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是人类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物质空间载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从未缺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工人阶级生存状况及其历史命运的思考中,形成了城市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范式,并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以生产方式为出发点,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城市观的基本维度,批判工业化城市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破坏,积极探索并投身实践,寻求解决工人阶级城市生存问题的根本路径,为未来工业化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历史唯物主义城市观的基本内涵,挖掘恩格斯的城市哲学思想,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城市观的发展脉络,寻找解决工业化城市问题的理论工具,也是对恩格斯伟大思想的当代回应.  相似文献   

2.
城市营销的内在诉求应在空间创新也即城市产品体系的创新上,它的动力在于不断引入新的元素,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新需求。影视语境下的城市营销是该逻辑下的代表性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宏观性产品,城市空间的"固化存在"特质使空间植入与一般产品植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城市空间的植入是在解构城市空间功能的基础上,选取适合传播的城市核心价值,运用科学的信息编码等手段,在将固化空间转变为消费者可以知觉、可以想象以及期望体验的空间基础上,实现城市空间与影视情节的完美结合。最终,消费者对体验空间的消费反馈又影响了城市空间的创新,并由此实现影视对城市的持续营销。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恒常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涉及到城市的宏观、中观及微观各个层次,它动态地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等方面的特质。城市空间外在地表现为物质形态的空间生产,内在地体现着城市结构的特征与逻辑,它以多种方式展现着人们对于美好城市的向往。因此,城市空间是由事实城市、想象城市、认知城市三个方面的原型共同构成。作为认识框架,这个综合原型可以应用于对城市空间发展历史进行研究的相对完整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摘要]本文立足于城市生态观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阐述了广义生态观及其对城市生态规划的意义;运用城市群空间经济学原理,拓展了城市规划中的广义生态观。论述了广义生态观的拓展对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从若干方面探讨了广义生态观对城市规划中,产业用地布局的优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工人阶级真正登上了社会主义城市的历史舞台。本文旨在通过对于五六十年代以工人新村为特征的城市空间的分析,揭示当时社会主义城市想象的种种可能性。工人新村正是通过对于空间的高度组织,力图使上海尽快实现由"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的重要过渡。新的权力统治下的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本身已经孕育了"中心/边缘"式的疏离和紧张。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作为人类文明的积淀,将人类历史典型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城市景观审美的历史感在某种意义上是彰显城市魅力的重要维度之一。具体而言,城市景观审美的历史感主要表现在城市景观的典与雅、古与今以及观与思这三个层面:“典与雅”侧重于历史价值中的审美品格层面,典意味着历史悠久,人类可凭藉此而回忆城市过去,并审视现今城市所面临的境遇,而雅则意味着城市文化悠远、品格高雅;“古与今”侧重于历史价值中的时间韵味,主要阐明城市中历史景观的“古”与当代景观“今”因时间距离而呈现出的张力之美;“观与思”则侧重于城市景观历史价值中的主观心理感受,观主要意指观照城市景观的外在形式,观照景观上呈现的形式美,而思则意指审美主体对形式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所发生的事迹进行想象,力图重现城市的过去与憧憬城市的将来。  相似文献   

7.
城市开放空间的解析与建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该文解析了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比较其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异同,并结合实地调研工作,说明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的现状。同时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生态观,从城市开放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态属性两方面,提出建立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服务于城市开放空间生态体系的城市绿色网络,并阐明“宽适空间”在网络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最后,文章展望了我国今后的城市开放空间建构,探索适于我国发展的城市开放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8.
拟像城市对现实城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的城市视觉范式也随之产生。在其作用下,城市的媒介再现呈现出显著的视觉化表征趋势:城市观视者自觉地将肉体之眼转换为技术之眼,用镜头视角审视他们的所视、所思、所失;城市拟像文本呈现出远程在场的、消除了真实与仿拟间界限的超真实特性。如果将城市观视者的技术性观视视为城市阅读,将拟像城市的生成过程视为城市书写或文本建构,那么城市文本建构与阅读的这种关系改变了城市品牌建构与传播的秩序逻辑。从视觉化表征中打量城市,视觉化城市品牌建构与传播实际上就是一个视觉符号的编码、再现过程,即把城市景观的界面化,通过某些承载意义的符号译码成为触动媒介漫游者的诉诸视觉的语言,促使其产生阅读动因,培育其阅读想象。  相似文献   

9.
“诗性地理”的审美建构,为观众提供了对城市电影空间叙事独特的想象和认同方式。《爱情神话》通过对上海城市地理空间的诗韵勾勒、社会空间的诗性洗濯、语境空间的诗性互文,将日常叙事与文化蕴涵灌注在空间叙事的展开过程中,使城市意象表征与人物塑造、城市文化传达交融共生。影片以诗性转向建构上海这座城市有温度有力度有角度的意象表征体系,从而形成具有浪漫主义底色、散文诗气质并与上海地域文化特性高度契合的城市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10.
芦原义信与黑川纪章的城市空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原义信与黑川纪章是著名的日本现代建筑师,在世界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在大量从事城市实体空间营建的实践中他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理论,由于他们分别处在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高潮期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旺盛期,二人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比较价值和时间指导意义。从科学观基础、空间尺度和各种空间关系的存在秩序等方面对其理论进行比较,以期在接近城市空间本质的层面,对其理论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现代作家中极富空间感的一个。她的空间感表现在创作行为本身和文本世界的构建。对萧红而言,空间代表一种人文生活,它成为萧红表达其人生观今的符号系统。萧红对宇宙、人生的认识是从空间开始的。在萧红的文学世界里,空间作为存在展开的场所、参与人生的一种文化行为、心灵世界的外在象征成为挟制人生的物化存在,展示着人性的荒芜、生存的悲凉和世界的无意义,并以此呼唤被围困的生命直面、介入、超越与反抗,这是其生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对篮球运动本质观点进行述评,以辨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为理论基础,提出篮球运动是以参与者(人)的时空感、时空控制能力和时空利用能力等为基础,进行时空控制与时空利用下的比准的体育项目的新观点,以引学术之争鸣,促篮球运动理论研究之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的空间须由此在的空间性来说明,而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为空间性奠基。在《存在与时间》之后,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空间"。在后期作品中,海德格尔通过对位置和物这两个概念的分析,揭示了空间存在本身的意义,指出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来世界城市美学表现出三种新趋向,即:①争相建造世界或国家最高地标建筑,追求"眩晕"美学效果;②争相建造功能最佳的生态建筑和垂直农业建筑,重建城市的生态和谐;③争相建造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城市景观空间,雅化城市视觉秩序。这反映了系统、企业、专家和公众的选择性向和趣味,包括健康的、病态的、富有远见的和短视的。城市永远是一个没完没了的冗长的故事,它确实需要某种抵抗和消解乏味的吸引力,但并不需要过多的跌宕起伏与惊心动魄,它是日常的、生活的,而非戏剧的或神话的,它真正需要的只是端庄、流畅、真实、亲切。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以判断的方式把握世界,判断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陈述,是传统逻辑的核心。已有的判断标准是在某个范围内形成的判断标准,是否能保证其一定会有效地延伸到扩展的其他范围,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澄清的重要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中国社会风险的凸显及所引发的严重后果,预示我国已步入了风险社会。面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风险,需要选择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使其更适用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社会质量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和研究范式,不仅诠释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福祉,而且与社会风险理论的有着内在联系和价值的耦合。社会质量框架将社会风险的各种碎片化概念整合在一个框架内,从宏观到微观,从制度到文化,从组织到个体呈现了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四类社会风险,挖掘了风险社会的深层秩序空间,使社会质量视角中风险治理就有了独特的内容。它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安全保障,而且凸显构成要素间的互动及关系的调整,从而构建了广泛意义上的风险治理,也正是社会质量的理论诉求--谋求制度世界和生活世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的空间须由此在的空间性来说明,而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似乎空间、空间性不如时间、时间性那么“源始”。但海德格尔却同时又向我们指出,说空间性基于时间性或时间性较空间性具有优先地位,仅在对此在时间性结构的准备性分析工作中暂先有意义,以后仍要将两者的关系明确“平等化”。在《存在与时间》之后,空间问题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自然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起来, 在《时间与存在》中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为“时间-空间”,认为只有在这种源始的时间-空间的敞开状态中,物与此在本身的存在、“本有”才能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8.
经历了300年发展的俄罗斯城市圣彼得堡,仍然保持着建城初期的空间魅力.在考察了该城之后,本文对这种魅力进行分析和解读.归纳有:历史的厚重感,完整的空间体系,清晰的空间识别度,软质景观元素的特点以及老城新生的适度手法等.  相似文献   

19.
运用数理批评的方法,分析论述了《哈利·波特》的叙事空间及空间的文化意义,并对杜贵晨先生提出的文学数理批评范围进行思考。认为,《哈利·波特》的第三空间融合物质与世俗的第一空间麻瓜世界和精神与神圣的第二空间魔法世界而成,却生发出超越麻瓜与魔法世界的三大文化意义:童话、文化寻根和英雄成长;在英雄成长这一核心意义层面又生发出死亡、爱与成长三大核心主题。《哈利·波特》多"三"的现象显示罗琳对数字"三"的崇尚超出现代人一般意义的数字崇拜而接近原始思维中的数字崇拜。因而,杜贵晨先生对数理批评可以用于全部文学的设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客观现实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为它同时包含着物理现实和理想现实,并且,在这两种现实之间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质。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信息。在最广泛意义上,信息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属性,它是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分布的差异性(不对称)的表现,这些表现存在于所有自然发生的生命界、无生命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意识活动的非平衡过程之中。信息贯穿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有组织的物质和能量的各个层次,它是物质和能量运动的首要的原因,并决定着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方向。信息是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自然和社会进化过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