学视为哲学的基础;由于远离自然科学、古代哲学带有明显的玄想性和直观性,由于亲近自然科学,近代哲学带有实证性和经验性。总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自然科学改变了中国哲学的走向,使近代哲学具有了不同于古代哲学的特征和风格。然而,近代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推崇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如何利用自然科学来丰富和发展哲学,仍然是哲学研究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9.
张伟  乔清明 《理论界》2006,(3):181-182
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一败涂地。从军事方面来看,中日双方海军战略的优劣是决定此次海战胜负的重要原因,中国之所以没能制定一个正确的海军战略,是因为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的落后、对制海权的忽略和漠视、军事领导体制存在较大弊端、舰队的机动性和进攻性没得到充分发挥以及不注重海陆协同等。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我们今天的海军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严复与张元济是“百日维新”期间先后被光绪皇帝召见的爱国志士。在以前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其实不难发现,严复与张元济尽管思想经历并非完全一致,却有许多共同点。他们在民族危难的严峻时刻,怀着满腔爱国热情,适应时代潮流,风雨同舟,在事业上结下不解之缘,成为近代中国两颗文坛巨星。在爱国救亡旗帜下集结当年,严复与张元济都是踌躇满志的清朝官员。严复自英国留学归国,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由总教习、会办、升任总办,追随洋各派首领李鸿章“大治海军。”①虽然,严复在水师学堂职位显要,由于不是科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