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欢喜冤家》中存有不少明代戏曲资料。之前有学者对其进行考析,然搜罗未全。而近来我们对古典戏曲的研究,已经从单纯对文献的考辨转向对立体的戏曲传播活动的考察。如果以戏曲传播的眼光重新审视小说,我们可以整理出更多资料,并对已有的文献材料进行新的阐释。这些戏曲资料可分为三类:戏曲文献、演剧史料、戏曲典故。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阐述古代目录书对戏曲文献的收藏情况,说明我国戏曲文献之发展,进而说明了我国古代戏曲事业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3.
从儒门六经之修订,到现当代社会史史料搜集,乡村社会文献整理,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之历史。自主体、类别、性质、特征等方面观,与传世典籍文献、官方档案文献并列而存在的民间文献包括乡村社会文献,是一个特定的文献系统。从历史文献学学科视域中审视正在迅速消失中的乡村社会历史文献,进而实现系统科学整理,是民族文献遗产保护的现实举措,是社会史研究的基础工程,也是历史文献学学科重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初十余年戏曲文献的搜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有不少新的戏曲文献发现,包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再发现等。这些新发现的文献资料既有戏曲作品,也有作家的佚著佚文,还有相关的戏曲史料和戏曲文物。这些新发现对戏曲研究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将来可以朝着跨越学科、扩大范围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5.
悲剧与喜剧是西方戏剧美学形态的主要类型,用这两个类型可以把西方戏剧主要的作家作品大致区分清楚。与西方戏剧悲与喜壁垒森严的状况相反,我国古典戏曲将悲与喜、离与合等相异成分调和在同一作品之中,悲喜沓见,离合环生,造成一种悲喜中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形态。西方戏剧之优长正是古典戏曲之缺失,而古典戏曲之优长也正是西方戏剧之缺失。中西戏剧美的交融互渗方为人类戏剧美之“全”。  相似文献   

6.
悲剧与喜剧是西方戏剧美学形态的主要类型,用这两个类型可以把西方戏剧主要的作家作品大致区分清楚。与西方戏剧悲与喜壁垒森严的状况相反,我国古典戏曲将悲与喜、离与合等相异成分调和在同一作品之中,悲喜沓见,离合环生,造成一种悲喜中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形态。西方戏剧之优长正是古典戏曲之缺失,而古典戏曲之优长也正是西方戏剧之缺失。中西戏剧美的交融互渗方为人类戏剧美之“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体批评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的一种重要批评体式。建国后关于中国戏曲序跋体批评的研究主要有单篇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专著等几种形式。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文献整理、戏曲序跋的功用、戏曲序跋的理论价值评判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自敦煌石窟文献问世以来,敦煌学已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瞩目的显学,研究范围涉及文化、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变文只是其中一部分文学性较强的通俗作品。由于这部分作品经过种种艰难之后率先整理刊行,从文学和语言两方面去研究它们便得风气之先,取得成果较早,成绩较大。语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校勘和词语考释上,因为这是研读变文乃至所有敦煌文献的难点所在。单就词语考释一项而论,五十年代即有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之作,其后继踵者众、论著日多,探微发隐,各见功力。唯因变文内容十分丰富,语言情况复杂,诸家所论,容有小阙,挂万漏一,或所难免。  相似文献   

9.
古典戏曲文学的意境品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意境品赏是戏曲文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戏曲意境是"情、景、事"三者的统一,所以品赏抒情性意境离不开"事"、"景"、"情",又以品味意境为最终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赏戏曲意境,应侧重于引导他们品赏抒情性意境。通过品味,可以品出剧中人在特定场景中的特定心境,品出剧中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可以校正学生感受所得的粗浅印象,使之更接近作品形象的实际,还可以使作品之"景"、"情"与学生之情交融,使学生的感知不断趋于丰富、深入。  相似文献   

10.
唐代小说以其独特的情节结构、高超的艺术成就引起元、明、清戏曲作家的重视 ,它在后世戏曲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改编之作。就结构艺术而言 ,唐代小说与后世相关戏曲作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 ,即 :线状结构的不同、“戏眼”的设置、“贵剪裁”与“密针线” ,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小说在元、明、清戏曲中的改编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录学作为一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问,向被称为读书治学的门径之学。清代戏曲研究之能在20世纪取得重大成就,与一大批为发掘、整理"新材料"的学者们的辛勤劳作密切相关。尽管20世纪并未见一部独立的清代戏曲目录学的专著,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学界为清代戏曲目录学的建构所做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2.
清代戏曲管理分三个时期,即教坊司、南府和升平署。其中教坊司时期在清初,戏曲演出活动不多,戏曲管理极为简单;南府时期则从康熙年间初创至道光七年改制,时间长,又适逢清代戏曲从初步兴旺到极度繁荣的阶段,机构成员众多且来源复杂,声势浩大,为戏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壮大理顺了思路;而升平署时期则始于道光七年改制直至清末,这一时期国家发展呈现颓势,宫廷戏曲发展也呈下滑趋势。从总体上看,南府和升平署这两个机构在清代宫廷戏曲的管理中肩负着宫廷文化内外交流的使命,对清代戏曲的发展起过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宗羲是清初著名思想家,同时他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也有一定的贡献。黄宗羲前期对戏曲持肯定态度,其戏曲观的核心是重本色当行、重情、重俗重真,是晚明戏曲观的延续;晚年则极力排斥戏曲。黄宗羲戏曲观前后的转变,与其前后期学术思想的转变有关。其学术思想的转变是由早年的明学转向后期的清学,其戏曲观的转变也与此相对应,由明人戏曲观向清人戏曲观转变。  相似文献   

14.
慈善活动是中国历代进行社会救济的一个途径,清代有较大的发展,学术界关于东南、华北地区的慈善机构多有研究,但对西北地区则少有涉及。清代陕甘地区慈善机构有普济堂类、育婴堂类、恤嫠局类等,其制度、运作以及演变由于受当时社会发展的制约,并没有达到独立发展的阶段,仍处在模仿东南、探索发展的时期,其救助社会的功能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5.
元明清三代,山东不仅是我国传统戏曲创作与演出的繁盛地区,而且在戏曲理论上也多有建树和影响。与钟嗣成比肩的贾仲明,不仅对《录鬼簿》进行了"拾其遗、补其缺"的增补工作,而且还对元末明初的戏曲作家进行了编续,对中原音韵和南方曲家也多有评述;李开先的《词谑》开戏曲创作与表演艺术理论的先河;丁耀亢在戏曲创作研究等方面也建树颇多。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作家的举隅,方见山东古代曲论发展兴盛的概况及对后世戏曲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卓发之、卓人月与卓尔康、卓人皋两对父子,是明清之际杭州卓氏文人群中比较重要,而当今学者对其生平情况又知之甚少的四位有代表性的作家.该文依据众多善本文献对这四位作家的生平事迹暨生卒疑年略加考补,以丰富和改进学术界有关明清之际文学、历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徐渭散文研究经历了晚明的火爆之后,在清代转为萧条,主流评价也由以肯定为主转向以否定为主,由以热烈揄扬为主转向以冷峻剖析为主,关于分期、特色、渊源和地位四个方面的问题由此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 ,以清代人物传记资料为最多。据不完全统计 ,有传记可寻的清代人物 4万多人 ,本文对如何检索数字如此巨大的清人传记资料 ,作一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方外文学总集编纂的最繁荣时期。较之前代,清代方外文学总集的数量倍增,并拥有独特的思想内容,还涌现出一批专收某一地域、寺院之方外作家作品的总集,以及道士总集,可谓开拓了新领域,取得了新成就。目前,清代方外文学总集的流布范围普遍甚窄,且存在若干含混错漏之处,需要研究者予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0.
雅俗批评是古典戏曲的基本批评理论之一,它在明代得到较充分的运用和阐说。曲论家们从肯定用俗、力主雅俗兼融及从文体质性比较诗、词、曲之别的角度,论及到雅俗,雅俗之论被拓展了开来。发展到清代,雅俗仍然是古典戏曲批评最重要的观照视点之一,曲论家们对雅俗与文体、雅俗与角色、雅俗与科诨、雅俗与曲作者的关系及雅俗融合、化俗为雅、超脱雅俗等论题进行了更广泛、切中的探讨,雅俗之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