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新  刘新 《社区》2003,(13)
“少年夫妻老来伴”道出了婚姻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性,但如果单单是为了找个伴,而草率地对待婚姻,其结果是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新困扰。从法院获悉,目前二次婚姻的老年人因婚前了解不够,到法院起诉离婚的现象越来越多。中年丧偶的张强与李娜均已年过七旬,儿女早已成家另过,他们现在惟一的愿望就是找个老伴,共度晚年生活。2000年12月份,二人经人介绍登记结婚。本想“老来伴”的他们却在婚后不久,便因言语不和产生矛盾,随即开始分居生活。2002年初,张强诉至法院要求与李娜离婚,理由是婚前了解不够,没有共同语言。经法庭调解,双方解除了婚…  相似文献   

2.
高永华 《社区》2002,(14):44-44
有位退休干部的一双儿女都在国外,只剩下老两口在家。年纪大了,儿女多次动员他们到国外去,他们说住不惯,还是在本乡本土的好,周围都是过去的同事朋友,彼此有个照应。有一天,老两口同时病倒了,四邻闻声,立即赶来,七手八脚,把他们送进医院,有的陪床,有的看望,感动得老人直掉眼泪,说:“儿子女儿远在天边都指望不上,多亏了好邻居!”这让人们深切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瞿光唐 《老友》2014,(11):40-40
正儿女们长大后长年都在外地工作,我和老伴退休后,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年近古稀,重新过起了二人世界的生活,我俩一开始还真的很不适应。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俩才渐渐领会了"少年夫妻老来伴"的含义,才意识到老来伴的"伴"字,并不只是形式上的伴,而是包含着真情厚爱。我们老两口物质生活上的伴,与绝大多数老年人无异,无非是伴吃、伴做家务、伴娱乐健身活动之类。而在精神生活上的伴,则自有个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已受到严重冲击。自古以来,中国老人喜爱的与儿孙们同吃同住同乐的“三世同堂”、乃至“四世同堂”的家庭,现在屈指可数。老人的生活方式和供养形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实情况表明,农村老人同子女分居生活,已成为农村家庭...  相似文献   

5.
两只大鸟哺育了一窝小鸟,小鸟们翅膀硬了一只只飞走,大鸟老了,盼着小鸟回来,但小鸟有了自己的天空和自己的窝,还有了嗷嗷待哺的小小鸟,不能经常回来了。时下,许多农村老人已成为童话中的“老鸟”。“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他们的生存状态,不能让人释怀。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相似的精神上的窘困,又有着许多不同。在农村老人中,只有2.8%的人拥有“退休金”作为生活来源,而在城市,这个数字是%。《农民日报》曾发文说:他们多数都在强忍病痛的折磨,甚至根本无暇顾及精神上的孤独与落寞。养儿防老,本是乡土中国的伦理基石之一,只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乡村社会余年间变化得如此迅猛。当注重经验的传统农业文明渐趋衰落,当城市化加速了传统农村社会的解体,当那些进城打拼的儿女们有意或无力地放弃了孝道,留守乡村的老人们何以依靠?春节前,本报记者前往内蒙古,记录了长城下黄河边的两个小山村的生活情态。一伤,一喜,伤的是典型的白发老人村桦树沟村寂寞度日盼子不归,喜的是幸运的老牛湾村突遇旅游开发,年轻人纷纷回巢,老人们重展笑容。我们希望,这组报道能够提醒那些在外的农民儿女们,辛劳之后,多感念一点父母养育之恩,记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更希望,社会各方能够一起关注这些在时代夹缝中令人心疼的老人们。6520  相似文献   

6.
《新天地》2007,(4)
一个月期间,就有三对老夫妻到法院闹离婚,要求帮他们解决离婚后财产分配等问题。这三对老夫妻均是再婚老人。引起他们离婚的原因多是财产问题。如今,无论是农村老年人或是居住城市的离退休的老年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储蓄和财产,如何在享受幸福晚年的同时保护自己的财产呢?  相似文献   

7.
市里召开健康老人表彰大会,会上有10名健康老人受奖,其中有一对80岁的同龄老夫妻。一个周末的晚上,我饶有兴趣地采访了他们。这对健康老人红光满面,笑容可掬,看上去还不到70岁。当我说明来意,想了解他们健康长寿的秘密之后,老夫妻相互瞅了一眼,老先生说道:“其实,我们够不上健康老人,这不是客气,因为,我们都得过被称为绝症的癌症。”  相似文献   

8.
八旬老人闹离婚少时夫妻老来伴,按照传统的想法,大半辈子都凑合过来了,到了最应该宽容和体谅的年纪,怎么就不能将就下去了呢?可就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一些老人纯属老小孩的任性  相似文献   

9.
老有所聊     
冬芹 《社区》2013,(1):55-55
老龄工作提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但笔者认为还应有个“老有所聊”。 上了年纪的人总喜欢唠叨,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随着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交圈子缩小,朋友也随之减少,许多老人常年被禁锢在高楼中的水泥墙里,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有的甚至灰心厌世。  相似文献   

10.
臧龙海 《社区》2013,(4):17
2012年12月18日上午,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跃进街道邮电新村社区会议室里,来自社区的20多位侨属聚集一堂,横幅上写着"辽阳市白塔区跃进街道邮电新村社区侨属一家亲成立大会"。会议不大,却引起了全市的强烈反响,因为这个小小的会议关注了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社区里许多老年人因为儿女到国外去发展打拼、求学深造或者定居生活而成了空巢老夫妻、空巢独居老人。这些老人们因为年龄渐大身体趋弱,谁来关心他们?  相似文献   

11.
咱们的国语词典里有一句成语,叫作“倚老卖老”。按“五柳先生”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办法去读去理解,不外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青年跟前摆老资格、颐指气使、动口不动手之类罢。单靠一个“老”字就以为有了本钱,四处去  相似文献   

12.
《山西老年》2013,(9):12-13
在许多城市,都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从家乡"漂"到儿女身边,有的是为了和儿女团聚,有的是为了减轻儿女负担、照看孙儿孙女。这些老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老漂族"。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老漂族"成员会越来越多,正在成为一个日渐被关注的社会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13.
有些儿女赡养老人,竟然附加一些苛刻的条件。前几天笔者在辽宁省北票市花果山公园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推着儿童车,哄着孙子,满面愁容地在向别人诉说。她是从农村来的,她的大儿子经营蔬菜大棚,赡养老爹,由老爹给他看园子做零活。小儿子在城里经商,提出可以赡养老妈,但条件是必须给其带孩子做饭。老两口都70多岁了,操劳了一生,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娶妻抱子,他们为了自己小家庭利益按各家的需求有条件地赡养老人,使一对体弱多病的“老鸳鸯”被拆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儿女赡养老人是应尽的义务,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不管父…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社区》2006,(11)
期待更多老人享受免费理发日前,北京市和平街樱花园社区的100余位老年人收到了一份礼物——一张专业发廊的免费理发卡。这些老年人每周二、四下午2时以前,只要持卡到小区内的美发中心,就可享受免费理发服务。理发对一般人而言,不过是平常的生活琐事;但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却并非轻轻松松就能解决的事。不少老人总觉得理发太贵,舍不得花那份钱。有的老人甚至一年才理一次发,平时就算儿女主动出钱为他们去理发,有的老人也因路途远或出行困难而放弃。那些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生活贫困的老人理发就更不要说了。因此,像樱花园社区的小区理发店…  相似文献   

15.
据一项对大中城市的最新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老人不愿与儿女住在一起。 这些老人认为,晚年应该清闲了,“有钱难买老来闲”,操劳大半生之后,再不愿“心烦”。  相似文献   

16.
学会做老人     
李年发 《老友》2014,(6):25-25
正不少老人在交谈中总流露出对子女的不满,说做老人难。但我觉得做老人并不难,关键是要学会理解和善待。首先,老人要学会理解子女的心情,尊重他们生活上的选择。俗话说:"儿女大,三分客。"儿女大了,成了家,要另起炉灶,这是很自然的事。做老人的要理解子女的选择,给他们自由。这才是老人的明智之举。对于家务事,我认为,儿女  相似文献   

17.
颜韶 《百姓生活》2014,(1):30-31
蒋庆泉,一位86岁老人,几十年来在辽宁锦州市大岭乡务农,现在年纪大了,偶尔会去集市上卖鞋垫。如果没有知情者挑明。估计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高喊着“向我开炮”的英雄王成的原型。  相似文献   

18.
莘雯 《社区》2010,(9):8-10
单亲家庭的孩子总会因失去一方关爱,而受到额外关注。而同样失去一方关爱的“单亲老人”。却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或丧偶,或分居,或远离子女,或身在异地。在生理衰退期,在精神寂寞时,能给予他们照顾与慰藉的,并无他人。长期独居使单亲老人倍感孤独,作为子女,除了一些金钱和有限的时间。还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我住在一栋老式宿舍楼里。这里没有邮箱,如果有人来信,无论是挂号还是平信,邮递员小陈总会在楼下喊收信人来取信。我们这里住着几位上年纪的老人,他们中有些人的儿女在外地,时常会寄来信。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这样一种“楼宇文化”,谁的信多,说明谁的孩子就孝顺。老人们接信,在楼里尤其有“面子”。然而,楼里数我信多。其实我是平时喜欢写点东西拿去发表,那些信件只是报社寄来的样报而已。我的对门住着一位刘婆婆,她是本楼中岁数最大的居民,但健康快乐,很善良,有时会做一两件很幼稚的事,像个“老顽童”。也因为我信多,邻居们都说我“人缘好…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成员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在城镇打工的青壮年农民工已成为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的主体。他们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仍属于弱势群体,因而较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科学应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理念,建立健康的心灵家园,使心理科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