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轻逸”在卡尔维诺的创作思维和小说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小说创作与美学理论之间也有十分鲜明的相互阐释性。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以轻逸的笔法构筑了如梦般轻盈的城市,以飘逸轻灵之美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沉重与人类生存的重负。在对“看不见的城市”的轻逸书写中,体现了卡尔维诺对当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关注。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有意打破小说美学的压抑局面,把读者从以前那种以“重”写“重”的沉闷而压抑的格局中解脱出来,让人们在这个越来越沉重的世界里放飞轻逸的梦想,以飘逸、洒脱的态度坦然面对生活的重负。这种以轻逸之美来表现沉重之思的美学追求,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2.
论《看不见的城市》叙事的实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不见的城市》作为卡尔维诺经典的小说实验文本,以其奇特的叙述魅力为人们所重视。小说以《马可.波罗行纪》作为文本叙述的起点和背景,运用互文的手法表现小说文本的意义,表达作家对现代城市的思考。在行文中,小说将叙述由叙者向听者(读者)敞开,模糊文本叙述的边界,使读者进入叙述圈套,成为叙述的主体之一,从而呈现多重的叙述功能。同时,文本发挥了形式的表现功能和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本的意义呈现出巨大的扩张性。本文基于卡尔维诺对小说本身的内容、结构、小说中叙述者的角色,语言方面处理的方式,来对作品进行分析,阐述文本间互文性,主体间性的叙述模式,文本形式的独特性和语义的多义性对小说创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析小说《看不见的人》中布莱索的自我异化,从而揭示了在白人统治的美国,黑人在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中,他们的人性与个性遭到摧残和扭曲。  相似文献   

4.
狂欢化的世界感受植根于欧洲文明的深处,折射出欧洲文明的一种精神特质。它从不曾消失,仍然对僵化和凝固的制度和思维起着很强的解构作用。狂欢化的文本——《看不见的人》中设定了狂欢节上的一系列礼仪形式,也因此,《看不见的人》获得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两重性。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发掘这部黑人小说的独特魅力,也借此一窥黑人生活的苦难和渴望。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爱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一部优秀的象征主义小说.主人公对他的公事包的态度的转变具有深刻寓意.作品通过公事包在不同时期所装物品的不同,对病态的、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鞭挞,揭示了西方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精神生活日益空虚、无视人的尊严、践踏人性的社会现实,探讨了人类在发生危机和寻求自我本质时的苦闷与彷徨.  相似文献   

6.
两重性是狂欢诗学的核心,贯穿了巴赫金关于狂欢问题的每一个方面。狂欢两重性的本质交替和变更、死亡和新生的精神在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借助巴赫金的狂欢诗学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挖掘其中具有两重性特征的狂欢形象,揭示出处于边缘状态的美国黑人所喷发出来的颠覆中心,寻求多元的狂欢两重性精神。  相似文献   

7.
两重性是狂欢诗学的核心,贯穿了巴赫金关于狂欢问题的每一个方面。狂欢两重性的本质交替和变更、死亡和新生的精神在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借助巴赫金的狂欢诗学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挖掘其中具有两重性特征的狂欢形象,揭示出处于边缘状态的美国黑人所喷发出来的颠覆中心,寻求多元的狂欢两重性精神。  相似文献   

8.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文章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指出《看不见的人》凸显了存在主义文学特质,从两部分——小说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和自我追寻对《看不见的人》进行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伊卡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看不见的城市》是一部语言精练,风格独特,结构新颖,意义深远的作品。新奇的叙事策略是现代文学的艺术范本,充满想象的叙事空间是对后现代城市的反思,寓言式的书写是对文学语言的隐喻。《看不见的城市》启发人们的想象,带给读者哲思。细读此作,不仅可以看到卡尔维诺的小说艺术追求,亦能知晓其文学理想和文学期盼。  相似文献   

10.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被誉为美国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本文旨在从成长的角度,以后现代哲学家拉康的主体理论探讨该作品的自我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1.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的角度揭露了封建贵族的邪恶。以这一小说为蓝本,从人道主义的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辩证地分析了其人道主义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无形人》充满着狂欢精神。包括小丑,疯子和骗子在内的众多非常态人物构成了狂欢精神的具体实施者和体现者,他们构成狂欢仪式中的狂欢大众。具有多面性的骗子在小说中以假面人物的身份出现。小丑与狂欢加冕和脱冕两种仪式紧密相连,此处的疯子实质上往往是最清醒的人。这群狂欢大众帮助揭示小说主题意义,揭示生活的真谛,他们更多的是周围现实的试金石,是他们混入和接触的那些组织和阶层的一块试金石。  相似文献   

13.
论《双城记》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城记》是狄更斯晚年的力作,这部小说通过描写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反映了各种各样的人和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小说表现出一系列的美学特征: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悬念迭生的故事情节以及沉稳凝练的语言风格,从而体现了狄更斯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4.
<双城记>用艺术的眼光和人道主义的尺度,审视、评价大革命的暴力,体现了小说家的良知.它不同于专家学者的历史把握,但意义不容低估.文章试图结合众多的评说,借助于现代思想的平台,剖析小说题旨的深邃和博大.  相似文献   

15.
埃弗瑞蒙德侯爵的设置,被认为揭示了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革命的正义性.文章以为这是一种误读.从历史的角度看,侯爵这一人物缺乏真实性.从艺术角度看,侯爵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苔瑞丝,体现一种恶,从而否定暴力和仇恨,张扬仁慈博爱的人道主义题旨.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市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东营市、大庆市为例 ,分析了矿产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薄弱性 ,并在阐述资源型城市发展第三产业重要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东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目标及战略选择 ,以此来反映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狄更斯思想与创作中有一个理不开、扯不断的矛盾,一方面,他在感情上始终倾向于平民社会,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在作品中表现了出自内心的最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他在人生理念上却又表现出对上流社会的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欣赏,并苦心孤诣地在其作品中勾画出一幅温情脉脉的社会改良方案,倾注了他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8.
城市老年人群精神需求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老年人群的精神需求是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对南京 6城区和 2所老年大学的调查显示 :城市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主要表现在生活安全、社会尊重、行为意义三个方面 ,经常性的精神活动主要有看电视、阅览报纸、文体健身、知识性活动等。他们对市政府广辟市民广场和修建街心花园等非常满意 ,而影响制约他们精神需求满足的因素有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和充满矛盾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