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成为苏共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出发点。这次大会也推动了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深入思考,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由1956年前的全面肯定转向深入反思。苏共二十大后的一段时间是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揭示得最系统、最完备的时期,这与苏共二十大的背景有关,但毛泽东在反思中又维护了这一模式。由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与苏共有不同的看法,这次大会不仅成为中苏分歧的起点,而且在20世纪60年代初,引发了中苏之间的一场大论战。  相似文献   

2.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20大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事件。当时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这次代表大会工作的总结报告及会议闭幕后作的揭露和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错误的“秘密报告”,对国际共运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对中国共产党也十分强烈,十分重要,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层由此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以苏为鉴”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3.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所谓"秘密报告",虽有值得肯定的积极方面,但也存在诸多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公正评价;对苏共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党内斗争的性质作了错误的判断;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错误产生的根源缺乏科学分析;未能找到根除个人崇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苏共二十大公开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错误,拉开了中苏论战的序幕,也启动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由"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的转换。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是在保护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的旗帜下展开论战的,其"以苏为鉴"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深深存留着"以俄为师"的印记。  相似文献   

5.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不论在苏联朝野还是在世界各国都引起了不小的议论。近年来,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尚未有专文或专著论及"秘密报告"的国际影响。"秘密报告"和苏联的"解冻"对东欧国家来说,是一种"危险的令人陶醉的酒"[1]400,并引发了1956年  相似文献   

6.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召开,55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应邀参加了大会。就在会议结束的当天夜里,赫鲁晓夫向部分指定代表以及特邀波兰、匈牙利代表团的代表作了长达4个小时的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由于这个报告是在会议结束后所作,并且是在少数人范围内传播的,故苏共在“二十大”之后把它当作“秘密文件”在党内逐级传达;而当时各国与会代表均不得其详,后来分发给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文件则是经过删改的,因此被人们称为“秘密报告"。正如布尔加宁当时在主持会议时说的:“赫鲁晓夫同志的报告以及大…  相似文献   

7.
赫鲁晓夫在他那篇历史性的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通常被称为“秘密报告”)中说:“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在报告中,他揭露斯大林利用这一罪名加害一大批老革命家和其他人.后来的事实证明.斯林大迫害无辜者,这不是赫鲁晓夫的捏造.不过,说“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在斯大林之前,列宁就正式使用过这一词语.而列宁本人明确指出,他是从18世纪法国革命家那里学得的.  相似文献   

8.
现在,人们常常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索尔任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得以出版应归功于赫鲁晓夫对他天才的赏识和对这本书重大意义的肯定。在这里,人们传播的一则很有趣的真实故事是:在1962年初秋赫鲁晓夫的心情十分好的时候,他的助手列别杰夫受诗人特瓦尔朵夫斯基之托,给他读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几个片段。这时,赫鲁晓夫正在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兴头上,所以对揭露斯大林专横暴行的材料很是关注。再加上列别杰夫的从中美言和鼓动,赫鲁晓夫马上连连点头说:“一本好书嘛!可以出版!” 《伊凡·杰尼索维…  相似文献   

9.
李燕  刘新民 《理论界》2010,(10):36-38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批判斯大林的运动。这是由戈尔巴乔夫主导的,丑化斯大林以及批判苏共其他领导人的活动。对斯大林以及苏共其他领导人的批判,严重破坏了苏联领袖的形象,搞乱了思想意识,带来信仰危机。揭露历史"空白点"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重要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动因和成果栗守廉一、探索的初衷和动因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从1956年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和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错误开始的。建国初期,我们对如何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之甚少,基本上...  相似文献   

11.
吴克辉 《理论界》2010,(8):112-116
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贯穿着反对苏共领导对中国党和政府的干涉控制和维护我国独立自主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系统地论述了中苏分歧的主要问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观点。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党在论战中也出现一些重大的理论失误,这些失误影响了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2.
赫鲁晓夫在执政时期(1953~1964年),为了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有些措施因取得了较大成功而延续下来,有些则随着其下台而夭折。认真总结和吸取他在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的改革很有借鉴意义。为改革创造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众所周知,在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盛行,冤狱遍地,人民民主权利遭到践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声誉和苏联建设事业。赫鲁晓夫执政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在政治领域中破除个人崇拜,大力平反冤假错案,为即将进行的改革扫清思想障碍,创造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对个人崇拜的批判,实际上在斯大林死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史上的大事.苏联这样一个具有近7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大国,为什么"忽喇喇似大厦倾"?对其解体原因的分析探讨,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解体有多方面原因,但三十多年非历史主义的消损、腐蚀、瓦解,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从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到1990年的苏共二十八大,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到民主纲领派在二十八大上公然提出没收苏共财产甚至要"审讯苏共",三十多年非历史主义一以贯之.否定历史,歪曲现实,理想信念缺失,国民没有民族自豪感,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统一的处事准则,是非颠倒,黑白混淆,英雄与强盗错位,人心极度涣散,国将不国.  相似文献   

14.
论中苏同盟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共与苏联关系的发展及新中国领导人与斯大林谈判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中苏结盟是在双方不断协调战略利益关系并解决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中完成的。1950年2月14日《中苏同盟友好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双方正式结盟,为尔后十余年中苏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苏联领导人在中苏结盟过程中的行为也为后来同盟的破裂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15.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历史命运及现实意义□邹宇雷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1956年,就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是大转变的一年。这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此后不久,在波兰和匈牙利又陆续发生了大规模群众闹事和暴力冲突...  相似文献   

16.
对中苏关系研究颇有”见解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论述1958年以后中苏分歧逐渐加深中苏同盟逐渐破裂的过程时,比较实事求是,基本上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词比较谨慎,留有余地,但因史料严重不足和立场、观点、方法的局限,还是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违背史实之处。本文就《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苏关系提出的几个问题,根据确凿的史料,力图实事求是地予以评析,以就教于该书作者,也供海内外学者参考。一、赫鲁晓夫第二次访问北京的前因后果1958年赫鲁晓夫第二次访问北京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这次访问…  相似文献   

17.
李丹慧 《社会科学》2007,16(2):146-167
1960年代,随着中苏两党分歧加深,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中苏之间的界务纠纷开始逐渐被政治化,中苏边界斗争出现了一个随着中苏两党政治斗争起伏而波动的形势。中共中央对苏方针的基调由让步、调和转变为主动进攻和以斗争为主之后,中国政府解决中苏边界问题的指导方针也相应发生变化,公开提出了中苏之间存在不平等条约问题。1964年中苏举行第一次边界谈判,两党大论战造成的思想上的敌对情绪,使中国摆出了进攻姿态。谈判最终破裂后至1968年初,中苏边界冲突逐渐升级,次数、范围、形式和规模都发生了变化。此后,中苏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名存实亡。毛泽东作出打开中美关系僵局的重大决策,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中苏同盟彻底破裂,两国关系最终转入政治、军事上的对抗阶段。在此背景下,中苏第二次边界谈判至1978年6月止,也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相似文献   

18.
苏共二十大与中共八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是战后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于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既创造了有利条件,产生了积极作用,也引发了不利因素,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拟就此作一初略探讨。苏共二十大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解放,为中共八大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人大期间,毛泽东在会见外国共产党代表团时指出: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种解放,是一场解放战争,大家都敢讲话了,使人能想问题了。”①周恩来在会见外国代表团时也说:过去斯…  相似文献   

19.
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毛泽东在1956年开始提出的,追溯和研究毛泽东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索新的理论、路线和发展道路.同时,苏共二十大对苏联经济模式弊端的揭露,引起了毛泽东的反思,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探索符合中国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思想提出和宣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得不归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因素。一、抗战期间,苏共出于维护本国安全不顾及中国革命利益,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共产国际的解散为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和宣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二、1948年苏南冲突后,鉴于中苏关系及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和宣传曾一度暂时停止。三、从建国到中共八大,为维护中苏友好同盟关系及尊重苏共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解释权,中共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提法和宣传持谨慎态度。四、苏共二十大和中苏全面论战后,为批判苏共修正主义以及维护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统,毛泽东思想提法和宣传又逐渐强化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