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村文化礼堂的再仪式化,是将传统农村民俗礼仪和儒家传统礼仪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文化再生产。浙江台州市L区"乡村十礼"的建构和礼仪实践,反映了以象征性的符号表达仪式的特定关系、礼仪文化再生产的建构方式和乡村社会转型的价值再塑方式再仪式化的逻辑机制。"乡村十礼"的实践表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农民道德共同体和精神家园的仪式过程构成了再仪式化实践逻辑。"乡村十礼"为行为规范的礼仪活动,反映了政府建构乡村社会文化礼仪的价值取向、农村社区治理的文化选择和农民个体的文化意愿,也成为农村社区治理中文化治理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离土出村”之后,其家庭再生产安排深刻影响乡村发展。基于打工地和输出地的城乡多点研究发现,由于打工城市的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将家庭再生产嵌入乡村社会,形成代际联系紧密的直系留守家庭,通过拓展留守家庭经营、为下一代加盖房屋等促进了乡村发展。然而,近年来农民工输出地的县域城镇化提供了新的家庭再生产空间,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再生产发生上移,家庭劳动力和家庭经济资源从乡村抽离,造成留守家庭规模锐减、经营萎缩、盖房停滞等乡村空心化现象。与此同时,大量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因难以实现家庭化而陷入家庭再生产残缺,与留守家庭的联系逐渐疏离,不愿参与留守家庭经营和房屋营建,导致农地抛荒、房屋破败、照护危机等乡村发展困境。本研究有助于修正新生代农民工“离土出村”造成乡村空心化的线性变革观点,突显家庭再生产分析对理解其与乡村发展的复杂关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引发危机事件的情景,聚焦于危机场域空间之下的舆情生发、畸变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与群体反应,以疾疫期间由舆情畸变引发的现象为例,通过考察该现象的成因、过程与结果,探讨由疾疫引发危机事件期间民众的认知和行为走向。研究发现,人际隔离与恐慌升级导致“标签”扩大化,疫情爆发初期基于事件本身严重性、信息发布的模糊性以及民众嵌入后群体性议论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导致媒介舆论的负性张力溢出进而引发恐慌和集群行为。同时,疾疫爆发与防控期间存在着社会声望的变化过程,医护人员的职业和社会声望有所凸显。在后疾疫时代应以此为契机,重塑社会声望导向,强化国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4.
个体间协作形成了社会,并将表征人在协作中关系的信息传递通道和作为实践场的现实空间联系起来形成社会实践的空间。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节点化生活中,社会实践的空间特征发生了改变。信息传递通道所形成的关系结构仍具有明确的生产属性,而现实空间不再有曾经的社会实践赋予的符号价值,成为盛放生活的场所,执行社会再生产的职能,从而使空间生产呈现出一种"生活的结构",促进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研究在对数字劳动进行分析时更多关注剩余价值生产的具体过程,而其中劳动者的情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情感再生产的具体方式却未能得到很好的呈现。本研究通过引入“数字主妇”作为概念工具,重点分析宝妈微商从业者的朋友圈营销实践。研究发现,资本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促进劳动者的情感再生产:通过劳动与社交活动之间的模糊性进行情感吸纳,通过团队化劳动推动情感生成,通过联结社会性别意识形态进行情感询唤。情感体验作为一种使用价值被劳动者消费,进一步掩盖了不稳定的劳动状态中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压榨。同时,情感作用于劳动者的主体建构,加重了育儿期女性对工作—家庭不平衡的焦虑,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开辟新的行动空间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通过对数字背景下劳动者情感再生产方式的考察,将资本逻辑、劳动者主体与阶层、性别等社会文化结构之间的勾连与张力带入对平台数字劳动者劳动参与的分析之中。  相似文献   

6.
江南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结构与功能单强资本主义家庭劳动是指“在家里加工从企业主那里领来的材料以取得计件工资”的劳动方式①,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存在形式之一。这一方式是指手工业高度发展的商业资本逐步介入生产过程,控制了小商品生产者,使之处于替别人加工原...  相似文献   

7.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空间上是高度重叠的,从空间再生产出发可以更好地厘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连续性与发展性,为两者之间的衔接与跨越补充了空间维度。以茶卡村的空间再生产实践为例,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空间再生产改变了茶卡村的空间形态,其空间再生产的宰制力量也发生了由行政权力向资本的转换,村民行动作为乡村振兴空间再生产的一股重要力量逐步显现。空间再生产是新的空间宰制力量的再平衡,也是空间冲突与调适的再建构过程,具有集体性的行为意向和价值追求。深化政策衔接,构建基于空间正义的政策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融入更大的空间社会网络;强化集体行动,构建村民主体的空间共同体,最终实现脱贫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空间再生产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国际货币领域的竞争势必要反应在国际政治的版图之上,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它也往往成为透视新型大国关系建构的核心要素之一。就国际货币博弈的层面而言,英美之间的霸权转移成就了一种"禅让"式的新型大国关系,而欧美之间的霸权协调构建了另一种"追随"式的新型大国关系。对于以人民币国际化作为自己战略目标的中国而言,却似乎无法在崛起的过程中经由这两种历史模式而与霸权国建立起新型大国关系,因此,在这样的结构性困境之下就要努力化解和规避来自霸权国的战略反弹和排斥。  相似文献   

9.
运用2010-2013年期间收集的农民工口述历史以及田野研究的资料,从劳动力再生产的理论框架出发,尝试跨越城市和农村两大社会空间,完整地呈现一个建筑工人及其家庭的日常与长期再生产的经验与过程,旨在以微观的个人经验对宏观的城乡发展论述进行批判与反思。研究发现,农民工劳动与再生产的空间矛盾体现在:农民工的劳动力使用与最小化的日常劳动力再生产发生在城市空间,而长期劳动力再生产则主要由城市打工收入支持并在农村空间进行。而在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力量作用之下,土地逐渐失去了承担农民长期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农村社会的根基亦逐渐变得脆弱不堪,而对城市打工收入的严重依赖反过来更加强化了家庭再生产的内在冲突和农村社会的衰败。  相似文献   

10.
后脱贫时代选择什么产业及其发展道路承接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成果是乡村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借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起来的“旅游型”或“消费型”村庄,作为“乡村性”向城市“反向输出”消费功能在现实层面获得具体实践的结果,本身确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形式,但也不免落入“另类商品化”的窠臼,生成新乡村增长主义条件下的农民“劳动-休闲”异化。休闲本原化以其“劳闲对立”的解构思维进行一种“低人本”的发展设计,变相增强农民休闲工具化、商业化以获得现实物质利益的冲动,而不可能真正实现其“诗意地栖居”。尤其是对那些缺乏足够经济实力支持而被动接受休闲的农民而言,现实的乡村产业振兴及其“美好发展”必须具体化为一种合乎人性的“劳闲融合”策略,即以增强农民劳动认同为核心,致力于农民劳动休闲化和休闲劳动化的融合统一,才能在解构新乡村增长主义和重塑农民“劳动-休闲”之维的过程中真正落实其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1.
社会大流动导致了传统乡村社会网络的瓦解,它改变了乡村家庭的结构、伦理、功能,也改变了乡村个体的生命历程、日常生活。这突出表现为"时空断裂",即乡村日常生活空间和时间的断裂。就其实质而言,时空断裂是在社会大流动中乡村家庭与个人既有的网络关系、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心理情感、生命意义的断裂。断裂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反而在客观上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具有能动性的个人必然会以不同的方式被动或主动地采取回应与行动——重构。应在社会、家庭、个人同构的思路下,从国家宏观制度政策设计和个人能动性激发两个方面入手,重构乡村家庭与个人的时空生活。  相似文献   

12.
体育运动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有特殊的意义、地位和作用。体育运动性劳动属于生产性劳动;体育运动直接参加劳动力的再生产;体育运动是满足人类个体及社会物质需要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既作用于人体,又作用于社会,既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又能振奋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家务劳动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一直受到学界关注,但精神家务劳动尤其是精神负载问题却鲜有人探究。通过分析女性在家庭事务中的精神负载现象,探讨母职实践中不平等性别关系的再生产。女性社会化过程中母职形象的最初建构,以及婚育后一系列的母职实践是造成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精神负载的重要原因。母职的实践过程无形中强化了女性在家庭中的"操心者"角色,并促成了家庭内部不平等的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14.
阿普尔致力于揭示隐蔽课程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他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检视了学校的选择性传统如何处理课程中的冲突问题并导致了一种静止的意识形态观.又讨论了学校课程通过标签过程使控制和支配蕴于常识性的实践和意识之中 ,并成为我们生活的基础.阿普尔课程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在于学校里的隐蔽课程充当了再生产意识形态霸权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社会中主要经济单位是企业,欧洲中世纪是领主庄园和农奴家庭,那么,个体小农家庭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单位和最基本的劳动组织形式。小农家庭经营既是个体的、孤立的小规模生产,又是集各种具体劳动和再生产过程于一体的综合型生产,它是由个体性综合型生产力决定的。这种生产力的发  相似文献   

16.
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进行分析,资本积累的本性,绝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的任何提高危及资本主义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它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只要资本主义存在,就不会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家庭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村青年女性的家庭权力与家庭养老实践之间存在因果定律,反之则较少谈及。以家庭政治为出发点,从“养老—夺权”的逆向倒逼视角探究农村青年女性养老实践与家庭权力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现代农村社会的代际关系呈现一种以“养”为中介的权力交换,青年女性主动承担的养老责任、积极的养老意愿以及亲代强烈的养老期待是致使老年个体权力转让及女性家庭权力提升的隐形推力,从而易使老年人陷入行为困境中。而对于养老期待较弱的老年个体,在女儿依赖及经济资本的加持下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崛起的老年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青年女性的家庭权力。家庭养老与女性家庭权力之间实则存在双向建构的作用关系,隐藏在其中的逻辑过程是引发现有养老状况不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作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和基本要求,乡村文化的振兴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功能主义的文化论出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乡村文化,其振兴离不开文化的主体。以乡村文化振兴的村落实践为例,将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分为内生动力与外在激活力,指出在当前的乡村文化实践中,农村村民作为文化的内生动力,会出现"熟悉的陌生人"和"选择性漠视"等认知困境,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力量作为乡村文化的外在激活力,亦面临文化认知、实施过程和体制机制矛盾等实践难题。乡村文化的振兴需以外激内,以政策供给破解内生动力的生成困局,以政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消解实践难题,为内生动力提供可持续的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19.
论高层次人才的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高层次人才作为战略性的稀缺资源 ,供不应求 ,始终处于竞争的焦点。更为重要的是高层次人才不仅是一种资源 ,还是一种人才资本 ,这就决定了高层次人才在职业、投入、产出、劳动消费及个体再生产等几方面具有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20.
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市场理性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解构着乡村传统社会关系。从征地补偿引发家庭纠纷的个案来看,虽然物质化、功利化、理性化成为乡村社会关系演化的重要趋向,但不容忽视的是,受制于结构、文化与认知的三重嵌入,村民行动受到传统亲缘关系、乡土价值逻辑和公众舆论的多重影响与制约,这进而决定了市场化扩张中的乡村社会关系可能超越纯粹的经济理性而呈现更为复杂的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