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多重著作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重著作权是多个著作权相互依附的一种关系,随着不同著作权冲突的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作者从多重著作权的实质,冲突的表现和矛盾的解决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博客是一种与传统作品传播方式不同的新型的网络作品传播方式,我们在使用它的同时,对于它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主要是著作权)理应有所了解。博客作品能否受到著作权的保护,若纳入著作权保护范围属于哪种作品形式,实在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本文重点对博客作品的作品形式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3.
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比较复杂,在我国知识产权学界对于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有的主张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属于委托人,造成这种争议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的规定过于模糊。平息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纷争,应当对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来确定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相似文献   

4.
网络作品著作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艳 《中州学刊》2002,(2):191-193
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著作权制度提出了挑战。数字化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之列 ?网络作品著作权的权利主体该怎样认定 ?网络著作权的权能包括哪些 ?加强研究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著作权法》适用于中国公民和法人 ,其保护范围包括新闻作品的著作权。目前 ,新闻界人士对于新闻作品著作权的享有问题还存在认识不够明晰的情况。本文根据新《著作权法》的精神和有关规定 ,结合新闻作品的具体情况 ,试对新闻作品著作权的主体———新闻记者、新闻媒体的著作权享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力求对各种情况下新闻作品著作权的归属作出合理合法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对作品的商品属性和经济价值越来越重视 ,著作权利用制度也由此在各国立法中得以长足发展。著作权的转让、许可使用、质押是著作权利用的三种主要形式 ,许多国家的著作权立法都对其作了规定 ,本文拟对此进行比较研究以促进中国著作权利用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使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何为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如何保护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的几种情况,提出了保护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网络对传统的著作权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随之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涉及网络的著作权侵权案件也日益增多.如何解决这些新的法律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文章就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行为及责任认定等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杨晶 《理论界》2005,(9):89-90
本文从对制作假冒他人署名作品行为的类型分析入手,着重探讨制作假冒他人署名作品行为到底侵犯了被假冒者何种权利的问题。认为制作假冒他人署名作品行为并不一定侵犯著作权。只有当被假冒者拥有作品整体利益的情形,假冒其署名的行为才构成著作权侵权。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传播与网络著作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作权法自产生之始便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并适应其挑战不断调整。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着著作权制度的变革,依托网络作品,新型的著作权—"网络著作权"产生。网络著作权的权利体系包括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3):206-210
当前我国立法仅对法律法规和裁判文书的著作权予以排除,尚未对其他法律文书类作品的著作权进行限制。司法实践对法律文书类作品的创造性(私权利)与功能性(公权利)矛盾如何平衡等问题一直存在分歧,理论研究亦有限。美国在这方面有较为成熟的法律适用规则:职责范围内的官方法律文书类作品无著作权保护;已被立法或判例法吸收的非官方法律文书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著作权保护;未被立法或判例法吸收的非官方法律文书类作品也有可能因为公共政策而无法得到著作权保护。这些经验值得借鉴,与其他作品相比,法律文书类作品的作者权利应受到更多的公共政策制约,从而避免对公共利益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技术(或称数码化技术)作为基于二进制码的信息处理技术,它是一种对著作权法律制度具有全面挑战意义的新技术。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现行的著作权保护制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已引起了国内外知识产权界的普遍关注。同以往任何一项技术对著作权法的作用相比较,数字化技术在更深程度上对作品的创作、传播和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直接推动着著作权制度的创新。本文拟对数字化技术与数字化作品、数字化作品与著作权客体的创新、网络传输与传播权等问题予以探讨,以期有利于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在数字化时代发展和完善。一、数字化…  相似文献   

13.
论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对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著作权保护的网络作品种类、网络环境中著作权利的主要内容、网络作品著作权被侵害的法律救济 ,阐述了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在网络空间中的规范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安玉萍  沙莎 《青海社会科学》2004,(6):117-120,95
私人书信在符合著作权法对作品特定要求的条件下 ,可以成为著作权的客体。书信作品具有著作权与原件所有权分属不同的所有者的特性 ,因此 ,其发表权与一般作品相比更难以实现 ,也更易遭侵权。建议通过立法规定书信作品的接触权和原件返还请求权 ;规定发表权的可继承性 ,明确作者和收信人及其继承人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从而促进发表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独创性是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实质要件,是判断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前提,是整个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基石。对独创性的界定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即独创性是作品凝结着作者的构思、选择、取舍等创造性劳动的属性,作品客观上形成了可以明显区别于其他作品(或材料)的表现形式或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导致作品创作的智力投资者和财力投资者分离,著作权的归属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我国的委托作品、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制度对此进行了规定。但是各类作品分类标准模糊、要件选择随意以及权利分配原则矛盾、分配规则粗疏,导致弊病丛生。因此从两种著作权观念的反思出发,结合我国的立法旨趣,针对非独立创作的实际情况,对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三类作品提出全面的整合意见。  相似文献   

17.
倪进 《南京社会科学》2008,8(5):127-133
书画临幕作品的著作权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较大争议.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其中涉及到"复制"外延的变化,这是学术界争论在立法中的体现,这场争论的焦点在于临摹作品的独创性.本文试从艺术自身的规律出发,结合著作权的取得条件,得出临摹作品具有独创性,应该享有著作权的结论,但其某些权利应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 ,人们在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时候 ,正在不知不觉地侵犯着网络上传播的作品的著作权。因此法学界开始关注网络作品 ,特别是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增加了网络信息传输权后 ,网络作品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网络作品对传统作品突破的角度看 ,网络作品对法律保护有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9.
访谈作品因其创作方式的特殊性,其性质的认定应综合考虑当事人的主观意图、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由此可将访谈作品分为合作作品、演绎作品、一般单独创作作品,并应据此确定访谈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相似文献   

20.
唯一性理论阐明,作品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作品或事物的一种性质,是作品可以受到著作权保护的根本原因。衡量唯一性大小的变量包括:附加元素的新颖性、可行的替代作品的数量、竞争者的数量。作品的唯一性值越大,受版权保护的程度越高。因此,在判断作品是否应当受到著作权保护时,在独创性标准难以适用的情况下,则应补充适用唯一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