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志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24-27
胡适的实用主义实在观高扬主体性原则 ,突破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倡导实证原则 ,突破了“代圣贤立言”的框架 ,具有呼吁思想解放的意义。他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开启了现代中国实证哲学思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顾红亮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3):26-30
胡适融通传统治学方法和杜威的科学方法 ,确立现代学术研究的新范式 ,对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学术史上看 ,胡适新范式开启学术研究的新路径 ,预示一种解释学的转向 ;从思想文化层面看 ,胡适新范式又具有思想解放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航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1):1-5
胡适在哲学、文学、史学等领域里开创了许多新风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胡适取得的成就与其“方法”论有着密切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要完全归功于其方法论。胡适治学,首重方法,一生围绕方法这个观念打转;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论为其治学提供了善事之利器;而《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成功则证明了其科学方法的可行性和创新方法的重要性。这些启示我们要进行学术方法的不断革新。 相似文献
4.
陈林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9,(3)
胡适力图把自然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使用的方法,推广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实验主义的思想方法。他用西方哲学的系统来建立中国哲学史学科体系,为现代各门学科提供了一套在初创时期必须采用的普遍法则。他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旨在倡导一种创新思维与求实精神的科学结合。胡适的方法论是实用性的。 相似文献
5.
张永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3)
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表现为由于中西分属不同的文明系统,因此注重逻辑分析的论证方法不可用于注重了悟、体验、践行的中国传统.此种方法论困境的产生以“异质他者”作为理解中西文明的理论预设,这是一种前提谬误,“异质他者”的预设不合法.此种方法论困境主要体现在冯友兰所开创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典范”系统下.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学界较为认可的看法是胡适为“开山”而冯友兰为“典范”,然而两种评价是基于不同的标准得出的,从哲学界定以及方法论角度看,胡冯不是承继关系,而是为中国哲学研究开辟了两种不同的路数.对于中国哲学未来研究而言,我们需要重估胡适所尝试开创的出路.具体而言:研究侧重上要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某种学说为标准,思维方式上要开放自我主体性、自觉培育理性思维方法,文化比较上要自觉分清不同的问题域,方法运用上要依据问题域选择对应的方法并明了限度. 相似文献
6.
朱荣英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9
以实践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为主导的西方哲学方法论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但这种区别并不意味着后者对前者就无足轻重或原本就是相互抵触的。西方哲学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诸多方面不仅增添了适合于目前时代特征的新方法、新范式、新思维,而且还为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开辟了所不曾有的、未充分展开的新的自我生成之域,在方法论上创造性地构建了总体适应后现代社会发展之时代精神要求的新理念、新原则。因而,完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上的革命性变革与西方哲学方法论的近现代转型,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步性与共通性,二者在方法论上的同向建构大大高于它们的异质背反,这无疑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夏素敏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2)
悖论的研究经历了并经历着从概念界定的争论到具体问题的分析,再到方法论问题讨论的过程.揭示悖论之语用学性质的语用学概念的提出,为悖论的方法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悖论的语用学性质集中体现在概念定义所使用的“公认”一词之中.但也正是“公认”一词最容易被误解或忽视,从而造成对整个悖论理解上的差异.悖论的方法论研究不仅限于解悖方案的研究,而是贯穿于悖论发现、分析与解决的全程.悖论之语用维度的讨论本身就是悖论方法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广义悖论研究形成和推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传良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17-20
严复在传播西学、改铸中国传统哲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方法论思想,如获取知识的方法:即物实测,格物穷理;检验真理的方法:理之诚妄,其证存乎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方法:归纳和演绎;改铸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去其旧染,择其所善。这些思想曾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今天,梳理并分析严复的方法论思想,对我们借鉴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促进科学和民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胡适与北京大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胡适一生与北大关系密切。本文对胡适担负北大领导期间所做的诸多工作和他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做了客观评述。同时指出民国时期的北大学统带有浓厚的自由民主色彩,这个传统的形成其中与胡适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赵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6)
采用了分析学的方法,通过对胡适宗教思想的考察,认为他是位无神论者.他以无神论思想为基础,对东西方宗教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借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并结合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提出了社会化意义的新型宗教观,在晚年又强调了宗教宽容思想. 相似文献
12.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6-29
胡适及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自不必说,胡适主张新诗诗体大解放作诗如作文口语入诗,并穷毕生之力创作和实践白话新诗。文章拟从胡适诗歌中的叙事性因素探究胡适新诗的思想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魏屹东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
适应性是主体适应其环境的特性,是物理演化系统和生物演化系统的本质属性,反映在认知上就是适应性表征。适应性表征也因此成为知识显现的方式和创造的核心,具有协调性、匹配性、互补性、模拟性和类比性,其表现方式有直接具象表征、间接具象表征、直接抽象表征和间接抽象表征,分别对应于经验主义、建构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实在论。适应性表征的实现是通过科学理论核心概念的变化、定律的凝练、理论的更替、模型推理和世界观的改变展开的,具有经验上的适当性。这种经验适当性不仅是感知层次的体验,更是一种认知模式。在认知意义上,经验也是基于心理模型的,心理建模的路径有思想语言、心理表象、心理命题、思想实验和心理模拟推理。这种基于心理建模的适应性表征为科学认知和科学发现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魏屹东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
适应性是主体适应其环境的特性,是物理演化系统和生物演化系统的本质属性,反映在认知上就是适应性表征。适应性表征也因此成为知识显现的方式和创造的核心,具有协调性、匹配性、互补性、模拟性和类比性,其表现方式有直接具象表征、间接具象表征、直接抽象表征和间接抽象表征,分别对应于经验主义、建构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实在论。适应性表征的实现是通过科学理论核心概念的变化、定律的凝练、理论的更替、模型推理和世界观的改变展开的,具有经验上的适当性。这种经验适当性不仅是感知层次的体验,更是一种认知模式。在认知意义上,经验也是基于心理模型的,心理建模的路径有思想语言、心理表象、心理命题、思想实验和心理模拟推理。这种基于心理建模的适应性表征为科学认知和科学发现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涂怀京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95-99
兼具普通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双重身份的胡适,基于对民国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和教师队伍建设特有情态的审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课业导引、行业保障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论析。胡适的教师思想和实践,可供人们参考评判、择益吸收,以为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师和教育改革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6.
李春雷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8-20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民国时期乃至现代学术一部重要的典籍,从围绕此书的讨论可以看出傅斯年对胡适真正尊为师的情谊;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胡适傅斯年之间的交谊点滴,更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两人互相引为知己、学术上互为砥砺的真情厚意。 相似文献
17.
张世保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2)
国学研究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国学热为当今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当今的国学研究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健康的成分.胡适的国学研究在当今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在国学研究中尽量做到价值中立,不可把某一学派定为一尊;国学研究要有助于中国现代性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在国学研究中,不可忽视和反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现代性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8.
旷新年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9,(2)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为了适应中国现代化的要求而进行的一场语言变革运动,旨在建立一种“活的文学”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活的文学观、实用的文学观,是胡适白话文学观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王立志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5):507-513
西方后现代法学在对现代法学解构的基础上倡导法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后现代法学要求人们在解释法律时从多元化视角出发,考查规范的语义,关注规范及个案的语境,追求新的实用主义分析。这给海商法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参考,但在海商法研究中,应当注意这些方法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于桂凤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1)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历史性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再次凸显,今已成为全党、全民关注的焦点。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更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方法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三农问题解决的程度。瞿秋白关于三农问题的哲学分析,对我们解决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方法论启示:要求我们在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时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辩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相似文献