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利普·拉金与后现代主义有诸多会通之处。拉金诗歌中对深度模式和意义的消解及消解之后诗歌所呈现的平面化、零散化和非逻辑化与后现代主义消除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努力殊途同归;拉金对多元的内在追求使他的诗歌中的语言游戏与试验又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通过后现代主义来理解拉金或通过拉金来思考后现代主义,我们不但可以丰富对拉金创作思想和其诗作在当代价值的认识,而且也可以深化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2.
菲利浦.拉金(Philip Larkin 1922-1985,下文简称拉金)是英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爵士乐评论家。拉金对传统爵士乐的酷爱是谱写其诗歌的重要音符,爵士乐独特的音乐风格、文化特质和演奏技巧时而隐现在拉金典雅的诗歌中。拉金所倡导的清新、朴实的“运动派”的诗风也是一股传统爵士乐章,表达出他对传统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菲利浦·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下文简称拉金)是英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爵士乐评论家。拉金对传统爵士乐的酷爱是谱写其诗歌的重要音符,爵士乐独特的音乐风格、文化特质和演奏技巧时而隐现在拉金典雅的诗歌中。拉金所倡导的清新、朴实的“运动派”的诗风也是一股传统爵士乐章,表达出他对传统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在诗人拉金看来,日常生活美丽可爱.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隐含着深刻的内容,压迫与解放的品质混同代表日常生活的多重面空格.人的幸福和希望不可能诉诸日常生活之外而在其中.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以完整的形态和方式体现出来.拉金诗歌中的城市日常生活题材、“非英雄”塑造、日常用语等是其日常生活诗学的重要元素.虽然拉金对日常生活中的顽固习惯性、保守性、重复性的刻画又遭到了一些评论家的强烈抨击,但并不影响拉金对日常生活艺术的总体描绘.从总体上来看,拉金构建日常生活诗学是其“诗学自救”的一种策略.拉金强调对日常生活的“现实”的关注,开掘与传统的勾连;对“非英雄”人群的塑造和日常散文式用语的采用,使得他的诗歌得以容身于20世纪中叶的世界文化和权力秩序中,构建了英国诗歌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拉金早期的诗歌折射了20世纪上半叶英国文人焦虑和思变的担当。社会变革和战争纷飞的年代促使年轻诗人探索新的诗歌救赎之路。拉金敏锐地避开当时所谓荣耀的宏大叙事,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非英雄。拉金把非英雄的故事和英国风景融入英国文学传统,用诗歌的形式加入了“英国性”的建构,力图保证英国文化的独立性,重塑了英国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拉金早期作品中文化观念的演变也影响着当时英国文学范式的转换。拉金对非英雄、英国性主题的描叙折射了其构建“非英雄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显示了特定时期英国青年重新审视和修正英国文学,重新定位自己,建构独特的存在方式。他们对日常生活中平凡个体的关注与尊重,彰显了其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肯定和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  相似文献   

6.
拉金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正是因为如此,死亡的意识和对死亡的恐惧使生命获得另一种超脱的性质。本文将在拉金诗歌中死亡的意象世界里。分析诗人对死亡恐惧的原因,并发现对死亡非宗教的超脱途径。  相似文献   

7.
菲利浦·拉金(Philip Larkin)的许多动物诗篇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兔子、小牛和燕子等动物.它们没有高大、威猛动物的强悍和荣耀,只是默默地、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这些动物界的"小字辈"就是人类"小人物"的写照,是诗人心目中的"非英雄"."非英雄"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时期"主张建立一个普通人的人学整体观的文学写照,也是拉金诗学的重要诗歌基石.拉金诗作中的非英雄化人物是社会上大多数有工作的、对社会负责任、诚实面对现实的 "小人物".拉金的"非英雄"思想体现了平凡中的、常态下的崇高和神圣,承继了哈代以来的"小美"传统,冲击了人们旧有的审美观,表现了文学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从而给人以新的震撼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拉金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北方船》的失败归咎于对叶芝诗歌的音乐对他的影响。而利用视角理论来分析,可发现《北方船》的失败乃在于其过于内省的视角,笼统的意向和没有普遍共鸣的个人感受。  相似文献   

9.
菲利普·拉金作为战后英国优秀诗人,其诗歌常常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道出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的平凡事。《去教堂》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去教堂》讲述了一位普通人进入一座废弃教堂的所思所想,折射出战后英国诗人和读者崇尚平凡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
英国运动派诗人领袖菲利普·拉金创作了大量亲密空间诗歌,揭示了城市中亲密空间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异化现象。物质层面异化是由于城市空间扩张、条块分割和不断加剧的流动性;精神层面异化原因是商业化和个体化。依据马克思和弗洛姆对异化的论述,从拉金的创作中也可窥见抗衡异化的救赎之路:缩短与自然的心理距离、调整城市人际距离、充分认识个体的内在性,用人化的自然、富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创造性劳动等,最终通过这些精神层面的努力削弱异化力量的影响,实现对亲密空间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袁园 《南都学坛》2009,29(3):52-55
新世纪以来,生态诗歌是诗坛上较为活跃的创作潮流,其创作主题呈现出对生态规律的尊重、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新世纪生态诗歌具备了形成新的诗歌思潮的基础,不仅改变了当代诗歌中自然描写长期被忽略的现状,彰显出自然景观的美学魅力,而且有效地借鉴传统诗歌资源,衔接上了被割断的民族诗歌血脉,较好地实现了生态主题与诗歌文体相融合的美学效果,预示了新世纪文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学界对生态诗歌的研究滞后于创作,具有严格学理意义的生态诗歌概念尚未得到界定,且生态诗歌创作在理论上盲目追逐西方生态学文论,缺乏对本土文艺生态资源的进一步开掘,尚未形成立足当下、借鉴传统的生态诗学体系,生态诗歌亟需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是生态危机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诗歌体裁,与传统自然诗歌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诗歌从生态整体主义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全面关注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精神生态,其主题特征表现为强调生态整体观、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文明批判和生态预警,以及对人类家园意识或位置感等精神状况的深层关注。为此,梳理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的主题特征,以期把握当代生态诗歌的思想脉络和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3.
英国诗人拉金是一位专注于死亡的诗人。死亡与宿命论是他诗作中一再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在他的主要诗作《为何昨夜又梦见你》、《救护车》、《哀伤的脚步》、《大楼》、《下一个,请》、《阿兰德尔墓》、《割草机》、《树》、《继续活下去》中均有体现。用新批评的手法对这些诗进行细读,可以发现这一主题已被日常生活融入口语化的琐屑叙述之中。诗歌的抒情性与对生命的不安奇异地融合到一起,使诗歌充满了张力。  相似文献   

14.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十分擅长描写自然的诗歌,其诗歌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主义思想,有狄金森的描写自然的诗歌体现的生态主义思想,以及非纯自然的诗歌体现的人与自然相处之道两个主要方面。在科技与生态相互作用的时代背景下,狄金森向现代社会传达其深刻的生态主义思想,并给予我们对现代生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是英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尤其是诗歌。本文以生态之子、生态之歌、生态之思、生态之怒四个部分介绍他的生态诗歌和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6.
自然是济慈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近年兴起的生态批评恰好从自然角度的视角为济慈的诗歌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对济慈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加以分析,认识济慈生态观的变化发展过程,发掘影响济慈生态观的主要因素,对从更深层次把握济慈的诗歌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贯穿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济慈诗歌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对济慈诗歌中唯美主义美学观和艺术观的肯定。20世纪后半叶新历史主义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济慈诗歌的政治性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仅把目光聚焦在济慈诗歌的政治倾向上而忽略诗歌中自然因素及其深刻内涵,那同样是有失偏颇的。从生态伦理批评视角来关注济慈作品,我们发现济慈诗歌的审美是一种至高的生态伦理审美,济慈诗歌的政治倾向是包涵着对自由民主渴望,对真、善、美诗歌艺术追求的和谐精神生态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弗罗斯特创作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国内对其诗歌的主题和艺术手法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作为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生态文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从生态文学的四个思想内涵,即工业和科技批判、欲望批判、生态责任、生态整体观对弗罗斯特的诗歌进行解读,可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诗具有与其他诗歌不同的特质。生态诗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诗歌,华海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诗人。华海的生态诗批判工业文明积习、揭示人类自身的错误、反思深层的原因,具有“生态诗骨”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把生态与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生态诗境、生态诗味、生态诗气等“生态诗风”。  相似文献   

20.
D.H.劳伦斯的诗歌批评了工业文明对生态自然,人的精神以及人类社会的异化。本文试图从拟物论的角度来阐释劳伦斯诗歌中的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