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义 《源流》2006,(12)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统战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为什么能取得胜利?谜在哪? 1949年4月20日开始的渡江(长江)战役,是人民解放军继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之后的又一次大决战。当时能否成功渡江,是决定立即转入战略追击  相似文献   

2.
李沅  董波 《金陵瞭望》2009,(10):40-41
南京人民欢迎解放军入城盛况 1949年4月23日当晚,35军全军在浦口大举渡江。除了广为人知的“京电号”小火轮以及渡江“十勇士”外,下关岸边的南京人民也积极行动,迎接解放军入城。江南汽车公司的工人闻讯后,纷纷把保存下来的各色汽车开赴江边,迎接队伍。茫茫江面,一时浪花如雪,船只如梭。人民解放军很快在下关江岸胜利登陆,并迅速控制了狮子山、紫金山等高地。  相似文献   

3.
神光寺事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神光寺事件中徐继畲被贬官的原因,认为徐的被贬主要是因为他与咸丰帝在对外态度上发生了冲突。其次论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反对英国侵略的各种主张和方法,认为徐继畲是一位爱国者和先进思想家,但当时提出抗击侵略最有效的战略还应该是魏源、林则徐等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与之久持”思想。  相似文献   

4.
1949年4月1日,南京的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迎接黎明的革命斗争,有力地揭露了南京国民党政府以和备战的阴谋,配合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加速了蒋家王朝的覆灭。  相似文献   

5.
新闻     
一、什么叫新闻?让我们用事实说话,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个例子谈谈:[新华社长江前线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二时电]英雄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  相似文献   

6.
法国学者高兹既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著有《劳动分工的批判》、《生态学和政治》、《经济理性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学》等著作。其中,高兹将生态学、生态危机和生态运动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认为“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当代资本主义造成了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生态危机、自然危机,要保护生态环境,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先进的社会主义要求经济理性服从于生态理性。一、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原因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陆续发生了“八大公害事件”,即1930年比利时发生了“马斯河谷事件”,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生了“多诺拉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发生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1968年日本九洲和四国等地发生了“米糖油事件”,1950—1970年日本四日市发生了“四日市哮喘事件”,1950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发生了“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发生了“骨痛病事件”。[1]这些公害事件主要是由于空气和水遭到工业污染使得人群中流行某种新的病种———“公害病”,许多人因此而死亡,成千上万的人则遭受“...  相似文献   

7.
1949年4月20日,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向盘踞在江南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为了确保四野寻歼盘踞在湘鄂赣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中央军委电令从九江以东渡江的我二野四兵团(陈赓兵团)暂归第四野战军林彪  相似文献   

8.
突发环境事件的特征决定了其协同治理必须坚持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英国在长期的突发环境事件协同治理实践演进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英国实践的特点在于,通过不断夯实突发环境事件协同治理的法治基础、思想基础、主体基础、利益基础和组织基础,促进突发环境事件治理从“自由放任”向“政府干预”、从“末端应急”向“风险治理”、从“高知精英”向“大众参与”以及从“分散治理”到“整体治理”等四个方面的转变,从而使突发环境事件协同治理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英国突发环境事件协同治理也存在立法缓慢而碎片化、部门利益竞争以及群体观念冲突等问题。英国实践的鉴戒主要在于:要注重统筹各方利益,增强突发环境事件治理制度的协同性;要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增强突发环境事件治理政策的前瞻性;要健全社会参与渠道,增强突发环境事件治理力量的多元性;要注重夯实属地管理,优化突发环境事件治理的权责利机制。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之后英国外交表现出与美高度一致且行动频繁的特点,显得极为“抢眼”。这一现象,是英国利用现时期已经具备的内在(一定的实力准备)、外在(美国对合作者的主观需要,及英美特殊关系的客观存在)、历史条件(昔日帝国的“余辉”犹存),抓住突至的机遇(9.11事件发生),凭借英美特殊关系,以实现其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大国梦”的外交战略目标的必然表现。“抢眼”的外交活动虽令布莱尔受到世界瞩目,却难以真正帮助英国成为世界领导者,相反有导致英国国际声望下降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当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在中国大地上兴起后,在国内外发生了强烈的震动,引起了人们的注目。国内封建统治阶级在惊恐之中,咒骂它是“贼”是“匪”,开动镇压机器,大兴干戈,惟恐“剿灭”不速;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也紧密配合,诬蔑太平军是“强盗”,“是一种没有任何内容的大怪物”,攻击它“破坏是唯一的结果”,力图扑灭这场革命的烈火。(英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给英国驻北京公使普鲁斯的信,转引自马克思《中国记事》)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态度,则与他们完全相反。他站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高度,进行了全面的  相似文献   

11.
1949年4月20日,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向盘踞在江南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为了确保四野寻歼盘踞在湘鄂赣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中央军委电令从九江以东渡江的我二野四兵团(陈赓兵团)暂归第四野战军司令林彪指挥,配合四野主力全歼该敌。此后,在我军向华南、西南的进军过程中,一代名将陈赓在战略方针和战役部署上与威名赫赫的林彪发生了几次直接的冲突。西进三湘,林彪酝酿大决战南下广东,陈赓执意大迂回对林彪来说,在武汉一带歼灭白崇禧集团无疑是他梦寐以求的事。但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也绝非徒有虚名,在明知不能力敌…  相似文献   

12.
黄龄漫 《社区》2014,(7):26-26
“院子居民共养花320盆”“今年院子没有发生一起失窃事件”……  相似文献   

13.
1 1948年10月5日至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太原战役,这个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和渡江作战中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10月5日至12月4日,主要战斗是消灭南犯抢粮之敌;第二阶段4月20日至24日,是总攻太原城最后全歼阎锡山集团。战役历时141天,歼敌12万4千7百余人。阎锡山是反动分子中最为阴险毒辣、诡计多端、玩固不化和反动成性的战犯,在国  相似文献   

14.
张兴江 《今日南国》2006,(17):76-78
“它是一个工作狂,没有犯罪前科,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不喜欢参加派对,也没有卷入任何性丑闻,它是一个杀戮机器,逮过无数老鼠……”猫捉老鼠本来天经地义,也是猫的习性。但英国有一只捉老鼠的猫只因身在“名门”,其影响力似乎不亚于任何一位政府高官:它不仅捉鼠本领超强,并且能搅动英国的政治风波,就连首相托尼·布莱尔也不敢怠慢这只猫。2006年3月17日,这只名为“汉佛莱”的黑白猫病逝,竟使英伦三岛举国“哀悼”,英国媒体也大肆渲染这一“不幸”事件。这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猫呢?  相似文献   

15.
英国网络管制的内容及其手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轰动世界的“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发生后,网络自由和网络监管成了人们频繁讨论的话题。以此事件作为我们思考的起点,剖析西方发达国家网络管制的内容及其手段,显得尤为重要。英国作为西方社会自由民主的代表,在网络管制方面具有极其典型的意义。围绕英国网络管制的内容及其手段展开分析,以期给予我国网络管理带来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对英国工业革命期间阶级斗争作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发生的国会改革运动、“卢德运动”、宪章运动和“斯温暴动”等历史事件说明,对于各种内容和形式的阶级斗争的作用,应该结合历史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论16、17世纪英国理性的贫穷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6、1 7世纪英国对待贫穷问题的态度一直受到各类“左”派史学家的严厉批评。本文通过分析英国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实情 ,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评价。认为 1 6、 1 7世纪英国有关贫穷问题的新思想、新观念是一份内容丰富的思想遗产 ,决非“冷酷无情”一类片面之词所能涵盖。它所提倡的自助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理性主义态度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陵瞭望》2009,(11):15-16
渡江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次规模宏伟、功绩辉煌具有特殊意义的伟大壮举。渡江战役的胜利,充分展示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力量。在准备渡江阶段,部队的士气非常高涨.到处都是磨刀擦枪、整舟待发的场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激荡人心。期间,英舰曾两次驶入我渡江地段,实行干扰和威胁.我军严正予以回击,并将其“紫石英号”击伤。捍卫国家主权的庄严立场.迫使敌视、轻视我军的外国势力不敢再轻举妄动。  相似文献   

19.
1949—1950年毛泽东对台湾问题的思考与决策张亚斌朱其美司风德一渡江战役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凭借上海地区有利的地形和工事负隅顽抗,等待时机企图卷土重来。但是,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隆隆炮声将蒋介石的迷梦击得粉碎,蒋介石在无可奈何中被迫逃往台湾孤岛,苟...  相似文献   

20.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了我国东北和热、察、内蒙等省的部分地区后,又在北平附近的芦沟桥挑起了事变。事变发生之后,日本政府不但没有立即派遣大军参战,反而作出了事件“不扩大”的处理方针。7月11日,日本政府突然改变态度,决定向我华北地区大举增兵。弄清日本帝国主义的行动方针及其变化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对于正确认识芦沟桥抗战的历史作用,不是没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