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提出,2012年要积极推动市场制度建设,完善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2.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这一提法对于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必将对我国金融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中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意味着资金价格将不再由中央银行制定,而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了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已经成为重要的议题。从金融改革的总体情况看,利率管制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在金融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让利率发挥市场性作用,才能更好的实现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利率市场化运行,确保金融改革能够符合利率综合管理的要求,提高利率市场化管理水平,为利率的全方位控制推动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金融的全方位改革。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金融深化的若干思考——以“入世”为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仍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而“入世”则加深了我国金融深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因此入世之际我们要抓住机遇,从完善利率市场化、发展金融机构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我国的金融深化.  相似文献   

5.
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我国金融创新是经济增长的葛兰杰原因,但存在利率非市场化的问题;内生金融经济增长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创新效率不高、融资格局滞后于经济增长。为此,我国应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支持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产品、支持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以促进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整个金融领域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促进了金融机构创新,提升了其竞争意识,完善了资本市场监管制度,而且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发展。但同时,互联网金融给传统的金融形式和金融理念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结构特点以及新兴业务模式,阐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从观念更新、调整转型以及模式创新方面提出传统金融业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从长远看,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将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但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会出现上浮,反而会加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也无益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市场要走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就需要一整套的政策护航,文章从优化金融结构、融资渠道、金融生态、完善约束机制、推进价格改革和加强政府调控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政策跟进的建议,以减少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约束.  相似文献   

8.
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法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渐进有序地开放金融市场,是我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作的承诺,也是金融国际化、市场化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开放金融市场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业务创新化以及金融服务电子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快。为适应上述变化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要求,我国金融法制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之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官方利率体制,金融业没有制定利率的自主权,这在很大方面约束了金融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因此,为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实现利率市场化就成了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实现利率市场化是解决金融市场化、借贷与储蓄存款分流问题的根本出路,要采取必要手段规避利率市场化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金融杠杆、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文章在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金融加速器机制,通过引入工资加成冲击、通胀冲击、货币政策冲击、投资冲击、政府购买冲击、偏好冲击、金融扩散冲击和生产率冲击,利用2001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经济数据,采用贝叶斯推断方法估计DSGE模型,比较了金融加速器存在与否、不同杠杆率和利率市场化三种情况下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金融加速器机制下,各种冲击放大了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金融扩散冲击解释了内生变量扰动的绝大部分信息;与杠杆率为1.5和2.5时相比,当杠杆率为2时,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利率市场化以货币政策冲击和金融扩散冲击间接影响经济,对货币政策冲击而言,内生变量均遵循类似驼峰状的轨迹,其中以劳动供给和投资影响最大,金融扩散冲击对产出、消费、投资和劳动供给影响较大.因此,给出去杠杆化要有一定的缓冲期、不断深化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四个政策建议,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利用TVP-SV-VAR模型,选取2006年至2018年的月度数据,分析人民币利率冲击和汇率波动对金融安全的时变效应.研究发现,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并且在不同政策和不同时期背景下的影响程度有所变化.利率冲击对金融安全的影响有限,说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结构完善程度不高,且与金融市场的传导机制效应不明显.利率冲击和利率波动对金融安全的冲击在经济危机时期影响最强,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影响较弱;汇率冲击对金融安全的影响更为显著,但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9,(6):103-110
利率非市场化背景下,信托行业依赖资金高进高出的优势,得以生存和较快的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信托公司赖以生存的利率优势正在丧失,加上行业的政策统一性监管,信托的投向不再有监管的真空或灰色地带。"金融科技+银行"的融合,进一步挤压了信托行业的生存空间。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科技运用双重压力下,构建"金融科技+信托业的本源业务"是可行的战略选择,在社会行业分工中,错位经营,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目标,深耕信托业本源业务,做大做强做优本源业务,创新发展新型信托业务,持续增强信托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保持与行业同步的技术含量,促进信托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金融抑制决定了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变迁路径;我国正规金融制度的信用渗透力不足,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诱导”了民间金融的兴起。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载体,我国的商业银行、农信社、民间金融三元并立。要使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商业银行、农信社、民间金融三方必须协调发展。同时,利率市场化反过来又是商业银行、农信社、民间金融“三方机制”改革发展的宏观条件。我国必须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完善“三方机制”,促进三方之间“竞合”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金融调控和监管体制、金融市场建设、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双向开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我国发展的基础、环境、任务、主题和难度都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这对"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内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围绕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任务,金融体制改革在近中期要突出促进科技自主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全面提升经济金融安全水平和推动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有效处理金融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两条主线,着力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深化银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升保险业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献为基础,通过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对平均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度还较低.对照理论分析结论表明尚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化机制.推动金融中介体系不断地更新经营理念和提升资金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6.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利率机制创新 ,就在于尽快实行利率市场化 ,放开利率管制。基于这一认识 ,文章就我国如何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利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为解决现行利率制度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在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培育金融市场、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强化监管能力、完善内控机制和相关配套改革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理论基础出发,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应,提出了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西部金融中心,发展和完善西部金融市场、有效约束地方政府对金融的干预行为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融创新对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有利有弊 ,中央银行应充分利用其有利影响和采取措施来抵消其不利影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要完善国债市场 ,大力发展票据市场 ;另一方面 ,加快利率市场化 ,尽快构建我国的利率 -货币供应量机制  相似文献   

20.
民间金融是一种内生性的制度安排,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制度层面上的合法性。但值得关注的是,民间金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正规金融体系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它有效地填补了其服务空缺,另一方面民间金融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并且会引发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本文提出要想解决民间金融产生的问题,必须疏堵结合,尽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拓展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以及完善金融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