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相延君 《职业》2011,(23):173-173
在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中,特别是技工学校,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和谐统一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使学校教育成为一个“因材施教的柔性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2.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  相似文献   

3.
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军 《职业时空》2009,5(1):72-73
在现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本位是现实的人、价值目标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价值原则是人的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为此,必须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用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4.
李春东 《职业》2007,(33):75-76
在教育学中,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相似文献   

5.
刘金侠 《职业时空》2008,4(1):122-122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语教学“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的逐步落实,英语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学重视每一个学生发挥主体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教育界的许多专家就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了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从整个社会而言,在过去,教育公平更偏重指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机会平等”;进入21世纪,西方学术界便提出了教育公平并不是指名义上机会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即“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发挥受教育者潜质”这样的目标。作为教师,确保教育公平最关键的在于要善于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尊重信任学生、善于理解宽容学生、善于关爱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从而发挥学生的潜质,才能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和根本目的。其着眼点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大学生党员为本,拓宽大学生党员教育阵地、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和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大学生党员主体人格,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大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生教育”是由云南省教育厅提出的理念,包含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意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核心理念相同.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形成、维护、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生教育”是高职德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一个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普及大众数学和造就数学专门人才的双重性任务。它要求数学教师把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转移到重能力发展上来,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实现名副其实的“有价值”和“必要”。基于此,在数学课堂上强化思想教育不失为有效途径之一.这里说的思想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数学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1.
韩俊 《现代交际》2015,(2):155-15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这一观念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建设中都具有指导性意义。对于高职班级管理工作而言,"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意味着将学生的需求作为班级管理的出发点,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学习模式的改善,使学生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高职教育中的人本思想入手,分析了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应用以人为本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变量,其性质与水平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并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作用。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本身应承担知识上、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关怀责任。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必然。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观念和知识,要具备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教育观,因材施教;民主平等的教学观,鼓励学生爱学、会学和勇于挑战。文中指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又是其内容和任务。  相似文献   

13.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新课程数学教学应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化思维训练和应用意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实施开放教育,开展各种有益的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杨东铭 《职业时空》2009,5(9):75-77
传统高职教育中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注重了技能训练而忽略了素养的培育。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齐头并避、能力与素养相结合才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应有之义,也切合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此,高职教育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胡铁  薛博  郭世春 《职业时空》2008,4(9):152-152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的主流模式。当前,在高职教育面临各种挑战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当汲取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的精髓,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要适应21世纪企业、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必须以“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然而,作为高职教育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这势必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也不利于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要想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材建设和改革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陈爽轶 《职业》2011,(3):164-165
实施素质教育(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是科教兴国的根本举措。学校作为主体教育机构,在实施素质教育上任重而道远。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注重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形成健全的个性教育,提升人的整体素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指在向高职学生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田桂玲 《现代交际》2012,(11):180+179
针对“抓职教就是谋发展”的最新职业教育理念,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是我们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教育,使学生成长为有个性、有适应性、幸福愉快,有智慧、有意志、有品德、有追求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核心”“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新理念,要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仅看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使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性增强的过程。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学科出发,尽力营造学生主动求知,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9.
渴望成功是人的本能,每一位学生都想通过成功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寓学于乐,摆正心态,不再将数学视为一门头疼的学科。本文基于新课改的理念,"以人为本",深入探析了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观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强调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使学生在创造性、抱负、责任感、自信、能力及知识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