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实和理论表明,我国现有制度某些方面的障碍和不足,对城镇中农民工贫困群体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农民工所受到的绝对剥夺、相对剥夺、多阶剥夺还是剥夺传染等同题表现上,由于剥夺的链条已经植根于体制内部,因此我们的改革发展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相对剥夺感”。本文对“相对剥夺感”的涵义、构成、产生原因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进行分析,并初步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它的社会控制。同时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弱势群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论相对剥夺感与民工制造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的城市优先发展战略给中国的农村经济加载了沉重的历史负担.农村劳动力大量积压,造成人地关系紧张,以致进入1990年代中国城市出现了难以控制的民工潮.流动人口受落后的教育水平,贫困的经济实力等先天因素的制约而遭到城市人的歧视并逐渐在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剥夺感.与此同时,城市的治安和社会的稳定性也面临挑战,无疑这是与民工潮的出现有相关性的.而相对剥夺感在这种不稳定性中是否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呢?造成城市治安水平下滑的根源又在哪里呢?面对日益严峻的治安问题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相似文献   

4.
"风险社会"的宏观背景导致了社会矛盾丛生,而民众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又加剧了矛盾的持续恶化,群体性事件陆续被激发。然而,由于媒介化社会中大众的形成、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及传媒自身具有的特点,又为传媒在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中发挥作用提供了用武之地。通过构建正当性和搭建公共领域的种种努力,传媒势必可以在消减社会公正失衡感、保证风险分配的公平正义、打造风险社会的预警机制等方面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对于社会政策研究来说,社会空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社会政策自身具有空间性,而社会空间既是社会政策的对象也是社会政策的产品.以城市贫困的空间剥夺作为案例,充分展示了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同时也揭示了社会政策是社会空间的重要影响变量和重要干预途径的政策内涵.借鉴大卫·哈维的主张,本土国情下社会政策的"空间正义"取向应包括资源分配正义、社会治理正义、社会福利、积极的空间介入和公共参与五个基本内涵.社会政策空间之维的揭示,为反思和监控政府与市场的空间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后扶贫时代,城市低收入群体是发展型社会救助的主要瞄准群体.采用问卷方法,选择重庆市N区841个样本对该群体的困难程度、社会救助供需现状及其意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该群体中"长期性困难"家庭占比高于"偶尔困难"和"阶段性困难"家庭,收入越低困难程度越大;"收不抵支"现象突出,超过50%的家庭维持基本生活有困难;"支出型困难"主要来源于医疗费用.(2)在社会救助需求上,虽然样本的物质需求占比较高,但精神需求不可缺少.(3)现有社会救助制度尚不完善、供需匹配不足,导致该群体向政府寻求社会救助的意愿较强.建议:精准把握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需求;健全新时期的城市低收入群体就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城市低收入群体医疗救助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从住宅社会学视角出发,超大城市流动人口住房样态关联其社会结构诸多要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北京调查数据分析,描述北京流动人口住房样态状况,聚焦社会结构不同维度对流动人口住房样态影响.研究表明:从住房结果看,流动人口获得由政策制度支持的集体消费性住房比例较低,表明城市住房制度排斥性特征;从影响因素看,社会结构各方面因素都会显著影响到流动人口的住房样态.研究指出,超大城市流动人口住房样态的形成不仅受流入地住房制度性排斥,而且流动人口的社会结构特征会通过私人消费或集体消费机制作用于其住房样态选择,由此需要关注由流动人口构成的“漂泊社会结构”下的住房分化.为消除由社会结构因素造成的住房不平等,提出创新政府住房再分配机制、完善市场租赁和购买机制、优化流动人口社会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契约性”社会自治具有不同的理论祈向,人的本质也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多重表现样态。随着“契约性”社会自治重心的转移,市民社会中人的本质表现样态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嬗变,经历了由个性张扬的延伸到类生存的复归以及两者的和谐化发展等几个重大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经由人的可持续发展向人的综合性发展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社交网站(SNS)使用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及相对剥夺感和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的内在作用机制。本研究以712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可以通过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公正世界信念能显著调节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直接效应以及相对剥夺感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并且这两种效应在低公正世界信念群体中都更为显著。本研究不但能够深化社交网站使用影响的相关研究,而且对合理健康的社交网站使用和积极社会心态引导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具有再分配功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收入不平等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个体收入相对剥夺视角,计算居民个体不平等程度,通过构建两期世代交叠模型,分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缓解居民收入不平等,其净效应在0.4%-0.8%之间,但存在不同群组的异质性。男性、城镇、东部地区居民养老保险对收入不平等的平均处理效应较之女性、农村、中西部地区居民要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影响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积累,进一步缓解收入不平等。基于此,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动社会从“陌生人社会”向融洽的“熟人社会”转变,人口从“低人力资本”向“人口质量红利”转变,进一步缓解居民收入差距和不平等,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Wirth-Redfield 模型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将农民集中居住区视作一种乡土—都市连续统的特殊地域社会类型,从公共空间和社区意识两个维度考察该地域社会类型都市性嵌入与乡土性嬗变的实践逻辑。 首先,公共空间结构转型,一方面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使得社会交往趋于公共化且打破了基于地缘关系的社会互动模式,实现基于村庄认同社会互动到基于社区认同社会互动的转型;另一方面社会认同转型在改变乡土世界运作规则的同时也使得后乡土中国的农民公私观念发生微妙变化。 其次,社区意识悄然崛起,一方面社区环境商品化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家园意识;同时,房屋产权明晰化使得业主身份建构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基层组织与村组织有机融合引导村干部逐步向社区干部过渡,干部管理社区化既是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的主要议题也是重构社区组织认同结构的必要路径。 最后,Wirth-Redfield 模型视角下的乡村都市化不仅仅是人口聚居模式和社会样态的显性变化,更是一场隐形的文化转型,其核心是要告别乡土社会实现一种新型的城乡文明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N人博弈网的公民社会责任分析:群体败德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对象是公民团体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群体败德现象。首先分析了“绝对自私”、“完全责任”和“部分责任”三种群体的博弈情况,随后在经典的“N人博弈”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尝试引出了“博弈网”的新概念,并给出了在“博弈网”结构下的均衡情况和简要证明。文章最后阐述了在这种博弈结构下导致“群体败德”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该种博弈结果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因为退休、身体功能弱化等原因不得不退出社会生产领域,其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本论文根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吉林省数据,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及分析视角,围绕吉林省老年群体的经济来源、经济收入水平、工作/劳动现状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吉林省老年群体经济收入来源脆弱;经济参与程度比较低;经济收入水平不高,并且收入水平与受教育水平、城乡、性别等因素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过程中,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失衡必然进一步凸显,从现状上看,普遍表现为失落与孤独、怀旧与恋旧、逃避与惰性心理等多方面。在优化人口心理素质的反贫困视角下,针对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扶贫"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在不断完善并切实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施的同时,加强政策扶贫、社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信息宣传指导,改善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认知模式,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心理上的成就动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农村人际交往,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健康正态的社会心理。这对于我国避免人口老龄化社会危机,打赢农村"扶贫攻坚战",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以北京市某精神康复亲友会为例,探讨了自助群体社会资本的概念和特征。通过对自助群体内外部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系过程的研究,来分析自助群体的社会资本的产生和维持的过程与途径,最后,文章探讨了自助群体社会资本所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今后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保姆是散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广州和深圳两地保姆的口述访谈,从保姆的工作性质和个性特点、年龄构成、务工原因、婚姻家庭、雇主关系、社会网络六个方面分析保姆的群体特征。本研究表明,保姆的性别集聚效应十分突出,是一个纯女性的从业群体,这又使保姆更具弱势和弱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过程中,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失衡必然进一步凸显,从现状上看,普遍表现为失落与孤独、怀旧与恋旧、逃避与惰性心理等多方面。在优化人口心理素质的反贫困视角下,针对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扶贫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在不断完善并切实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施的同时,加强政策扶贫、社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信息宣传指导,改善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认知模式,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心理上的成就动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农村人际交往,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健康正态的社会心理。这对于我国避免人口老龄化社会危机,打赢农村扶贫攻坚战,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农经济孕育出来的社会结构是一种以家庭和宗族为基本单元的宗法制度。此种制度决定了个人对家庭和宗族必然会产生强依赖关系。与此相应,此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群体也占据价值的主导和优先地位,而个人则只是其所属群体的依存者或派生物。儒家文化之他“围”与个人之自“围”形成一种合力,固化了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同时,从文化之“围”进到制度之“礼”实现超越和融合,使群体本位思想得以渐进生成。  相似文献   

19.
老龄化与数字化成为当今中国的两大特点,老年群体如何适应并融入数字社会是积极老龄化的重点之一。现实表明,当政策落地与技术创新的长时性与复杂性需要充分条件增效,且来自家庭的代际支持滞后甚至消失时,朋辈效应的发挥将成为无法忽视的数字支持,其本身的主动性、普遍性和可持续性能够有效地促进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应用案例分析方法,关注老年群体受朋辈效应驱动,在数字融入进程中完成数字角色的重构与迭代,个体在环境、工具和人际的多重作用下完成数字融入的蜕变过程。为全面挖掘朋辈效应推动数字融入的潜力,构建“动机触发-互助路径-作用机制”综合分析框架以观察和理解老年群体在融入过程中的行为模式,通过参与式案例观测厘清朋辈效应促进数字融入的三重互构路径“动机嵌入-场景整合-行动扩散”,并进一步深入揭示老年群体在数字融入进程中以朋辈互助为核心,由具有融入共识和合作行动的多元互动关系凝聚而成,三维一体的“互助主体-互助结构-互助模式”的互构支持型的融入持续循环机制,揭示“数字贫困者”数字脱贫的行为逻辑,深入挖掘动态演化的形成机理,由此从现实维度切入提供不同层面的建议对策,以期从新角度解答促进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同妻"作为男同性恋者与女异性恋者结合进入"同直婚姻"的产物,在中国社会的存在和延续,有着深刻的文化烙印。从同性恋者与同妻的不同视角,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挖掘"同妻"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助于明确"同妻"现象作为社会问题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在中国,同妻作为一种社会弱势群体,亟须得到社会的救助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