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怀念     
马克俭 《山西老年》2012,(10):25-25
1950年国庆期间,刚获得解放的成都各界市民欢欣鼓舞,以极大的热情庆祝国庆。那时,我们驻地的解故军也以各种形式与民同乐,欢庆节目。二连指导员是延安中国人民扰日军事政治大学毕业的学员,由他组织训练一支小小的秧歌队。虽然秧歌队人数少,服装简单,伴奏的乐器也就是一面鼓两个钹,敲打起来就是那么单调的"锵锵起锵起",但因为这种秧歌是从老解放区传过来的,刚解放了的成都市民看起采觉得很新鲜。再加上我们这支请一色的男性队伍中还出现一十“女学生”,人们猛一看还难辨真假,格外引人注意。我因为这次化装或女学生杠秧歌,还引来一段感情上的小小甜葛……  相似文献   

2.
怀念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这是我生活的地方我在这里嬉戏、学习记忆中的缤纷已无处寻觅课堂明丽的梦赠予西天的彩云往事似一阵风徘徊在心底怀念$实验小学六(1)班@张舒滦~~  相似文献   

3.
怀念弟弟     
袁绍云 《社区》2010,(18):64-64
最近常常会想起弟弟,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3年了。 弟弟9岁那年,不幸得了肾病综合征,几度生命垂危,一次次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弟弟不能上学了,也不能下地干活,只能躺在床上养病。爸爸妈妈还要工作,便决定由我休学在家照顾弟弟,那年我11岁。  相似文献   

4.
怀念爱妻     
康家林 《老友》2011,(10):40-40
我的妻子罗惠珍于1940年出生于江西萍乡上埠的贫苦农民家庭。1960年7月,她考入了江西大学(现为南昌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被组织上选中分配到新华社工作。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她被评聘为新华社的主任编辑,成为资深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怀念母亲     
又是清明时节了,虽然母亲已经走了10年,我也因为定居在千里之外的大城市,离老家太远,很少能到她的坟前去祭奠。可不知怎么,每每此时,我总是不停地梦见老家那块墓地。  相似文献   

6.
怀念铅笔     
写东西离不了笔(别跟我抬杠说电脑,电脑是"打"不是"写")。最初开始写字的时候,是用铅笔的。那是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幼稚的小手还握不动钢笔,只能用轻巧的铅笔进行涂鸦。铅笔最大的好处是落笔轻,易修改。使用铅笔的时候,还有两样必备的工具,一样是小刀,一样是橡皮擦。小  相似文献   

7.
怀念继母     
为人继母确实是非不少。不管她们对前妻的儿女照顾得如何周到,也会有不少闲言碎语。我的继母贾玉贞也不例外。如今我已年近古稀,回首往事,手捧理智和良心,为继母说句公道话,作为对她老人家的怀念。 1942年春天我生母病故时,留下了我们兄妹四人。我是老大,正上乡村小学,弟妹都年小、生活不能自理。父亲迫于家务无法支持,于1943年秋天给我们接了个继母。继母来家时才30多岁,前夫经商赚了钱,喜新厌旧,抛弃了她,继母生性刚烈主动离了婚。以后,她靠在宝鸡市帮人为生。继母还是个虔诚  相似文献   

8.
怀念父亲     
去年的秋天,父亲以他孱弱的身体在与肺病抗争了一年之后,撒手离开了我们。在那一瞬间,我们经历了诀别的痛楚。他去了,留下的那片空白已是永恒无补。又是一个秋天来了,我们细细地去体味着他为人之父所留给我们的许多许多…… 父亲出生在太行山一户殷实的农家。他自幼性格温和,颇有才气,是这个大家庭里最早的读书人、第一个离开了土地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几十年来,虽远离故土,但我们深知那片黄土地在父亲心中的分量。还在我们小的时候,村里的亲戚进城看病经常  相似文献   

9.
怀念算盘     
正如今,算盘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博物馆的收藏。之所以拨动对它的念想,来自于不久前去大西北采风,在一个人迹罕至的村庄,看见村委会的老会计,执著地还在用着算盘。那鲜活清脆的珠子声响,有一种恍若天籁的魔力,顿时敲开了我对算盘的回忆。  相似文献   

10.
怀念往昔     
当夏日翠绿生命的葱郁渐渐被秋日的萧条殆尽,以它特有的方式抖落着秋天的树叶,纷纷瑟瑟地在枝头颤栗,我也将告别我的高二奔向人生的又一征程。站在日簿西山的垭口,往事点点滴滴渐渐涌上心头。还记得刚踏入高二时,是带着怎样兴奋的心情。身边高三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对我们意味深长的笑容。等看到没有几张熟悉的面孔时,心头涌上一丝遗憾,但瞬间便被新相识的朋友驱散。  相似文献   

11.
怀念家父     
光荫荏苒,家父李如轩辞世已近周年。家父二十岁即加入新闻行列,离休后受聘于报业,将一生献给大众新闻。作为记者、编辑,家父一生文字也还算多,在他的笔下,大众人生、时事通讯、针贬时弊的各种文章也有一定影响。在家父辞世一周年之际。作五言文以为记:挥手从兹去,家父已归西。儿女悲泣泣,老母常念及。康杰少年郎,聪明有灵气。深山走出去,省报成名记。胸装老百姓,脚踏三晋地。默默苦奉献,永葆书生气。文革多转辗,下放搞水利。历经风雨后,文章更犀利。为民鼓与呼,荡涤文革气。花甲老黄牛,心胸渐舒臆。从业经济报,开拓奠新基。老骥虽伏枥,纵笔…  相似文献   

12.
怀念爷爷     
朱辉 《百姓生活》2010,(12):19-19
爷爷是幸运的,他几乎得到了老百姓一辈子能够争取到的所有幸福:一是长寿而且善终,爷爷活到了90岁,在世时连小病都很少得;二是他和奶奶长达50年的美满婚姻,一直是上海那条里弄里的一段传奇;三是作为文盲,爷爷拿着比当时厂长还高的工资,在困难时期给了一家人衣食无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怀念童年     
任加于 《新少年》2012,(12):32-33
风从窗口吹来,一阵花香醉人,这花香令我忆起了美好无邪的童年时光。记得我五岁的时候,有一于,爸爸妈妈去上班了,我像平时一样,吃着零食,看着动画片。过了一会儿,我便觉得乏味了。不过,我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我打上爸爸的领结,穿上他那件又肥又大的西装,戴上一副墨镜,又去洗手间把头发弄成周润发的发型。嘿,大明星闪亮登场!接着,我把大大的皮鞋穿在自己小小的脚丫上,走到电话旁,拨通了电话。过了一会儿,"叮咚……"随着门铃声,小朋友们应邀来到。我摆好姿势,拢一下头发,打开门……嘿,都是穿戴别致的"帅哥"和"靓妹"!我们嘻嘻哈哈,模仿着电影中的人物,开  相似文献   

14.
怀念雷锋     
李厚员 《老友》2012,(8):21-21
雷锋,我们的战友 雷锋,我们的榜样  相似文献   

15.
怀念老街坊     
我是一个老北京人,50年代生人,生长在宣武区牛街地区一条普通的小胡同的大杂院里.在牛街居住的普通老百姓,绝大部分是回民,我也不例外,也是回民. 我们这条胡同叫吴家桥四条(当然,还有头条、二条、三条,在这里就不说了),我们这个大杂院是5号,在这个大杂院里住着七户人家.您想,本来不大的院子住着7户人家,那热闹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6.
怀念毛泽东     
冯彦章 《中华魂》2011,(4):71-71
为何蛇蝎屡屡生 为何妖魔除不净 为何大圣也无奈 只因神仙养妖精 贪官污吏白骨精 食人血肉一脉通 太平盛世无失盗  相似文献   

17.
怀念红狐     
正我家耕种的荒地离家足有二十里,我和爹锄了一天地往回赶时,看见了那只叼去我家一只鸡的红狐就在不远的沙丘上站着,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睛默默地望着我们。我的心里腾起了一团火……红狐的出现是在十多天前的一个月夜里。出院撒尿的我,猛然间听见鸡窝里响起了几声惊恐的咯咯声。我揉了揉睡眼,还没反应过来,就见一团红艳艳的火团在眼前掠过,蹿上院墙,箭一样地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里。我疑惑地走到鸡窝边,见地上洒了一摊扎  相似文献   

18.
怀念张思德     
李厚员 《老友》2008,(4):22-22
  相似文献   

19.
怀念大杂院     
fotoe  翟倩 《社区》2012,(24):65
笔者小时候曾在大杂院中生活过一段日子,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院门口那两个石狮子.那是孩子们的天堂.每天从这边爬上去再从那边爬下来,乐此不疲j屋门口的无花果树,看着"参天"大树上结的果子,心里馋得不行。现在,石狮子已不知所踪,无花果树早已不复存在了。那时候,院子里的邻居们夜不闭户,  相似文献   

20.
怀念铅笔     
邵俊强 《社区》2009,(15):63-63
写东西离不了笔(别跟我抬杠说电脑,电脑是“打”不是“写”)。最初开始写字的时候,是用铅笔的。那是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幼稚的小手还握不动钢笔,只能用轻巧的铅笔进行涂鸦。铅笔最大的好处是落笔轻,易修改。使用铅笔的时候,还有两样必备的工具,一样是小刀,一样是橡皮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