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安老牛坡遗址第二阶段发掘的主要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老牛坡遗址第二阶段发掘的重点主要在Ⅰ区遗址。另外,在Ⅱ区清理了两座房基,Ⅲ区也做了部分工作。这次发掘收获甚丰,共发掘出房屋建筑基址6座,陶窑4座,大小灰坑29个,墓葬13座,总计发掘面积900余平方米。特别是大型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及铸铜遗存的发现,在陕西还是罕见,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冶金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对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进行了综述,给商周考古和商周历史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据《宝鸡日报》2004年12月1日,《华商报》2004年12月9日报道。11月30日下午,岐山周公庙遗址考古工地首次出土青铜器——铜簋两件,令考古人员欣喜的是,铜簋上有20多个字的铭文。据了解,这件铜簋是在周大墓西边的一座中小型贵族墓葬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3.
据《宝鸡日报》2005年元月1日、5日报道,周长约4200米的西周城墙惊现凤翔水沟遗址。考古队专家称,如此规模的城墙在西周考古中系首次发现,其意义不亚于2004年岐山周公庙遗址高等级西周贵族墓地的发现,对推动西周考古与历史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据《宝鸡日报》2005年2月16日报道,文物考古专家对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遗址出土甲骨的整理研究获重大进展。考古队在周公庙遗址范围内共发现卜甲760余片,其中有刻辞者有86片,经初步辨识共有文字410字,考古队组织技术人员对这些卜骨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清理、拼对、缀合、照相。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并聘请国内著名古文字专家前来帮助辨认。现已将760多片卜甲拼对、缀合为500多片,经拼对缀合后发现有刻辞者99片,可辨识的文字达到495字。  相似文献   

5.
据《华商报》2004年12月9日《陕西日报》2004年12月10日报道,周公庙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新进展:18号大墓出土了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石磬,这一发现对研究墓主身份等级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32号大墓发掘已经发现了棺椁。  相似文献   

6.
"周原考古与西周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肯定了岐山周公庙高等级陵墓群的发现在西周考古中的里程碑意义.这一考古发现促使学者们突破原有思维定势,完成从"小周原"到"大周原"的思想创新.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应对周原遗址继续关注,以期待更加可喜的发现和成果.同时,各省考古学者也对其它省近期有关周代及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作了报告.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与古史研究密切相关的十大考古新发现是:(1)山西襄汾陶寺“观象授时”遗址,(2)河南安阳洹北商城,(3)河南安阳花东甲骨,(4)山东济南大辛庄甲骨,(5)陕西周公庙甲骨,(6)陕西周公庙西周墓地,(7)陕西眉县杨家村青铜器,(8)西周中晚期的新型器皿遂公盈,(9)郭店、上博楚简,(10)湖南里耶秦简。  相似文献   

8.
配合南同蒲铁路复线工程和考古教学实习,我校历史系考古专业三名教师带领八二级二十一名学生,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三位同志配合下,于去年三月至十月,对侯马市东呈王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遗址位于侯马市北约1.5里公,东呈王村西北约100米处,面积为3.5平方米。此次发掘探方二十个,面积为500平方米。地层从上至下共分七层,文化遗迹和遗物主要发现在第4层和第5层,清理出圆角方形的白灰面房子一座、陶窑二座、灰坑四十一个(其中有两个圆袋形坑内埋散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周秦文化研究是我院多年来着力培育的科研特色,也是本刊努力塑造的办刊特色,依托周秦文化故地这一资源优势,积极刊发有关研究成果,及时报道相关重大考古和研究动态,是本刊"周秦文化研究"栏目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及其进展,人们对西周考古工作也极为关注.今年5月份以来,岐山周公庙遗址大型墓群的发现,再次引起各界的关注,国内许多重要媒体给予了报道,关于"西周王陵"的各种说法也不时提出.为使人们对当前周公庙西周大墓的发现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和认识,本刊编辑近日专访了我院历史系教授、周秦史研究专家彭曦先生.现将整理后的采访内容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10.
柑子园堡遗址位于三峡库区重庆市丰都县十直镇楼子村的长江边上.2016年度在该地区沿江三个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810平方米,清理出了一大批明时期的陶器(残次品)和窑具.另还发现了两座龙窑和一个灰坑.过去在丰都县进行的考古发掘项目较多,但十直镇楼子村沿江一带从未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据实地调查和现场发掘资料,在这一带沿江边3千多米的范围内的一些山坡(包)上都分布有大量的明清时期陶器和窑具,当证明这一地带曾经是一规模相当可观的日用陶器生产基地.龙窑在三峡地区发现不多,此龙窑的发现为研究三峡地区晚期陶窑的结构及窑具种类与形制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10,(8):20-22
8000年前的骨笛 在河南省博物院一楼展厅,摆放着一只约有8000年历史的骨笛,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1987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中有房基、陶窑、墓葬及数千件遗物,其中带有契刻符号的一批甲骨及16枚骨笛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记者从发掘工作结束不久的西北大学宝山考古队队长赵丛苍教授处了解到 ,2 0 0 1年以来 ,陕西省南部的城固宝山遗址 ,陆续发掘出一批形制特别的仰韶文化时期陶窑 ,数量已达 1 3座。这批陶窑的结构 ,是以往考古发现中从未见过的新形式。窑体由圆筒状的窑室和平面呈簸箕形的直穴式火膛组成 ,两者前后并列 ,火膛低于窑室。有的在火膛后还设有一个用于控制火势大小的直穴式控风口。窑室的直径一般为 80至 1 0 0厘米 ,高度 70厘米左右。这种陶窑构造奇特 ,主要体现于窑室部分。它由窑室的底部向上筑起一个筒状圈 ,成为窑室内壁 ,高度略低于外壁 ;…  相似文献   

13.
周公庙墓地性质管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岐山周公庙墓地目前的考古发现,认为其性质为周王陵的可能性很小,而极可能是周公家族墓地。作为西周政治中心的丰镐一带,或仍然是今后寻找周王陵不应放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略论裴李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李岗遗址,于一九七七年春作了试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初步揭示了这个遗址的文化面貌。一九七八年春又作了第二次发掘,这次发掘,收获更大共挖出灰坑5个,墓葬24座和一座陶窑遗址,获得了近百件的历史文化遗物,使我们对裴李岗遗址的文化内涵,有了  相似文献   

15.
安阳殷墟     
逍遥 《老友》2011,(8):70-71
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开始,相关专家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  相似文献   

16.
西水北遗址位于河北省涞水县西水北村,是南水北调工程必经之地。通过发掘,确认该遗址的时代为东周时期。根据发现的陶窑及陶器等,推测可能是东周时期燕国的一处制陶作坊遗址。  相似文献   

17.
扰灵魂者亡2003年6月初,来自英国伦敦的考古学家米特朗博士率领考古小分队来到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寻找玛雅文明遗址。6月底,考古小分队终于找到一处玛雅古城遗址,并发现一座陵墓。根据陵墓的宏大规模、壁画的内容和陪葬品的丰富程度,以及石棺里木乃伊的华贵装束,米特朗博士猜测陵墓主人的身份一定非常显赫。  相似文献   

18.
万州余家河墓地发掘东周、两汉等各时代墓葬145座,并发现同时期的房屋基址、灰坑、陶窑、水渠诸类丰富的遗迹.其对研究三峡地区东周墓葬内涵与特点及巴楚文化交流、两汉墓葬结构特征、埋葬习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由“瓷秘色”论及柴、汝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法门寺“瓷秘色”出土,唐五代耀州窑遗址考古发现,北宋汝窑遗址的确认,是中国瓷器史研究的重大收获。本文讨论了唐越窑瓷秘色,讨论了唐五代耀瓷(其中唐代可称鼎州窑或黄堡窑,五代耀瓷精品拟指认为“柴窑”),讨论它们与北宋汝瓷的有机联系,指出唐、五代、宋初耀瓷在中国古代青瓷两座高峰间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据宝鸡日报2004年9月30日、10月18日报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震惊海内外的岐山县周公庙西周大墓群试掘工作已经开始。10月17日地方党政、文物部门及周公庙考古队举行了试掘典礼。这次试掘任务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联合组建的周公庙考古队承担。此次正式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