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关系的变化和清政府内部发展的客观要求,遣使出洋已成为必须。于是1868年清政府派出以美国人蒲安臣为首的代表团访问欧美。蒲安臣使团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它有益于清政府设领护侨,改革传统外交礼仪制度,并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1944年9月美国总统特使纳尔逊访华之际,正值中美关系陷入危机的关键时刻,纳尔逊使团通过开展对华调查,试图从经济层面入手化解两国之间日趋激化的矛盾。在白宫方面的支持下,纳尔逊使团得以直接向国民政府索取诸多机密信息,并与美国驻华机构互通情报。纳尔逊使团在短期内即完成对华经济情报的搜集任务,并据此向两国政府拟具针对性的建议,为维持中美战时同盟关系提供方案。纳尔逊使团在中国的经济调查活动,反映了罗斯福总统“特使外交”的特色,同时折射出美国当局海外情报领域特使和常使之间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微妙关系。初次访华期间,纳尔逊与蒋介石确认了中美战后经济合作意向,这是缓解二战后期两国紧张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但围绕如何开展战后重建等核心议题,纳尔逊使团未能促成任何具体协议,此阶段中美之间的谈判与互动反而暴露出双方存在重大的战略分歧。  相似文献   

3.
1834年,英国以扩大在华的商业贸易区域为掩护,同时为使英中政治关系正常化和获得一个军事据点,完成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所未竟使命,派出律劳卑使团访华。律劳卑一味地以自己所理解的方式想和广州地方当局接触,遭到广州督抚的拒绝和抵抗。结果律劳卑自己落得“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惨结局,笔者认为这是一场两种异质文明骨子里的冲突,具体地表现在两种不同国家观的矛盾冲突上。  相似文献   

4.
"迪克西使团"访问延安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国民政府和中共对"迪克西使团"来访的反应也存在明显差异."迪克西使团"援助中共的合理建议虽然未被美国决策者采纳,但"迪克西使团"访问延安本身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中共而言,它架起了中共与美国政府联系的桥梁,积累了初步的外交经验;对国民政府来说,它成为制约国民党当局在抗战结束前不敢发动内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18 72年清政府派遣教育使团作为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赴美这一历史事实 ,对于中美外交关系 ,以及中国早期的整个对外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派遣教育使团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管理中国留美学生的事务 ,但实际上 ,使团开展的活动涉及外交、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这些活动不但扩大了中国在美国的影响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在中美外交关系中的被动地位。同时 ,使团对拉丁美洲华工所受迫害的调查 ,还为中国政府 1 875年赢得和西班牙、秘鲁的条约谈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从开始接触不多,发展到较为密切,最后走向破裂的曲折道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初,美国采取中立政策,既不愿得罪日本,又不想失去在中国的利益,对华态度不够明朗,与中国共产党接触不多。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转向积极,派遣大批军政人员来华,从财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援中国抗战。其主要表现是:第一,美国向延安派遣军事观察组,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直接联系。从1942年5月起,我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董必武、林柏渠等开始就美军派驻延安观察使团问题同美…  相似文献   

7.
在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研究中,专注双方交流桥梁———译者的讨论并不多见。受特定历史语境影响,双方译员的物色和安排困难重重,且参与此次外交活动的译员都算不上合格的外交翻译,但在使团访华过程中,他们远远不止扮演了普通外交翻译的角色,且对中英外交关系的建立发挥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活动中的译员进行考析,不仅有助于揭示特定历史时空下译者的特点,还有利于了解译者与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隋、唐时期,日本大和朝廷向中国大陆派遣了遣隋、唐使团,随使团前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学问僧学成回日后,促进了日本的历史文化发展,他们是中日交流史上对日本历史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9.
主要对国内外史学界在俄国驻华宗教使团及其汉学方面的研究历史与最新成果加以简要评述,指出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由于对俄文档案史料挖掘不够以及我国学界资料欠缺所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今后在扩展资料的利用和扩大研究层面上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1803年,年轻的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在塞纳河上建造了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这年8月,他获悉拿破仑要越过英吉利海峡对英作战,就兴致勃勃地来到了金碧辉煌的的凡尔赛宫,向拿破仑推销自己的发明。  相似文献   

11.
美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外交使团于1844年2月抵达澳门后,公使大臣顾圣旋即提出北上赴京向中国皇帝面呈国书和订立和约的请求。面对美方的乘人之危和非正义之举,护理两广总督程矞采遵谕旨通过外交照会尽力与美使周旋,以阻止美国使团北上。往来于顾程间的25件照会冲突不断,极具戏剧性,特别是程矞采在照复中无由头地提到美国兵船赴小吕宋一事,招致顾圣使团的不信任,而程对《南京条约》文本的大幅改动,大概是顾圣在中美新订条约后将《望厦条约》从中文回译为英文、将每条条文的汉字字数记录在案并将此作为预防中国人私改条约之措施的主要原因。此外,顾圣使团译者对“约计三月内”一语的翻译,也给双方交涉带来了严重后果,险些使双方交涉决裂。利用文本比较与翻译史研究方法来梳理这一时期两国间的折冲樽俎,有助于客观书写近代中美外交关系史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12.
11月13日至14日.应委内瑞批文化部和舞台与音乐艺术协会的邀请.南京市杂技团在特雷萨.卡雷尼奥国家剧院成功举行了3场演出,作为“2010加拉斯加——国际舞台艺术节”的压轴戏和“中国文化月”的最大亮点.受到委内瑞拉社会各界、驻委使团和驻委中资企业及华侨代表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1949年美国关于承认新中国问题“共同阵线”政策,包括其内容、本质、出台背景、执行情况和失败原因。认为美国在1949年企图联合西方国家采取国际行动,以“承认”问题为杠杆,向新中国施压,迫使新中国调整内政外交,其本质与不承认新中国无异;此政策始作涌者是司徒雷登,自1949年5月6日开始推行到年底失败,共历时8个月;“共同阵线”政策之所以失败,一是美国的盟国不合作,二是中共外交起了分化作用,三是美国政策有诸多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4.
1992年6月5日。美国纽约。 停泊在纽约赫德逊河畔的“纽约精神号”轮船,在各色彩旗的妆扮下洋溢着节日般的热烈气氛。此刻,在这艘轮船上,来自美国各地的建筑界桥梁界的著名设计师,以及工程投资界的许多知名人士欢聚一堂,正向世界桥梁设计大师、美籍华人张馥葵博士颁发1992年度的诺布  相似文献   

15.
从“赫──伯法”看美国对外战略的演变及其实质任海涛1996年2月24日,两架美籍古巴人政治流亡组织“救援兄弟会”的飞机进入古巴领空后被古巴击落,美古关系骤然再度紧张。美国借机再次挥舞起制裁大棒,对古巴实施所谓的“赫尔姆斯──伯顿法”。3月12日,美国...  相似文献   

16.
1873年福赛斯使团出使叶尔羌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英国和俄国争夺中亚的过程中,中国新疆也卷入了这场持久的"冷战";中亚浩罕军官阿古柏乘新疆发生农民起义混乱之机,入侵新疆,建立了"哲德沙尔"政权,并且与英国政府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福赛斯使团为加强英国对阿古柏政权的扶植而出使新疆叶尔羌,并且与之签订了《英阿条约》,对当时的中亚格局、以及英俄关系造成很大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相似文献   

17.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的珍珠港事变,摧毁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也粉碎了美国的孤立主义幻想。事变次日,美国对日宣战。同时在美、英“阿卡迪亚”首脑会议上,决定成立中国战区,应蒋介石之请,罗斯福总统于1942年3月派遣史迪威将军到中国出任中国战区联军参谋长(蒋介石为司令),兼美国中印缅战区部队司令并负责监督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的分配和使用。1943年8月,同盟国东南亚战区成立后,史迪威又兼任了这个战区的副司令。到1944年10月,世界反法西斯各战场都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史迪威指挥的北缅对日战争,斩关夺…  相似文献   

18.
隋朝是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两国建立了对等的外交关系;日本政府多次派遣使团访问中国,隋朝政府亦向日本政府派出历史上第一个正式访问使团;隋炀帝杨广和日本的圣德太子为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隋朝期间中日两国交往的繁荣,为唐代中日交往高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第一个到中国的基督“洋教士”是英国的马礼逊(1782—1834)。1805年,马礼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选派送往中国,首先到达印度,由于清政府明令禁止传教士入境,马只好绕道美国,在美国资产阶级支持下,于1807年9月7日到达中国广州。1809年2月,马被东印度公司命为译员,1816年7月,随英特使使团去北京,从澳门出发,经香港、厦门、宁波、上海,达天津,回途改内河路,经运河、长江、鄱阳湖抵广州。这一去一回,马窥探了我国沿海、沿江重要地区,搜集了大量的军事情报,为鸦片战争作了准备。他曾多次向英王献策,  相似文献   

20.
李洁明反华歇斯底里“贼喊捉贼”螳臂挡车●文凌最近,美国国内的亲台反华势力借美国政府一些司法、情报官员捏造的所谓中国参与向美国“政治捐款”,企图“收买影响”的谣言,掀起了一股反华逆流。尤为嚣张的是李洁明,他在3月17日的《华盛顿时报》上对中国进行肆意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