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家庭科技》2023,(1):51-52
<正>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增大、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银发经济”已成为各企业方和平台方重点布局的方向之一。对于食欲逐渐衰减的老年人来说,美味小巧的零食是在正餐之外补充营养、解腻解馋的选择。但是受限于年龄、健康等因素,普通的大众零食难以满足银发群体的健康需求,生产企业应加大老年零食研发力度,在产品口味、营养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深度调整新阶段的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也进入了全面加速的新阶段,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及当前的经济转型问题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新时期超前老龄化将从人口红利、资本约束等层面拖累经济增速,抑制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老龄化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具体层面也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契机和有利条件。因此,老龄化背景下经济转型的应对路径应该是因势利导,主动利用老龄化倒逼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并做好养老保障配套改革,以实现经济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3.
我国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客源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银发旅游”在我国却还是一项尚待开发的空白。如何开发老年旅游市场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分析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条件入手,探讨老年人的消费心理、行为特征以及心理精神需求,提出开发符合我国国情和老龄群体特点的旅游产品和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4.
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 ,因《现代》杂志而得名的“现代派”诗人群体 ,在当时社会矛盾激化 ,知识分子群体分化的环境中 ,形成了自由主义的立场和“中间人”的心态。这种心态与他们从“新月派”继承下来的“为诗而诗”的“纯诗”立场和艺术态度 ,与重视自我、强调艺术自律性和纯粹性的象征主义诗潮取得了契合。同时 ,他们还具有鲜明的“现代”时间观念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命题,从这三个方面各自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来看,它们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分别体现了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经济、文化、政治三个方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论企业管理中的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王思义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了一些西方学者对亚洲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而且认为危机的风暴已冲垮了“亚洲价值”。所谓亚洲价值,是指强调勤劳节俭、反对奢侈浪费,重视群体和民生等等。亚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某些不健康的现...  相似文献   

7.
从“话语共识”的审视立场看 ,价值转化工程旨在肯定价值与知识经由财富达成的“时代性”关联、彰显知识与智慧经由心灵实现的“人格性”整合、推动理论与实践经由体制走向“工程性”的革新 ,同时 ,也凸现了包括深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对“经济与文化互动”这一现代化境界的智性诉求  相似文献   

8.
内地城市开放港澳"个人游"对澳门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地城市开放港澳“个人游”,无疑大大推动了澳门旅游博彩业的发展,促进了澳门经济开始新一轮起飞。但“个人游”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大幅度提高澳门的GDP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只有趋利避害,沉着应对,才能使澳门经济保持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OLS模型,从实证层面分析了“逆向反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和隔代照料孙子女的“逆向反哺”行为,均显著促进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通过改变自变量数据类型,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内生性与自选择偏误后,研究结论依旧成立。分位数回归表明,“逆向反哺”的两个维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呈“线性下降型”发展趋势。异质性检验显示,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对老年男性、居住在城镇、独居以及60~79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效果更明显,而为孙子女提供隔代照料对老年女性、居住在城镇、与子女同住以及60~79岁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了更加积极的影响。另外,社会交往情况在“逆向反哺”和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明显的中介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应倡导“老有所为”的积极老龄化政策,适当鼓励老年人的“逆向反哺”行为、在社区内成立多功能托护中心充分发挥“老有所养”与“幼有所育”的综合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甄建均 《江汉论坛》2006,(11):39-41
19世纪末的中国,强邻四逼、鹰攫虎视。日夜忧惧国势的康有为以非凡的胆识为危机中的中国提出了一个变革的文化方案,这即是抗衡“中体西用”的“群体变用论”。作为拉开中国百年宪政追求序幕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指导思想,“群体变用论”有着不可淹没的历史价值,也有着启人深思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