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颂 《中国民族》2013,(6):76-76
1911年,意大利诗人乔托·卡努杜发表论著《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卡努杜认为:电影综合了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六种艺术门类,被称为“第七艺术”。从此,电影成为全人类的同一个艺术、同一个梦想。转眼一百多年过去,电影这门艺术却被商业、被票房、被娱乐、被技术乃至赚钱的欲望重重“绑架”,成为艺术市场化的“人质”。  相似文献   

2.
有关藏族历史上最初之王聂赤赞普的身世来历,藏文史料中记载了几种不同的说法,“天神之子入主人间”说即其中之一。但此传说却因其令人费解的神话色彩而长期受到人们的忽视。本文通过对诸说产生年代及史料出处的考订,认为此说乃是目前藏文史料中有关系赤赞普身世来历最古老和最具价值的传说。文章对这一传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进行了剖析,发现此传说不但与本教古老的“天神”崇拜有关,而且其内容竟与敦煌臧文写卷和吐蕃时代石刻文字中有关系赤赞普先世的记载有惊人的契合之处。为此,本文对聂赤赞普的身世来历及其与“吐蕃六牦牛部”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更为具体的、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甄艳  蔡景峰 《中国藏学》2006,(2):254-259
藏医脉诊学中的“冲甘恰”究竟何所指,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这个复合名词到底是指医生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还是指患者腕部桡动脉上被诊察的三个部位的名称。长期以来,学术界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认为,由于在引进汉族中医学的脉学的内容上,《月王药诊》的编译者对“寸关尺”的真正含义存在着模糊的概念,因而种下了后世对这一问题长期争论的根源。而在《四部医典》本身的文字记述中,就已经极为明确地表明,“冲甘恰”指的就是腕部桡动脉上的三个诊脉部位无疑,而不可能是指医生的三个指头。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青海民院学风的问卷调查中,就已上过的课程中,对“授课最满意的课程”一题的回答来看,在被调查的六个系的196名同学中,提到最满意的课程有96门,其所占比例高低不等,最低者为2.6%,最高者达87.2%。其中占40%以上比例者,全院有15门课程,这15门课程是:政治系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中国革命史;中文系的文学批评史、文学概论、当代文学;法律系的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少语系的写作、文学概论、语言学;数学系的解析几何,数学分析;理化系未有达到40%以上者的课程。 我们认为,之所以受到40%以上同学满意的这15门课程,根据问卷回答,满意的主要原因有21条,其中“教师的业务水平高”为最,占44.8%。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就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的民族成分,解放以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韦昌辉是汉族客家人,我们把它概括为“汉说”;另一种意见认为韦昌辉是壮族,我们把它称为“壮说”。这两种意见的争论,不仅关系到韦昌辉个人的民族成分问题,而且涉及到对任何个人民族成分的评定和恢复应遵循什么思想原则。因此,继续展开深入讨论,对于活跃学术空气,提高思想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一)“汉说”质疑持“汉说”者,以罗尔纲先生及李毓麟、王湛恩等同志为代表。  相似文献   

6.
刘勇 《西藏研究》2006,(2):27-34
关于“藏传佛教”的各种判断常常会引发各种争论,主要是因为“藏传佛教”概念所指过于庞杂,在特定语境或文本中使用时,能指与所指经常游离,使研究者之间难以达成共识。文章认为,“藏传佛教”概念所指应同时指向历史构成、理论层面、修习实践层面、组织制度以及民俗宗教层面,主张全面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概念,以减少学术研究过程中的无谓争论。  相似文献   

7.
西方以民主自由为名推动“颜色革命”,造成了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危害地区安全稳定。本文就民主自由与安全问题展开讨论,认为:一、西方推动“颜色革命”的要旨是:“西化”,“再西化”。中亚地区“最民主”的吉尔吉斯斯坦被“民主化”的“颜色革命”击倒,说明吉尔吉斯斯坦的“颜色革命”是一场与民主无缘的非正常的政权更迭。二、亨廷顿1992年撰写了《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是西方政治学家系统鼓吹“颜色革命”的开始,生动体现了美国国际政治理论主流思想开始由现实主义向新保守主义嬗变。三、20世纪90年代,西方关于在民主与自由孰先孰后的争论的焦点是:民主和自由下有没有安全稳定。新保守主义占据了话语霸权,成为小布什政府新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四、“9·11”后小布什新保守政治运作的结果是:反恐,越反越恐;民主化,越搞越乱。华盛顿的外交不得不从新保守主义向传统现实主义回归,但世界仍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8.
张承志是新时期文学中的一位重要的回族作家。他的一些作品曾赢得文学界的一致好评 ,一些作品引起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论。马丽蓉博士的新著《踩在几片文化上 :张承志新论》(宁夏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1 2月 ) ,以全新的视觉 ,原创性的理论分析 ,概括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为张承志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从而消除了有关张承志思想和作品的误读误解 ,也消除了新时期文学评论中的一个盲点 ,使张承志其人其文在新的学术视野获得了重新定位与评价。全书首为导论 :一次意味深远的文化皈依 ,末为结语 :迎遇“大师”的挑战。正文分上中下 3篇。上篇人格论 ,共 4章 ,一、精神浪子的追寻苦旅———张承志“寻父情结”探 ;二、母性 :温暖和力量的生命启示———张承志笔下女性形象剖析 ;三、生命的特有诠释———“在路上”的张承志 ;四、关于“清洁”的四种话语系统———张承志“清洁精神”之透视。中篇文体论 ,共 3章 ,五、意象 ,为我们掀起文本的面纱———张承志和他的小说创作 ;六、一段无法绕行的“过渡带”———张承志和他的散文创作 ;七、一次尽情尽意的艺术驰骋———张承志和他的长诗创作。下篇作品论 ,共 5章 ,八、终于拥有了一块心灵草地———张承志与他的“草原小说” ;九、文学操作背后的文化皈依——  相似文献   

9.
苯教拯救了佛教在西藏 ,虽然佛教徒占主导地位 ,但仍有不少人信奉苯教。就苯教教义、寺院生活、宗教仪式和修行方法而言 ,初看上去几乎与佛教难以区别。然而 ,佛教徒和苯教徒都认为佛、苯二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信仰体系。有关这两种宗教最基本的区别 ,涉及到宗教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问题。尽管苯教的传播仅限于西藏 ,但苯教徒认为 ,就苯教教义对所有人都具有真实而有效的意义而言 ,苯教是一种世界性宗教。苯教徒还认为 ,正像苯教传统的宇宙观所表达的那样 ,苯教从前在世界的许多地方被传播。因此 ,苯教被称做“永仲苯” ,意即“永恒的宗教”。根…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民族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民族的定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民族主义、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阐释与论述。作者结合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介绍“民族”概念的演变过程和不同见解,指出中国在识别民族时灵活运用斯大林民族定义所取得的成功;总结我国在民族问题实质上的争论,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认为阶级社会中,有一些民族问题并不属于阶级问题的范畴;对民族主义的概念及其作用进行分析;对“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一重要理论进行论述和澄清,认为“不平衡”不能代替“事实上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1.
方可 《民族论坛》2014,(11):24-25
“蹴球来源于清代的踢石球,是古代蹴鞠运动的一种形式。经过多年来不断的表演、比赛。蹴球现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则。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渐推广普及。由于规则与台球有相似之处,蹴球也被称为“用脚踢的台球”。在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蹴球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蹴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体育明珠,它的挖掘整理成功,使千年古书上记载的蹴鞠以新的面目得到新生,为新形势下的全民健身运动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呼图克图职衔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开始传入蒙古地区。长期以来,黄教在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出被蒙藏民族佛教界所共同采用的新的佛教名词术语。这些新的名词术语既有梵语、藏语,也有蒙语和汉语,有些名词甚至由两种乃至三种民族语言混合构成。如人们熟悉的黄教两大领袖人物“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称号中,“达赖”是蒙语,意为“海”,“喇嘛”为  相似文献   

13.
印度被认为是世界上语言最多样化和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语言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印度多民族国家治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印度多民族国家治理过程中,印度政府秉承“承认”“包容”和“团结凝聚”等理念,通过推行宪法框架下的“第八附则”“语言建邦”“三语政策”等一系列构筑国家认同的策略选择,最终将语言多样性化解为印度国家认同的力量和土壤,实现了“两种认同”的和谐共生。印度构建国家认同的独特范式,将其内部貌似“松散”的语言文化多样性,凝聚成为一种“互嵌式”的团结,客观上造就了“印度式团结”。正是这一独特范式,成就了印度“崩而不溃”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学术界对民主改革前四川藏区政治和宗教关系的不同界定和争论,以较为典型的个案表述了作者的一家之言。认为,在康区的某些地区,称“政教合一”更好;在安多藏区的一些地区,则可视为“政教联盟”。“合一”和“联盟”,都分别典型地体现了民主改革前四川各地藏族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而统而论之,还是宜称“政教合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林蛙     
如果不仔细看,会认为它是普通青蛙。其实,它是青蛙家族里形形色色蛙类的一种——虎纹蛙。它生长在东北松花江流域的山林水泽中,是一种罕见、珍贵的小动物,同黑龙江省特产的飞龙、熊掌、猴头并誉为四大山珍。现已正式被中国科学院定名为“中国林蛙”。因为比其它蛙类耐寒,有人又叫它“雪蛤”,还有人叫它“田鸡”,而它最通俗的名字还是“蛤士蟆”。这是三四百年前的满语称呼。  相似文献   

16.
禁忌作为一种行为观念和民俗事象,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将之称为“塔布”。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它代表两个方面不同的意义:一是“崇高的”、“神圣的”,二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可见“塔布”意指“某种含有被限制或禁止而不可触摸性质的东西之存在”。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时期是各民族共创中华历史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主要有六种形式:一是相互吸纳族体;二是共同开拓疆域;三是协力发展经济;四是维系历史文化传统;五是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六是共育中华民族精神。各民族主要通过如下路径共创中华:一是追求“正统”与实现“一统”;二是强调“以德怀远”与“示之信义”;三是主张“迁徙胡汉”与“胡汉兼用”机制。各民族本为一家的族源认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认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是十六国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三大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18.
藏医脉诊中“冲、甘、恰”的来源是一个历史悬案。这个复合名词究竟是指医生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古代名称,还是指脉诊中病人腕部动脉的3个诊脉部位,对此历代多有争论。从藏医古代经典《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开始就已存在“冲、甘、恰”与3个指头混称、定义含混的情况,这是后世争论的根源。在与中医脉诊的“寸、关、尺”的关系问题上学界的看法也有分歧。文章从医学发展史和文献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从音韵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认为藏医脉诊“冲、甘、恰”是中医脉诊“寸、关、尺”的转音,是指腕部诊脉的3个部位。  相似文献   

19.
唐晓梅  杨戴云 《民族学刊》2018,9(3):25-30, 104-105
随着乡村“过疏化”蔓延,我国传统村落正在急剧消失。为应对这一危机,2012年国家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工程。黔东南作为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虽然对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已成共识,但在实现路径上地方政府与村民仍存分歧。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尊重村民生产生活需求;二要尊重传统村落生成规律;三要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四要保持传统村落的真实性;五要保持传统村落的延续性;六要挖掘传统村落的典型性。同时,应积极落实国家项目;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传统村落日常管理;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发展“农文旅”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20.
六马油桐     
饮誉国际市场的“六马油桐”,是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传统出口产品之一,被外商称之为“中国六马油桐”。产品畅销美、英、法、日、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地区。去年外销量达250多万斤。用“六马油桐”生产出来的桐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高、附着力强、抗冷热、耐酸碱、防腐、防锈和绝缘性能好等特性,是油漆、印刷、国防、机械、电器、化学、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近年来又被用作塑料、人造橡胶、人造革等化工原料,用途不断扩大。榨油后的油饼,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是良好的农家肥。果皮含钾,可以熬碱;树皮含单宁,可以提栲胶;木材纹顺质软,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