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学习西方客观性理念是一个有效途径。新闻客观性原理在中国大陆一度被称作“客观主义”而遭到误解和批评,与此同时,中国大陆语境在坚持唯物二元论思想的基础上主张新闻客观性、强调真实准确的同时却忽视公正平衡原则。要实现新闻报道客观性在中国大陆语境的真正运用,需要强调新闻专业主义,注意在实践中批判其局限性,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和发展客观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新闻专业主义”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学术界引起热议。中国传统传媒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一套将媒介视为精英式的、垄断的技术,进而构建新闻业专业壁垒的实践性新闻话语体系。在自媒体时代,这一套垄断性话语体系受到了挑战。基于自媒体话语空间实践,将媒介视为一套拥有自身运行方式的逻辑,在中国不断媒介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自媒体结构性“下沉”而重构的新闻业,新闻专业主义已不再是仅属于专业媒体人的规训,因突破了原生新闻专业主义的壁垒,而成为自由表达和公共参与的社会文化,进而成为监督社会的新形态,然而非理性的情绪表达成为新型新闻专业主义的杂质。因此,媒介融合的理念成为政府社会治理的手段和方法,并借此对社会的舆论形成监督和引导。自媒体所创造的新闻生产关系修正了原有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具有超级传媒帝国之称的美国,新闻传播影响力犹如它有科学技术上的发展一样,引人注目。在当代新闻资讯传播全球化时代,关注并深入分析美国新闻报道的存在与发展形态,能够使我们从中得到某种借鉴启示。中美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新闻生态各自存在着其独特性与合理性,而这两种社会形态衍生出的新闻体制、法规、营运模式等也有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差异性及社会规律性等。所以,对中美新闻报道作评论时宜持辩证的观点;另一方面,中美新闻报道在新闻采写的程序等方面存在着某种可交融性,尤其是美国新闻报道文本话语运用显示出一定的个性,在词性、语境、语用等方面具有多元特点,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新闻信息传达的贴切、务实、传神。诚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中美新闻报道的话语特征及其运用也是如此。美国新闻报道在动词与“子概念”的活用、“潜对话”及“信息空洞”的填补、追求有效信息表达方面,的确有许多值得借鉴、参考之处,有助于目前国内某些传媒报道摆脱存在已久的官话、套话、模式化等弊端,追求新闻话语的创新表达,不仅可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多向诉求,同时又能进一步增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媒体的公信力等。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的平台霸权与中国传媒变革之间的关系引人注目,但是迫于各种形势的压力而少有人道破真谛。BAT的发展存在其他外在因素的限制。今天传统媒体生态恶化,新闻、广告与新闻业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在今天需要新的理解。当平台垄断导致媒体“社交化”发生,主流媒体的“群众路线”与舆情市场化之间的悖论关系需重新界定。在这场逐鹿新媒体的博弈中,宏观政策的博弈能否实现共赢?今天更应该探讨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利共赢的融合路径和政策。新媒体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体现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为最广大人民所用。这既是中国媒体公共性的最大体现,也是最大挑战。 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学”成为了中国新保守主义的一种话语资源。一些学者使用“后学”的话语理论,提出“中华性”的建设方案,对新启蒙主义的现代性立场进行解构,以本土文化的重建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后学”的新保守主义文化姿态以及自身存在的悖论,引发了新启蒙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导致了“后学”与新启蒙主义的话语对抗。“后学”与新启蒙主义是新时期知识分子面对现代化、西化与民族化的错综问题,所做出的两种重要的回应姿态。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建立中华的文化形象,有效推进现代化的文化进程,以化解内外的文化、精神困境,是“后学”批评家和新启蒙主义者必须共同谋划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转型时期中国特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媒体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的场域,它带来了新闻专业主义运作的复杂性和情境性。基于实践社会学的研究取向,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应该植根于中国本土的经验,建构一种动态的关于媒体从业者"行动"的研究视角。这一研究视角将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放在政治权力、商业权力、公众群体与媒介组织之间的复杂博弈中进行观察,致力于探讨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是如何在外部权力与媒体内部因素的互动中进行运作的,最终形成一种协商型的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在自媒体监管和相关法律不够健全的条件下,自媒体的开放性和普及性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有积极作用,又使之面临严峻挑战。要做好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工作者本身应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同时高校需搭建有效平台及时正确引导学生,政府需建立健全自媒体领域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通过对20家代表性报纸2000年至2013年涉及城管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发现城管最为突出的媒介形象是"暴力执法者",媒介在城管污名化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失范,城管遭受了污名化。究其成因主要在于客观事实、刻板印象、原型沉淀效应与主体话语权缺失;商业运作规律下媒体的负面新闻偏好;新闻生产中"标签化"的操作模式。而重申新闻专业主义,坚持"城管"新闻的客观性;遵循新闻伦理规范,改善"城管"新闻报道的平衡性;超越个案、挖掘深度,增强"城管"新闻报道的宏观性,则成为重构城管媒介形象的可尝试路径。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环境风险治理,主要采取的是基于“常规科学”方法的技治主义模式,旨在以“技术统治论”寻求关于风险的确定性、真理性的科学结论。当前,科学已经进入“后常规”时代,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程度极大提高,原有的“常规科学”方法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其合理性,技治主义治理模式的弊端和局限性日益显现。应充分认识“后常规科学”的特点,适当调整权威式、中心式的精英决策过程,超越技治主义误区,建构多元开放型的科学家-政府-公众联合治理模式,才能真正提高环境风险治理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传媒的快速发展,全球新闻专业主义概念频频出现于学术论坛,进入21世纪,愈来愈多的东西方学者参与这一概念的讨论,什么是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今天,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研究主要不是,也不可能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之可能的问题。在当前世界多层次多方位深刻全球化的历史性语境中,当然有必要设置一些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的具体规范,诸如新闻传媒及其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与问责、真理与客观性、隐私与公共性等,世界许多重要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但是,最为根本的问题是思考全球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可能这一元问题,在先设定生命、自由、财产等最为基本的个体自然权利的基础上,进行某种制度安排,以便从策略上保障全球新闻专业主义的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